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2017-01-05朱姗庞学光
朱姗 庞学光
摘 要:通过对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1-2015年全文转载论文进行梳理,概况分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有五个研究热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合作办学研究、体系建设研究以及质量研究。展望未来,学者们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研究,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合作办学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公平研究、政府职能转换研究、现代学徒制研究以及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37-05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战略的调整使得职业教育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文拟基于对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1-2015年全文转载的论文的整理,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
一、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经过笔者的梳理,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1-2015年全文转载的论文共720篇,这些论文又分属于6种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中宏观改革与发展研究235篇(占32.64%)、基本理论研究117篇(占16.25%)、课程与教学研究48篇(占6.67%)、管理研究69篇(占9.58%)、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122篇(占16.94%)、比较与借鉴研究共129篇(占17.92%)。在各不同研究类别之中,研究的热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实践变革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界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建设这一问题,职业教育领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倡导建立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人文课程体系的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1]。还有学者认为,为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融合,应构建专业论和普通论相融合的课程行动体系[2]。另有学者倡导,要推动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既要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又要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3]。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内容一直是学校功能最直接的体现。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水平,使其具备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普通课程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完满人格。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虽然存在对峙与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故而有学者建议对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进行整合研究,既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又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还有学者基于国际比较,认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有以下趋势: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界限的模糊和融合;强调能力本位和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多学科和跨学科发展以及新型职业的出现导致大量新型职业技术课程的开设[5]。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的协调发展应该会成为热门的研究走向。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作为承担一种特殊类型教育的教师群体,职教教师的质量问题及其专业发展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变量之一。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寻求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措施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行业专业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支持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通过校内教师与外聘行业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从行业人才引进、教师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6]。还有学者认为,要贯彻“双师型”教师政策,必须准确定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课教师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化学生专业能力相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实习指导教师要训练学生职业习惯和增强学生职场能力相结合[7]。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学者建议,今后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要重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结合高职院校进行院校实践研究,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某种系统模式[8]。还有学者从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层次)、专业实践及专业地位等多维视角审视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专业伦理的建构应当基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专业层次的定位应当基于整个职教体系的把握,专业实践的深化应当基于跨界工作的长期锻炼,专业地位的提高应当基于分工条件下社会合作水平的充分发挥[9]。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职业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为职业院校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搭建平台,这也是今后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向。
(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研究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使得合作办学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行业企业积极性不强、院校参与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关于如何能够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开发、教师聘任与培养等方面都要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推行“订单”培养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10]。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哈肯的“协同理论”,构建多元平台下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进而推动校企协同发展[11]。还有学者基于订单培养的案例分析,认为责任前置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责任前置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积累社会资本,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2]。
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有学者建议,可以借鉴国外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的“三螺旋”理论,由政府牵头组织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产学研结合,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可行性[13]。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完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校企合作立法,明确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逐步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14]。
新型合作办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者们的关注。有学者倡导实施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通过探索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跨区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职业教育发展方式[15]。混合所有制对于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故而这一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也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在于丰富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效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6]。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改革和创新合作方式依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使得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对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衔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路径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一是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在职业教育中高职协调发展及衔接形式这一问题上,尽管许多学者各抒己见,但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建设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并据此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中高职衔接改革的根本出路[17]。还有学者表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与难点均在课程设计,要考虑很多特有问题,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规划基础、展开方式、设计完整性以及课程任务的分担基础[18]。而对于高职本科的衔接,众学者也见解不同。有学者认为,要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社会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认同,建立专科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高职的顺畅通道,科学设计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的比例结构,适时调整政策,加强高职本科教育科研[19]。就具体实施策略而言,有学者建议,要建立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试办长学制专业,在区域内建立起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衔接机制[20]。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其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本科层面实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学者认为,要加强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和与普职沟通;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途径[21]。还有学者提醒,职业教育办本科并不是让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大学,“示范性”高职院校不应该向“升本”方向“示范”,而应该向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方面“示范”[22]。另有学者建议,在专业设置上,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发挥后发优势,增设一批就业质量高的新专业;抢抓政策机遇,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结构;结合地方特色,培育一些应用性突出的特色专业[23]。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既能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又利于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很多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解决好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三方面的问题[24]。另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外在动力,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和招生就业压力等则是其内部动力,地方本科高校应构建多元化内部治理结构,重点推动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的转型[25]。还有学者认为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改革[26]。当前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多停留在标签层面,这一热点问题值得职业教育研究者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五)职业教育质量研究
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研究有助于衡量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明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学界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构建等方面。
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意义非凡。有学者认为,要加强高职教育质保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国家专门组织机构,整体设计质保体系与评估制度,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设立专项经费,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作用,完善高职教育国家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27]。还有学者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针对研究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实证研究匮乏、研究范式单一、研究层面浅显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即加强基础理论探索;推进实证研究;丰富研究范式;深化研究层面[28]。
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学者在社会视野解读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蕴义的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基础进行深层透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构建路径与方略,即营造“多元联动”的构建环境;创造“三相共进”的构建机制;锻造“质同形异”的构建路线[29]。还有学者认为厘清校本质量评价的特征和内涵、需要明确的基本要素、需要规避的问题是进行校本质量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构成校本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是校本评价的核心指标,如何把握这些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是实施校本质量评价的关键[30]。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既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未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话题。
二、反思与前瞻: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不完善、各层次之间的职业教育不能有效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士”学位制度的缺位,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如何能够更全面、合理、妥善地建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中高职、高职本科有效的衔接,如何实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如何调整、完善教育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是否有必要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区域性构建,是否有必要将“工士”学位纳入我国现有的学位制度体系等都是今后围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合作办学模式关系到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关系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我国合作办学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合作办学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产学研结合不够,合作办学体系亟待健全等。因此,如何保障合作办学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合作办学的制度问题,优质资源的引进问题等,如何完善合作办学机制,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改革,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促进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等问题,都是值得学者们注意的。
(三)职业教育公平研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要求“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公平关乎社会最广大群体的利益和生活幸福。由于制度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仍然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体现和社会正义的要求,它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能够强化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缩小城乡以及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用何种方式加大对薄弱职业学校的支持和改造力度,加大扶持弱势群体的力度,从而突破经费投入不足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树立普职并重理念等,这些都需要广大职教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
(四)政府职能转换研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主要体现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的宏观调控转向市场资源配置式的客观调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现代模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依托政府独特的资源和力量,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应努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准确定位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能,加强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行业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在宏观上引导职业教育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如何从法律、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扶持,如何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协调、解决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如何促进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完善,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顺利转换等,都是值得职业教育研究者们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五)现代学徒制研究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外市场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学徒制已刻不容缓。2014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31],反映出我国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项工作的重视。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亮点。职业院校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融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同时,政府如何在政策上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如何借助现代学徒制培养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的具有“匠人”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六)职业教育治理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治理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走向治理将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有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政府对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机制的缺位,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外部治理的进程;同时,职业院校内部组织相对封闭,治理机制不完善,职业院校与相关治理主体权限界定的不清晰等,影响着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的科学水平。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迫在眉睫。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以何种途径积极动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如何明确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行业企业和院校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教育资源配置分散化,妥善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衔接和可能出现的移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等等,都是值得职业教育研究者深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3):15-17.
[2]张弛.冲突与融合:职业教育专业论与普通论课程理念[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74-79.
[3]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4]陈鹏.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2-37.
[5]黄福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变化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9-20.
[6]王博,庞国光.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间断性及其解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5-9.
[7]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3):17-22.
[8]易森林,程益康.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4(5):79-83.
[9]刘猛.多维视角下的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8-101.
[10]邢清华,米靖.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5):33-37.
[11]肖香龙.基于协同理论的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9-42.
[12]聂伟.责任前置: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基于订单培养的案例分析[J].职教论坛,2014(22):4-8.
[13]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92-94.
[14]罗仕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J].职教论坛,2011(9):20-26.
[15]邢晖.跨区域合作: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3-8-27(5).
[16]阚明坤,潘奇.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0-44.
[17]武金陵,闫志勇.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82-85.
[18]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19]刘显波,刘家枢.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问题与对策——兼与任君庆、王琪老师商榷[J].职教论坛,2013(13):52-57.
[20]任君庆,王琪.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历史考察、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4):52-55.
[21]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4-18.
[22]孙平.高职院校“升本”冲动的反身性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55-160.
[23]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8-93.
[2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25]赵新亮,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8-42.
[26]刘智英.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4(13):31-35.
[27]李志宏,李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31.
[28]李文静,周志刚.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4):65-69.
[29]王国光,殷新红.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蕴义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52-57.
[30]肖称萍.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59-67.
[3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