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6-01-09陈杨,祁占勇

职教通讯 2015年28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陈杨,祁占勇

摘要:研究利用Bicomb及SPSS软件对当前高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研究等在内的五个热点领域。但为了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趋于科学化与制度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在职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热点;共词可视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张。但无论如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永远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本文对现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力求为该领域以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从计量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共词可视化方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共词可视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一组关键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采用多元分析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规律。共词可视化是将可视化技术与共词分析的原理相结合,以生成具有各种属性的可视化结果,能够形象、直观地揭示知识领域的结构并映射知识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研究围绕中心论题筛选数据,通过数据进行转换和清洗,建立用于分析的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文献内容科学计量,绘制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1]

(二)数据来源

研究采取的样本来自CNKI(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库是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广、文献来源最全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是在检索项中选择“篇名”,在检索词中输入“高等职业教育”并含“人才培养模式”或“高职教育”并含“人才培养模式”,在来源类别中选择“全选”,在期刊年期中选择2005—2014年的时段,共得到中文相关文献556篇。在所获文献基础上,采取人工方法整理和清洗数据。首先,只选择学术研究型文献,剔除会议通知、书评、研讨会报道等类型的文献;其次,只挑选有关键词的文献进入数据库;最后,经查错、查重处理,共得到文献493篇。

(三)研究步骤

研究中共词分析方法主要利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和SPSS19.0统计软件这两个软件。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进行:(1)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中建立一个新项目,项目编号为11,格式类型选择“CNLI.中文.”;(2)选择493篇有效文献在本地文件夹输入到“选择目录”中,进行提取操作;(3)进行文献关键词的统计;(4)抽取词频≧6的3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和相似矩阵;(5)进行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SPSS19.0中,采用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聚类树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主要运用Bicomb软件的统计功能,对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进行统计,共获得有效文献479篇,主要从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研究概况

1.2005—2014年文献分布年代分析。通过Bicomb软件的统计功能,对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文献在每一年的分布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总体来说,近十年的文献发表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之后,文献量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其中,2010年发文量最多,达66篇,占13.72%。

表1 2005—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2.期刊载文量分析。对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颇多,493篇论文来自约251个期刊。但是高产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上(见表2)。这几种期刊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表2 2005-2014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关键词(二)高频的确认

关键词是文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概括和凝练。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可以将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数量资料进行分析。某个关键词出现得越频繁,表明该学科对其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通过对近10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479篇有效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81个。根据Donohue由齐普夫界定公式,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以及各数量同频词的词频估算法,最终确定高频低频词阈值为6统一同义词,得到有效高频关键词31个(见表3)。

关键词由表3不难看出,这31个高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问题。

表3 前31位高频关键词排序

关键词(三)高频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分析

关键词为了得到符合尺度分析要求的数据结构,要深入揭示两个之间的共现关系,还需要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探寻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将截取的31个高频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中“矩阵”中“词篇矩阵”功能,生成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到SPSS17.0中,通过软件中“分析”——“分类”——“系统聚类”进行分析,然后选取“相似矩阵”、“树状图”、“Ochiai系数”,其中Ochiai系数的计算公式为:S=NIJ(NI*NJ)12,即将词篇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然后再将其转化为一个32*32的共词相似矩阵。结果如表4所示。

关键词因为Ochiai系数表示的是之间共现的相对强度。因而,关键词相似矩阵中数值的大小则表明数据间的相似程度,即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或距离远近,其值越接近1,表明相应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0,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距离越远。对角线上的数值为1,表明高频关键词与自身的相关程度。[3]

关键词通过对高频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就可以通过计算关键词的联系,从而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成一类,来表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组成。对于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可以运用SPSS19.0进行。通过聚类分析把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成5类,也说明了2005-2014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存在五个研究热点领域(见图1)。

基金项目: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定位与功能定向”(项目编号:13JA120083)

作者简介:陈杨,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祁占勇,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三、问题与讨论

如上所述,根据共词可视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学生就业研究、职业能力与素质研究、办学定位研究、比较研究等五个方面。

表4 2005-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

注:1=人才培养模式;2=高等职业教育;3=工学结合;4=专业;5=创新;6=校企合作;7=培养目标;8=改革;9=理论基础;10=反思;11=订单式

图1 高频关键词聚类树图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之上实施的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4]科学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确定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

1.专业与课程设置。既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必然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李勇、徐后民认为,应该根据市场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开设相关专业,根据市场动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学校的领导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于学校尚未开设但有能力开设的专业应该统筹各方力量,优化组合,开设新专业,进一步拓宽学校专业的覆盖面,尽量做到以需定产、供需对路。[5]孙贵平等学者则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对各个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发展状况、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企业对专业人员需求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6]与专业开设密不可分的是课程的设置。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桥梁。徐庆林提出,必须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课程教学模式,应该将主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所需要的技能一一对应。[7]谢伟指出,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建构中,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兼顾行业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以及跨行业能力的培养。[8]

2.师资培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使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教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勇等学者提出,建立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5]赵鹏等学者也提出,应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多元化师资队伍,实行专、兼职结合,增强教师的流动性,不断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也要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渐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9]针对教师的培训方式,吴镜峰提出,建立教师“培养、使用、进修”的新模式,并指出这一点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根本性改革措施。[10]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颇多。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探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为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左晓琴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11]高春庚等学者也提出了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12]与工学结合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13]李继睿等学者认为,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项互利双赢的举措。[14]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刘淑芬提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将此中心发展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进而起到校企合作中介的作用。[15]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千方百计实现学生就业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关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两个方面。

1.“订单式”培养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顾园等学者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订单式”培养就应该以面向市场,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因此,订单式培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16]刘菲提出,“订单式”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实现职业教育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7]傅君君在如何实现“订单式”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订单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及时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作为订单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高职院校联系,不断传递新的生产信息和技术,为实习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基地。[18]黄金火在对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9]

2.顶岗实习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高职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的高职教学基本规范,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0]唐彩虹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重视实践性教学,因此,顶岗实习将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也将成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顶岗实习在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1]黄芳提出了顶岗实习的三点作用:(1)顶岗实习益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2)定岗实习能有效促进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发展;(3)顶岗实习能积极融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通与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22]针对顶岗实习的积极作用,王国英也指出,改变传统的毕业生实习为顶岗实习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就业基地的优势,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23]正因为如此,顶岗实习日益受到众多职业院校的青睐。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研究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周朝霞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职业能力是指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和实际作用。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4]而在对职业素质阐述的过程中,她采纳了杨金梅的观点,即“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职业中发挥中重要作用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25]陈炳和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其中,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26]鲁春光等人也提出,在当今社会,职业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开展各种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他提出实践技能拓展体系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职业能力,并强调了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7]贾涛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进行阐述,他指出,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这种行为也会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有助于学生诚信品质、责任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的养成。同时,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这种环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职业能力。[28]陈德清则提出了“思教学工联动,突出素质教育;校企政三方联动,培养综合能力”的观点。[29]刘菲提出,职业能力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心,职业素质是学生将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17]沙峰提出,在培养“厚基础,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对毕业生素质的培养,注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逐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顺利就业。[30]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办学之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统领引导的作用,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杨军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指南,也是高职院校确定办学思想与专业定位的出发点。[31]高媛媛将终身教育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理论基础,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向实用方向延伸的观点。[32]无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定位,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众多学者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段峻对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只有对产学研的内涵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推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广。[33]王波在对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政府、企业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学校要转变思维方式,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政府相关部分要转变职能,为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企业要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集约经营的观点。[34]潘春晖提出,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向,进而形成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观点。[35]吴镜峰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之一,有必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10]朱方来认为,在产学研结合中,“学”是基础,“产”是核心,“研”是灵魂,“结合”是关键,在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产”这个核心,实行产业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真解决学生实际经验不足这一难题。[36]国家同样意识到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在教育部高教司文件([2000]2号)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六项基本特征之一。从2001年起,教育部连续召开了几次全国性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可以说,促进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

(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在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

1.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吴丽旋提出,德国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利器。她将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归纳为三点:(1)政府的重视;(2)社会的认同,企业的参与;(3)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37]邹晓春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是这一种国家立法、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这一办学制度是国家、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的典范。[38]罗时华也高度赞扬了德国的“双元制”,他认为“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它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39]李文友等学者提出,“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的成功归功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机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40]

2.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罗时华提到,澳大利亚之所以会采用这一模式,只要是因为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解决学校与市场的接口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旨在为各行业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8]田静认为,目前,TAFE培训模式已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它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办学形式灵活多样,衔接中学与大学的教育培训体系。[41]

3.美国、加拿大的CBE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即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陈志杰提出,CBE模式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岗位职责。[42]王丽芳等学者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述:CBE培训模式中涉及到的能力主要有四种,即知识、态度、经验和评价四个方面,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倘若这四个方面都能够达到要求,就可以构成一种专项能力。[43]凌云霞认为,CBE培训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个人能力出发,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率,与此同时,她认为这种培训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44]

4.英国的BTEC培训模式是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其中,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是英国最具权威的职业教育资格开发与颁证机构之一。部分学者提出,BTEC证书是英国实施职业教育办法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一。[39]田静对这一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她指出,BTEC的课程标准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门课程无论是在英国本无讲授还是在其他国家进行传授,最终学生得到的都是具有国际标准、能够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职业资格。由此可以发现,这一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42]

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四、结论与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创新,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模糊不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不明显,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地位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颇丰但是国内区域比较研究匮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水平,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因此,加强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师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由谁来培养、怎么样培养,培养出来的教师怎么认定其从业资格,都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虽然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众多,但是研究内容并不深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只有真正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才能够真正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3.突出受教育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从政府、学校、企业角度出发,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颇多,忽视了受教育者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愿望,提供受教育者所需要的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大职业教育思想,而这也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4.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保障研究。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比较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企业积极性不高,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但是,关于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

5.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研究。客观来说,我国虽然是职业教育大国,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是却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方面都具有十分详细的规定。这是值得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需要借鉴与思考的。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在借鉴他国经验时,应立足本国实际和我国的教育实践。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既要具有国际比较的视角,同时,又要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实践为背景,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江洁.近十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可视化方法[J].中国市场,2011(26):229-231,233.

[2]王庭照,等.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2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3(12).

[3]荣莉莉,等.基于共现分析的我国突发事件关联研究[J].系统工程,2011(6).

[4]邓志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3):11-13.

[5]李勇,徐厚民.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党史文苑,2008(6):79-80.

[6]孙贵平,汪华章,罗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2):152-154.

[7]徐庆林.从人才需求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淮南师范学院报,2006(3):100-101.

[8]谢伟,李瑞.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2(9):44-45.

[9]赵鹏,赵丽.我国新形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153.

[10]吴镜峰,曹大生.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7-9,36.

[11]左晓琴.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9):29-30.

[12]高春庚,冯高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4-46.

[13]赵昕,宿林林.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5-26.

[14]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5):229-232.

[15]刘淑芬.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8(3):43.

[16]顾园,唐迎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6-7.

[17]刘菲.浅谈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245-246.

[18]傅君君.浅淡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业时代,2007(4):32.

[19]黄金火,冯建军.高职教育“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79-82.

[20]邓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比较及借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56-58.

[21]唐彩虹,马艳伟.顶岗实习:高职教育与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9):118-119.

[22]黄芳.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初步探索[J].职教论坛,2009(30):44-47.

[23]王国英.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31-33,27.

[24]周朝霞,周晓敏.职业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教育研究,2006.

[25]杨金梅.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个案[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6]陈炳和,曹叔亮.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系统要素[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47-50.

[27]鲁春光,等.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50-51.

[28]贾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1-24.

[29]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33-35.

[30]沙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35,67.

[31]杨军.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40-41.

[32]高媛媛.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创建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37-39.

[33]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167-168.

[34]王波.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2):112-114.

[35]潘春晖,王焕云.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68-69.

[36]朱方来,刘世林.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6(3):78-81.

[37]吴丽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70-73.

[38]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39]罗时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52-155.

[40]李文有,茹立军,许新兵.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68-71.

[41]田静,刘福军,杨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94-96.

[42]陈志杰.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20.

[43]王丽芳,王明娣,黄解宇.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0(6):87-90.

[44]凌云霞.中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10(6):118-120.

[责任编辑曹稳]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