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微应用分析
2016-01-12陆文,段筱雨
博弈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微应用分析*
陆文,段筱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微信、微博等微应用作为大学生网络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给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分析微应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和状况的影响,从网上网下教育齐动、注重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师生双方的相互配合、建立激励约束制度、完善教育机制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微应用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博弈;微博;微信;师生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面向东盟的国际交换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SK13YB035)。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简介:陆文(1983-),女,陕西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及经济管理研究。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呈现出多元现象,一是微信、微博的高即时性、高原创性和高交互性等特点使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6亿微信用户、13亿微博注册账号,使得微博、微信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数据显示,微信使用率最高的年龄阶层为24岁以下,占比33.7%;微博用户中10-39岁的占比近八成,其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达7196.7万人(占比25.6%)。也就是说,青少年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群,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除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外,还需注重运用微信、微博等载体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北京艺职学生侮辱老师、9.14江西杀师案等有关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负面新闻频发不断,从网络虚拟交锋到言语肢体冲突,引起社会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广泛关注。这些表象既昭示了师生博弈属性的凸显,也在呼唤着博弈论对高校师生关系处理的科学指导[1]。本文尝试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微时代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进行博弈分析,并联系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二、博弈论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分析的可行性
(一)博弈论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可以用于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博弈现象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行动方案以及如何找到合理行动方案即均衡解的理论。因此,博弈论本质上是一种在各方利益冲突情况下寻求均衡解的思维方法与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公共选择、犯罪学、社会学等领域[1]。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过程是以教育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相互行为,因而它可以被视为典型的博弈过程
作为主客体的学生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以下简称教师)能够在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中理性的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二者的相互行为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成效。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机制创新的迫切要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整体机制创新发展滞后,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平台,更新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开拓思维,创新方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得以贯彻和深入,不断强化薄弱环节,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2]。通过对师生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让教师和学生选择目标相一致的就业指导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教师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收益和降低教育成本,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成效。
三、微应用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博弈分析
(一)微应用下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行为的基本假设
1.理性人假设
因为本文研究的是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行为博弈,必须首先假定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是理性个人,也就是说博弈双方作为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他们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具有获得、收集信息以及学习和总结经验并正确调整行为的能力。在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中,双方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互动行为假设
教师的行为表现是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方式和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兴载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下简称混合教育)。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用微信、微博等配合教师接受教育和仅接受教师的传统就业指导教育方式。教师的收益是由学生取得的成绩(学风、就业心态、就业观等就业教育效果等)和教师进行其他活动的收益,即休闲娱乐等非教育活动所用的时间比例来决定的。学生的收益由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学生进行其他非学习活动的收益,也即休闲和娱乐等行为所用的时间比例来决定的。
(二)师生行为博弈的一般分析
在师生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教育的方式复杂,教师的精力投入就越多,即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就越高。此时,理性的教师会在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之间做出比较。同理学生也是如此,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多种教育方式,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交流和学习,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混合教育方式且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主动配合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将会获得比较高的教育收益,则教师就愿意付出高的教育成本,学生也愿意花费时间。相反,如果教师感觉学生不认可其教育投入,则可能仅用传统的方式开展教育,减少教育投入时间,对抗学生,以期获得相对高的教育收益,达到其心理平衡。学生也存在一个相似的博弈过程,如果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混合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则会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教师,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从中得到了提高,获得了较高的受教收益。相反,如果学生对教师使用混合教育方式不满意,或者认为教师运用混合教育的水平低,则会出现不愿配合教师,消极应付等行为。
(三)师生行为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师生双方采取的行为和策略都受到对方所采取的策略的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变双方的博弈变量,实现师生之间合作共赢的高效稳定的局面。
1.师生行为的纳什均衡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过对师生收益赋值建立一种“师生困境”的简化模型,从而分析师生互动行为的纳什均衡,见表1。图中收益矩阵中数字仅表示这四种可能的结果对于参与人来说收益高低程度的表现(同表2)。其中“混合教育”是指教师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兴载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是指教师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方式,“合作”是指学生用微信、微博等配合教师接受教育,“不合作”是指学生仅接受教师的传统就业指导教育方式。
表1 师生困境
从模型可以看出对于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分别有两种策略选择,混合教育或传统教育,合作或不合作,由此也产生了四种可能的结果。一是教师采用混合教育方式且方法得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上网下很好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也通过积极配合教师,并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和学生认为即使所费的精力多了,但因为师生关系由此和谐且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所以这时的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较高的收益(5,5)。二是教师虽然积极采用混合教育方式,但由于教育内容单一、枯燥,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使得学生不愿耗费精力回应而采取了不合作的策略。学生的反应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打击,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他们的收益为(2,6)。三是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预期高,愿意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但教师不愿花费精力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使得学生对教师失望,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他们的收益为(6,2)。四是教师和学生更偏好休闲娱乐,所以对于就业指导教育活动都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双方的收益为(3,3)。
从收益矩阵可以看出,教师的战略“传统教育”占优于“混合教育”,学生的战略“不合作”占优于“合作”。因此,作为理性的教师和学生将会选择占优战略组合(传统教育,不合作),效用值是(3,3)。师生困境博弈与囚徒困境博弈类似,都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如果师生双方选择战略(混合教育,合作),获得的满意度(5,5),显然比选择(传统教育,不合作)获得的满意度(3,3)要高。
2.师生互动行为下的动态博弈均衡
“师生困境”研究的是静态的一次性博弈,然而现实中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互动,是重复动态的博弈。师生行为动态博弈是指双方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做了什么选择,并根据前者随时调整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前者也会认识到这一点。假设教师最初选择的策略为“混合教育”,一般情况下学生会配合老师选择(混合教育,合作)。学生的选择会使教师获得较高的教育收益,使得教师会进一步增加其教育投入,而教师的这一选择会再次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高水平的收益。这种互动博弈使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程度越来越高,师生都愿意增加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博弈。
相反,如果教师选择的策略为“传统教育”,学生选择的效用可以是“不合作”,这样学生的选择会使教师觉得其教育收益很低,这样在下一步行为选择中很可能选择减少教学投入,已达到提高收益的目的。而教师在减少教学投入后,学生的预期收益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较低的效用下达到均衡。
由此可知,师生行为博弈的均衡值可能并不唯一。教师的良性选择对学生会产生良性作用,同样,学生的良性选择会促使教师增加教育投入,从而使其教育效果上升。教师和学生的非良性选择会使教师做出减少教育投入的行为选择,也会使学生做出不合作的行为选择,从而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这一点看,教育效果是由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承担。
3.引入师生合作行为下的博弈均衡
在师生困境的均衡中,(传统教育,不合作)纳什均衡是教师和学生作为理性人的最优策略,因此师生双方都不会单独改变策略,尽管这个均衡并非帕累托最优。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需要通过引入互相合作的方式,实现师生效用得最大化的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要实现师生双方的合作就必须引入奖励和惩罚措施,即增加双方合作所带来的收益和不合作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行为博弈的均衡结果。
对于教师,奖励是对教师选择策略“混合教育”行为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满足,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惩罚是对教师选择策略“传统教育”行为的物质惩罚与精神批判,其结果使教师付出更大的成本,这种成本远远高于教师减少教育投入而获得的收益。对于学生,奖励是学生选择“合作”策略而获得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惩罚是学生不努力的批评和处罚。当学生选择“合作”策略获得的正常效用和奖励效用之和大于因努力而付出的成本时,学生就会在下一次选择中选择“合作”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通过引入合作行为,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师生的行为博弈矩阵变为表2。
表2 引入合作行为的师生博弈
可以分析得出,教师的战略“混合教育”占优于“传统教育”,学生的战略“合作”占优于“不合作”。因此,引入合作行为的师生博弈的纳什均衡为(混合教育,合作),效用值是(7,7),同时,师生双方的最优效用值也是帕累托最优解。
四、师生行为博弈对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
(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齐动
以微应用为平台开展的网上就业指导教育与传统的网下就业指导教育并非背道而驰,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宜合不宜分。要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达到制高点,就必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找到两者结合点。抓网下教育弃网上教育,则教育固步自封、停步不前,没有随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固然会失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抓网上教育舍网下教育,虽方式已具创新性,但却缺乏教育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影响教育的实质效果。因此,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有“网上”“网下”齐动完成,应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配合的机制,将“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使教育效果聚集放大[3]。
(二)注重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从师生困境的博弈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陈旧,即使利用了微信、微博等新兴的教育方式,但学生会因不满意不愿耗费精力回应而选择“不合作”,这样会大大弱化了就业指导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所以,教师在利用混合教育方式的时候,要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进行传递教育内容,并和他们进行平等对话,并主动关心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娱乐、时事所关注的热点,并及时进行发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可用这些热点问题培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才愿意配合教师,师生的互动才能在多次博弈中形成良性循环。
(三)教育效果的双向性要求师生双方要相互配合
以往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主动,而从师生互动行为下的动态博弈均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中,教和学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教学效果受师生双方相互的态度、反馈等影响,所以,施教者和受教者对教育活动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并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师生双方要相互尊重和信任。一方面,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把有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发挥自主性,积极的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给教师,这时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改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并做出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评价、期望和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就达到了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最优效果。
(四)构建激励约束制度,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机制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具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来避免原则的随意性导致的受教育者的不合作行为。比如高校应该为教师建立个人声誉档案,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一个声誉约束机制来有效的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如任期考核、学生的评价等。这样,教师就有积极性为自己建立一个乐于合作的好的声誉,反过来又给予了教师愿意为好的声誉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有积极性惩罚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4]。此外,可建立教师的工作考评机制。对于积极更新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开拓思维,不断创新方法的教师,学校可以给与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奖励,并积极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对于墨守成规,应付了事,或者不能积极配合学生开展新兴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教师学校可取消其评优资格、深造机会等给予惩罚。对于学生,可将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情况纳入评优、入党等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体系中。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师生双方意识到长期合作的好处,一旦违反或背叛就不敢再背叛,这样有利于就业指导教育稳定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杜志宏.博弈论视野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谢敏,张兰,张社争.博弈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3]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俞林伟.微时代高校网络就业指导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4]屈红萍,杨在荣.非对称信息下师生教学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辑: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