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的理性缺失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

2016-01-15贾悦

关键词:大众传媒医患关系

贾悦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态度和信任程度。当前中国的医患纠纷报道的惯例化倾向影响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新闻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专业实践,医院及医疗工作者也应完善社会沟通的长效机制,共同参与医患关系的社会重建。

关键词:医患关系;大众传媒;社会沟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34-02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1]。医患关系的好坏,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近年来,医患矛盾逐渐加剧,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也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其中,社会关注度不断升高。公众若非医疗纠纷的当事人或相关人士,只能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交网络的转发、评论间接体验医患矛盾。作为一般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报道不仅呈现医患纠纷的真实情况,更将其对医患纠纷的定义转变为一种公众理解,无形之中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某些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恶意夸大医疗事故,“报忧不报喜”,使得患者产生了认知偏差,对医生不信任,对医患关系问题的加重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几年前的“八毛门”“录音门”落幕不久,“产妇门”又粉墨登场,把医患关系推至风口浪尖。这些“医院血案”都是由大众传媒为中介而引发全国关注的医患纠纷案例。“产妇门”风波前后,传媒表达和形塑的社会意见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从前期一边倒将矛头指向当事医院,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舆论所指开始反转,到最后开始反思医患关系。新闻传媒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和“再生产”了关于医患关系的社会评判意见,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给医患关系又添上了难以修复的损伤。本文试图通过对“产妇门”风波中的传媒表现,反思大众媒体在医患关系中的责任担当,从而进一步探寻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策略。

一、舆情脉络:“产妇门”风波始末

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8月12日,华声在线报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在网上流传。文章称,“昨天,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完剖腹产手术后,被院方数次通知家属情况危急。丈夫在等待至无人回应后冲入手术室。却看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

这则报道随后被多个门户网站转发并在微博上被国内众多知名媒体的官方微博快速发布,多个敏感关键词以及对产妇死亡后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细节描写及相关图片报道,瞬间引爆网络舆论,各种转发评论铺天盖地而来。在转载新闻中多配有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视频报道,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產妇家属在拉着横幅在医院门口聚集,院方在采访中表示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等等,可惜这些细节却没有在新闻中得到体现,反而是“主治医生护士集体失踪”的标题,成为了新闻的“亮点”。在新闻的引导下,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众网友声讨医院惨无人道、医生医德沦丧,院方“详细情况不便介绍”的回应更被认为是“掩盖罪行”。虽然文章也提到“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但一般网友并不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网络情绪无从缓解,只能任由其愈演愈烈。

随后院方和相关部门连发通报,否认医护人员失踪,称为避免医患冲突,医护人员被安排在手术室值班室等待。这些回应与最初的报道大相径庭,引发了网友们对真相的质疑。8月13日下午,人民网“求真”栏目通过求证采访首发调查稿件,随后在网上迅速传播,单条访问量当天即超10万,成为舆论导向的重要拐点。在随后媒体的报道中,多篇普及了“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高致命性,并解释了当时抢救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时的网络舆论趋于分化并渐归理智。在相关部门和当事医院的回应以及人民网“求真”栏目的调查发表后,媒体开始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并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如《新京报》的“护‘集体失踪太离奇舆论不必着急‘宣判”、《京华时报》的“医疗责任才是产妇死亡的核心议题”等广泛传播。8月15日,涉事医院和家属同意走法律程序、等待尸检结果。死者的堂兄也发出了长微博向广大网友再现了真实情况,承认了家属作出的过激行为,肯定了院方在抢救过程中的努力,并对某些失实的报道作出有力的回击。

此时,舆论场上更多是反思,以网友的话讲:产妇之死事件的“星星之火”为何“燎原”,正是“媒体浇的油”。中国医师协会发布题为《尊重生命 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一文称:“这一事件不良后果的出现令人惋惜,媒体热炒产妇的死亡甚至有多幅照片冲击大众的视野,确能挑动人们对于医患之间敏感的神经,但是这恰恰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伤害了医患之间的互信。”《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认为,信息不足、结论未出之前,应该如何言说呢?环球网则认为,媒体报道拒火上浇油,涉医新闻需审慎落笔;医疗调查鉴定死亡原因,拒绝和稀泥式维稳,不能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拿钱了事”。

舆论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谴责转变为反思医患关系。

二、公共理性缘何缺失:反思医患纠纷中的传媒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为了赢得商业(发行量)和专业口碑,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激进的新闻表现来获取读者市场声誉。但是,许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多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为判断标准和处理方式”,而且在“评论中也常常以情感以及由此衍生的道德诉求为出发点”,因此这些媒体的评论“经常是以澎湃的激情掩盖苍白无力的理性分析”[2]。在“产妇门”风波中,最先报道此事的几家媒体正是利用人们一直关注的医患矛盾,通过大标题和抓人眼球的词语,将整个事件引向了偏颇的方向。通过对本次事件中传媒表现的反思,本文初步探寻大众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媒体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颠倒主次

在本次事件中,显然许多媒体都忽视了对“羊水栓塞”的医学解释,羊水栓塞发病迅猛,常来不及做检查患者就已经死亡,目前医生对此并没有太好的救治方法,但媒体却言之凿凿本可避免就是极为无知了。作为媒体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医学知识几乎无任何了解的普通民众。这样避重就轻的报道,极易误导公众,让他们无法将这起医疗惨案与患者本身的病情联系起来,而是直接将医院和医护人员定罪。不难想象,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媒体工作者医学知识缺乏,在采訪时对医学问题理解不够到位,在编辑新闻时用词也不够精准,使得一些存在明显医学错误或者缺乏医学解释的报道见诸媒体,这不仅不利于展现新闻事件的事实,还会对公众造成误导,无形之中对医患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刻意追求轰动效应,恶性循环

在事件查清之前,一些媒体报道刻意强调“医护人员全体失踪”,而忽视患者家属存在的过激行为,通过“惊悚标题”来满足舆论眼球,发表评论时也是火药味儿十足,而非理性的质疑或者关注医方的辩解,这无疑是引发医患矛盾升级的导火索。这也是媒体进行医疗报道的通病,一些媒体人在没有完全了解医患纠纷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部门尚未得出鉴定结论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过度炒作负面新闻,甚至在显著版面以耸人听闻的大标题进行“大特写”式的集中报道,其引起的公众舆论也会恶化原已脆弱的医患关系。此后,媒体的竞相转载,在报道时继续寻找类似的选题,导致恶性循环。

(三)惯例化倾向报道,影响社会认知

进一步反思后不难发现,本次风波中公共理性的缺失,更多的不是与此次事件的具体报道,而是与长期以来医疗纠纷的报道方式有关。与西方传媒保守的“新闻常规”相比,中国市场化传媒“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它对体制的批判倾向及对社会运动的天然同情”[3],这一倾向在医患纠纷的报道中体现得格外明显。相较于强势的医院,患者是天然的弱者,他们更加需要帮助。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媒体工作者们要为患者讨说法。因此在报道框架上,常常以患者及其亲属作为主角,采用“受难式”新闻叙事方式[4],新闻故事的基本剧情为“患者权益受到医院或者医生的侵害”。长此以往,诸多媒体“惯例化”(routinize)了这种受难叙事,而忽略了正面议题的设置和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激发了公众对患者“痛苦经历”的同情以及对医院或医生的反感和不信任。

从正面意义上讲,这些医疗纠纷报道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表达的有效形式。它们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迎合了公众在现实社会中看病难、看病贵的切肤之痛,展现了普通民众在现有医疗制度下的弱势地位,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然而,这种惯例化操作实在暗含着极大的危险。“媒介周而复始的运作,对于某些特定框架的使用与强调,将对公众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方式产生影响”[5]。“医生侵害患者权益”成为讲述医患关系的优势话语,为人们诠释此类事件提供了基本话语资源和诠释框架,从而深深影响了社会认知,由此导致了大众传媒对此类“倾向化报道”的乐此不疲。

——————————

参考文献:

〔1〕赵虹.医患关系不和谐因素的研究进展.医学与社会,2011, 24(7):58-60.

〔2〕孙玮.当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

〔4〕李艳红.故事表演表达——媒介与当代中国消费者权益话语运动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2002.

〔5〕孙玮.奉献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园暴力案的媒介表现为例[J].当代传播,2011,(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医患关系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医生告知说明义务对患者治疗满意度影响的调查报告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