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6-01-20兰树华
兰树华
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观察
兰树华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以百会、神庭、风池、悬颅、悬钟为主,并配合随证取穴治疗的基础上艾灸百会穴,每日针刺1次,15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愈135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77%。结论 针刺上述诸穴配合艾灸百会穴,可起到疏通经络、改善循环、行气化湿、温经散寒、调节阴阳平衡等重要作用。
针刺;艾灸;百会穴;眩晕
中医认为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病情较轻时,一般表现为闭上眼睛头晕眼花消失;而病情较重时,则表现为如乘坐在船上,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有时甚可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等临床症状。近年来,普遍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贫血、耳源性疾病。目前有多项研究资料表明针刺治疗眩晕具有明显的疗效,其中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眩晕[1]有效率达82.8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2]有效率达90.32%,耳源性眩晕[3]有效率达98%,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有效率达93.33%。从古到今,针刺及艾灸不仅在治疗疑难杂症过程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又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宝贵资源。最近几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62例符合上述标准的眩晕患者,年龄最小56岁,最大75岁,均为我院脑病科住院患者,病程半个月~3年。
1.2 诊断标准[5]参照张伯礼及薛博瑜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二版: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
1.3 治疗方法
1.3.1 随证取穴 所有入组患者均予针刺主穴:百会、神庭、风池、悬钟;肝阳上亢证加太冲、太溪;痰浊上蒙证加丰隆、率谷、中脘、内关;瘀血阻窍证加血海、膈俞;气血两虚证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肾精不足加肾俞、肝俞、太冲、太溪。以上诸穴,均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
1.3.2 艾灸百会穴 在针刺结束1 h后,行艾灸百会穴,每次灸3~5壮。每日针刺1次,再配合1次艾灸百会穴,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6]治愈:眩晕消失,血压、血脂、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均正常;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偶有复发;好转:眩晕减轻,由持续性转为阵发性且程度减轻;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
2 治疗结果
162例患者中,治愈135例(83.33%),显效20例(12.34%),好转5例(3.09%),无效2例(1.23%),总有效率98.77%。
3 结语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扑、外伤均可导致气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或者肝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眩晕的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以肝为主,涉及脾肾。治疗眩晕多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
头为百脉之宗,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等所有经脉的气血均汇聚在此处;而百会穴又是百脉之会,贯通全身内外;督脉之气向上汇聚于神庭穴;故同时针刺百会、神庭可使阳气振奋、督脉之气贯通、疏通闭阻之经络。手少阳、足少阳、阳维之会为风池穴,针刺风池穴可平肝潜阳、熄风通络、祛风解表、舒筋通络,为临床治疗眩晕的常用腧穴之一。髓之会穴乃悬钟穴,针刺悬钟穴可充养髓海,止晕之要穴。肾经、肝经之原穴分别为太溪穴与太冲穴,针刺太溪、太冲两穴可滋养肝肾、平抑肝阳熄风。丰隆穴及足三里穴均为阳明经之穴位,针刺丰隆、足三里两穴具有补气养血,并且丰隆可消风痰。针刺率谷穴可祛水湿之气。足阳明胃经之募穴乃中脘穴,针刺该穴可起到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之效。针刺内关穴可疏肝理气、补气养血等功用。气海穴主一身气机,有疏导任脉,调一身之气功效。气海与血海具有补益气血之功效,而且现代研究[7]证实针刺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及补血养血等作用。肝俞、太冲可疏肝养血,而肾俞、太溪具有滋养肾阴。针刺治疗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脑部血循环,达到所谓“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8]。艾叶具有温经通络及行气活血之功效,芳香怡人。艾灸百会穴,可调和人体气血之运行,达到祛邪扶正之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上述诸穴配合艾灸百会穴,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循环、行气化湿、温经散寒、调节阴阳平衡等重要作用。故笔者认为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疗效明显,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1]杨晓虹.针药配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35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15):62-63.
[2]卢文秀,姬莹,桂东阳.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2):476-477.
[3]宋颖.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耳源性眩晕52例[J].河北中医,2005,27(7):490.
[4]朱风彬.通脱法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0例[J].临床医学,2014,27(8):200-201.
[5]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
[6]秦敏.药氧针刺治疗脑动脉硬化症30例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7):61-62.
[7]赵淑华,吉学群,许洪玲,等.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再评价[J].中国针灸,2004,24(7):475-478.
[8]马天安,徐增坤.针刺加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65.
2016-01-18)
1005-619X(2016)05-0477-02
10.13517/j.cnki.ccm.2016.05.012
541002 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