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前后效果分析
2016-01-15彭晓琳赵丹徐健刘小立陈忠伟
彭晓琳++赵丹++徐健++刘小立++陈忠伟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高危人群383例进行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半年,对比分析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变化。结果 多种形式健康宣教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后,调查对象的腰围、血压等健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腰围、体质指数、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5),其高危人群比例也明显减少(P<0.05)。干预后吸烟者减少,调查对象白酒消费量降低,膳食模式有改善,运动量增加,但除低强度运动量明显增加外(P<0.05),其他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宣教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血压;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3-0222-03
本研究选取深圳市南山区社区登记的383例高血压高危对象进行干预研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深圳市南山区社区登记管理的383例慢性病高危人群且未进行药物治疗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参照《高血压防治指南(2011版)》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统一接受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
本文中高血压高危人群涵盖(满足其中任意一项或者多项):收缩压介于130~139mrnHg和/或舒张压介于85~89mmHg;超重或肥胖(BMI≥24kg/㎡);现在吸烟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除外。
1.2 调查方法:调查分为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两次调查均含问卷和体格调查两方面。问卷调查由区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专业医生面对面询问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及其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如吸烟、饮酒、膳食习惯等。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
1.3 干预方法:
1.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宣教:通过健康讲座、门诊咨询、义诊咨询、入户教育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向调查对象宣传营养与健康知识,并发放教育材料。
1.3.2 生活方式干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通过给研究对象发放控油壶、限盐勺、计步器等健康小工具,调查者定期随访研究对象健康工具使用情况,指导调查对象合理膳食,并适时督促研究对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给调查对象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促进其加强运动。成立控烟指导小组,帮助吸烟的调查对象戒烟或减少对烟草的依赖。同时不定期给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时疏导研究对象心理问题,以提高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
1.4 质量控制:主要调查人员、质控人员以及资料录入人员在调查前均经过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及时审核调查问卷回收,遇有重要信息遗漏时,立即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请调查对象补充。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3.1盲法双录入调查问卷资料,并进行逻辑校验,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8.O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本研究共纳入对象383例,其中男234例,女149例;年龄30~86岁,平均(58.30+11.71)岁,40~5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调查对象包括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及其他(如待业等)人员三类,以初高中及大专学历为主,占总人数的70%以上。
2.2 干预前后健康指标变化:见表2。经过半年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对象各项健康指标高危人数构成比均有改变。其中BMI指数和收缩压改善最明显,干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64.23%的研究对象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而干预半年后,超重及肥胖率降低到50.65%(P<0.05)。同时,干预后有65例研究对象的收缩压达到正常水平,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有部分研究对象腰围和舒张压有改善,但两者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前后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对研究对象生活行为虽有改善,见表3,但除低强度运动人数干预后明显上升外(P<0.05),其他生活方式干预前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2.4 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均值变化情况比较:见表4。通过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后,研究对象的腰围、BMI指数及收缩压、空腹血糖均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对象白酒消费量降低,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多研究对象选择每天少量葡萄酒替代白酒。生活方式干预后研究对象每天进行低强度运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而血脂四项及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干预前后变化无差异。
3 讨论
不合理膳食、少体力活动和吸烟是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共有的、最重要的且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导致个体发展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等。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类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70%~80%。
研究显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成正比,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成正相关。在影响个人健康长寿的诸多因素中,自身后天因素占60%,而遗传因素只占15%。这充分说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性。1992年~2000年北京市某研究所等关于脑卒中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证明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同样的措施于1970年到2000年间在美国也得到印证,1400万人因慢性病的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而免于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而同一时期英国挽救了300万人。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健教指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发现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研究对象增加每日运动量,尤其低强度运动时间及比例干预后均有明显上升,体力活动的增加、膳食改善促使被调查者超重及肥胖率显著下降,腰围、BMI指数及空腹血糖均有明显改善。如文献所示,健康教育能有助于遏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也进一步印证了合理膳食及适量运动是调节血糖及体重的重要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减少这些可控危险因素的有效办法。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投入1元的资金进行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在内的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即可以为国家节约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8.59元,投资效益比是1:8.59。鉴于有效干预膳食和身体活动等因素可预防80%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40%的肿瘤,因此,投入资金进行慢性病高危人群的防控,有积极的社会及经济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