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1-14曾芳芳朱朝枝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

曾芳芳 朱朝枝

【摘 要】分析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推行导师制的价值,提出从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导师制施行框架、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多渠道挖掘优秀导师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和建立健全导师制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农林类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8-02

根据2012年教育部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农学这一学科门类包含植物生产、林学、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等七大类,包含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内的28种专业,一般统称为“农林类专业”。相较于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学科而言,由于农林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农业领域或农村区域,所从事的工作较为艰辛,因此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问题域”。

一、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推行导师制的价值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坚持本科生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安排优秀导师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在小范围学生中,从思想、学业、科研、实践、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模式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产物,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从其初期阶段以追求规模效益为主步入以追求教学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看,独立学院作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学生比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缴纳3~4倍学费,使得学生作为“知识消费者”的权利更加受到学院这一“知识供给方”的关注,一方面,学院注重学生对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对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生导师制正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模式的最佳选择,导师通过对学生从思想到学业到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将教育教学过程与发展和提高学生价值过程有机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独立学院生源素质来看,受招生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较低的入学分数折射出的是自觉度不足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性不足的学习习惯,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又往往为学院各专业最低。在本科学习阶段,平时作业量不大,且考试前突击式复习往往能获得及格甚至良好成绩的情况下,学生平时的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与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相关知识,遇到困惑可以及时向导师请教,使相关知识得以强化。另外,在导师人格和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由于导师制施行过程中,通过小范围召集学生就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共同进行探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非正式”交流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勇于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目前,独立学院较多的沿用母体高校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相比之下,本科生导师制更多地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导师的“教”应融入在跟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学”在师生双方的碰撞和交流中完成。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导师需要更加全面了解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相关课程大纲等方面内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在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学院的师资力量亦不断得到优化,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二、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导师制施行框架。独立学院农林类导师制的施行应立足于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充分结合专业特性进行设计,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办学定位。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备“知‘三农、懂经济、善管理、会规划”的特征,以满足农林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二是以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对农林类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由单纯技术型人才需求向营销型、管理型、服务型和自主经营等类型延伸,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在对独立学院所在省份以及辐射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征、农林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方向等进程考察的基础上,将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农林类人才作为其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因此,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在导师配置、学生指导、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施行框架应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受“填鸭式”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对于被动接受学校给予的课业任务安排成为一种习惯。导师制施行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要求有所提高,会给刚从高中刚升入大学的学生造成不适应感甚至造成心理压力,而传统以约束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运用到导师制得施行过程中将大打折扣。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一是合理采用目标激励方式,通过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合理设置学生各方面发展目标,应充分考量目标的重要性和任务的阶段性,通过目标“制定—认同—实现”的过程,全面激发和引导学生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投身于大学生活;二是引导学生追求高层次需求目标,激励学生以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奋斗目标,改变被动接受课业安排,获得基本学分的低层次需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和尊重,通过拓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激发其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学习动力与持久热情。

(三)多渠道挖掘优秀导师资源。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从目前的普遍师资结构来看,除去拥有母体高校教师身份的兼任教师和来自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外聘教师外,学院通过人事代理方式聘任的专任教师往往只有师资总数的30%~40%,且从其学历水平看,以教学经验较为缺乏的应届硕士研究毕业生为主,从职称水平看,以初级、中级职称居多,从所承担教学任务看,多为量大面广的公共课或专业基础性课程。因此,为了满足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的需要,应注重多种渠道挖掘与整合优秀导师资源,包括聘请拥有母体高校教师身份的兼任教师、与专业相关的优秀行业企业专家、经验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等,以解决导师缺乏困境。

(四)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根据中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实践,大致可将导师制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如按指导时段分有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有全员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按导师工作方式分有导师组制和单个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侧重点分有完全导师、科研导师、实践导师等。鉴于独立学院导师资源情况特殊性,应立足于学院、学科、专业等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由于其在校生规模一般每年为60人左右,属于中等偏小规模,可以采取全员导师制的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同时结合导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科研方面、实践方面的辅导,如分成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主要辅导方向,以出科研成果为主要目标追求,以到休闲农村、农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要辅导方向,以增强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追求等。在导师的工作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如可以采取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除每周集中指导且时间一般不少于1小时外,对学习上有困惑或拔尖发展要求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采取现场辅导与在线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联系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采取单个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方式,在单位导师制的基础上,在2~3组导师的学生范围内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的方式,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加强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切磋。

(五)建立健全导师制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学院应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统一领导下,充分组织协调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建立健全导师组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一是制定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对导师遴选、职责、待遇、评价、考核、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用于指导、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应注重结合导师资源与专业学生规模合理确定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的数目,为避免导师制流于形式,以四年制为导师制施行年限,每位导师指导同一年级的学生不宜超过5名,为避免导师资源不足造成的困境,学院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聘任更多的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二是妥善协调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关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并非对现有“辅导员制”的取代或者否定,为避免职责模糊造成的工作重叠甚至管理空白,应协调构建由课任教师、辅导员与导师共同组成三维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学生从思想政治层面进行共性教育、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进行严格管理等日常行政事务性管理,而导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学生给予个性培养以及做人、做学问的熏陶,导师应与辅导员加强沟通,分工协作,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家沛.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

[2]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3]雷艳虹.本科生导师小组制教学尝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FJJKCGZ13-041);福建省“十二五”本科工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0137Z3)

【作者简介】曾芳芳(1982- ),女,福建厦门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博士;朱朝枝(1963-),男,漳州云霄人,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博士。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职业匹配的独立学院就业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