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记忆遗忘问题及其对策
2016-01-16陆树霞
陆树霞
[摘 要]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普遍存在记忆遗忘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挖掘问题根源,从优化课堂结构、巧用记忆规律、把握学科特色三个方面逐一提出对策,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理解记忆,回顾联想基础上强化记忆。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记忆遗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97
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余载,在与历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历史学习中的记忆遗忘问题”是学生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历史学科记忆差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记忆;二是未能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导致今天背明天忘;三是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只是机械记忆,导致知识点无法灵活运用;四是不懂得一些记忆对策,导致记忆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总结出如下对策。
一、优化课堂结构,自主探究基础上理解记忆
《基础心理学》指出,通过理解来识记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保持的效果就远远好于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优化课堂结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理解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以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围绕本课的核心“君主立宪制”,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背景、过程、特点等方面逐一突破,结合相关问题、材料自主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记忆核心:背景——“光荣革命”;过程——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制内阁,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再拓展丰富具体知识点,细化记忆。这种意义识记降低了记忆难度,缩短了记忆时间,提升了记忆效果,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二、巧用记忆规律,回顾联想基础上强化记忆
记忆存在遗忘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结束后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和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针对遗忘特点,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反复强化记忆,以克服记忆的遗忘性。比如学习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填空、提问题等形式当堂及时巩固新知。新课内容学完后,引导学生尝试对该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复述,再自主构建该课的核心知识框架。下节课新内容学习之前,可通过背诵、默写、知识抢答、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旧知的复习回顾。在单元新课内容学习过程中,不断联系已学知识,反复强化记忆。仍以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在学习本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时,可通过美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多次引导学生回顾和深化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经过多次回顾联想,学生记忆的遗忘速度逐渐变缓,实现长期有效记忆。
三、把握学科特色,巧用数轴图表活化记忆
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历史事件多而复杂。因此,不少学生抱怨历史学科知识点难记,尤其是历史时间难记,因果关系不易理清楚。 其实,只要学习方法恰当,这些也可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针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乱、时间记忆困难的问题,可以选用数轴记忆法。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涉及8课内容,其重要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学习、记忆起来感觉困难较多。新课学习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画时间轴,分“反封建”、“求民主”两条线索,分别在时间轴上标注时间、定位事件,再加以具体分析探究。单元复习时,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默写时间轴的具体时间、事件,在时间轴定位基础上有效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其实,也可利用数轴记忆法,将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件进行对照记忆,更有利于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因果关联,实现有效记忆。
针对历史事件记忆混乱、同类事件经常张冠李戴的现象,我们可采用归类记忆法。所谓归类记忆法,即将相同类别或性质的历史事件合并记忆,既有利于减少记忆的偏差,也有利于同类事件的对比分析。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会议分散分布在必修三册书中,学生做题时经常史实颠倒,错误率较高。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共历次会议按照时间、会议名称、核心主题归纳整理、归类记忆,学习效果很好。
学无定法,记忆亦无定法。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养料,指导学生巧用记忆规律,把握学科特色,自主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实现有效记忆;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历史学科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小平.基础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