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中考古诗词试题的阅读和解答

2016-01-08戴迎锋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解答中考阅读

戴迎锋

【摘 要】古代诗词是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中考试题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古诗词试题的回答正确率不高,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三首古诗为例,探讨古诗词试题阅读和解答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试题;阅读;解答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 李益)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读一首古诗,不妨先把所读古诗归归类。古诗按内容分,大致有山水田园诗、哲理诗、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行旅诗、闺情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类别。明确诗歌的类别,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据此,根据诗歌的题眼——标题,我们可把前两首诗视为边塞诗,后一首可视为行旅诗。在判定古诗类别的基础上再去研读,大方向不至于犯错。

接下来该依顺序读诗了,具体可运用如下方法:

第一、补细想象法。读者对一首诗歌意和象的再造想象越细致,就越能更好地体味诗人的内在情怀,悟出主题。反之,越急于读完全篇,不注意充分地发挥想象,就越不容易品味出诗情、诗意。当我们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想象这样的情景:诗人独立高台,四顾苍茫。高台下,一个孩童正舞动枪棒,对身旁的母亲诉说着长大后要杀敌报国。诗人顿时联想到这个孩童不就是少年的自己么……;当我们读李煜的《相见欢》时能想象这样的情景:诗人在清冷的月辉下秉烛移步,独登危楼,手中一柄蜡烛,钩手提袍,抬步上阶,拂却灰尘无数,高楼远望,瞳影重重……想象到此,我们一定就慢慢走入了李煜对家与国的深哀巨痛中。补细想象法一定会让我们自己处于饱满而高亢的诗歌研读情绪中。

以第一首诗歌为例,读到首句就要开始逼真地想象:云霭低沉,仿佛铁青着脸的怪兽,天山山麓,朔风飞雪,一曲《行路难》的哀伤曲调不知从何而起。三十万的一支大军悄无声息地行进在泥泞的雪水中,耳旁只是哗哗的脚步声和铠甲抖动的声音。

第二、抠字点读法。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简单的几个动词或形容词或副词就让诗歌的情味全出。作为读者,对这样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就要进行抠读,抠出情味。我们抠读杜牧的《泊秦淮》,首句的两个“笼”字就将“烟”、“水”、“月”、“沙”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不知”则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又将历史与现实联为一体,我们读出了诗人委婉而深沉的伤时之痛。

仍以第一首为例,可以抠读“三十万”一词。这里面有多少离家的故事,父子离别,夫妻泣别……但三十万之众的士兵却无怨言,决然毅然地奔赴边疆前线,你读出了悲壮、苍凉了吧。再有“月” ,联系中国古诗的表意传统,望月怀远,思亲念乡的情结也应得到确定的。

第三、问读推导法。读一首古诗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能这么用”这样的问题。这样问了,那么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表达技法的妙处便更能重视到,体味到。古诗创作技巧可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表达方式层面——记叙,描写(景),抒情,议论(理)的综合运用等;二是修辞方法层面——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用典等;三是表现手法层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烘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以第二首《凉州词》为例,笛怎么能“怨”呢?此处应是拟人修辞的运用,笛后自有吹笛之人,实乃他怨。怨什么呢?怨此时江南早已是莺飞草长,群花乱舞的季节,可眼前这边塞苦绝蛮荒之地却了无春的踪迹。“何须”两字又否定了后文之怨,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情怀由凄苦而变壮烈了。

第四、套选知识法。套选赏析古诗常用的专业词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读懂古诗的方法。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闲适、恬淡等;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5)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淡远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我们以第三首为例,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套选相关词语,总体欣赏不妨写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心事满怀的旅人正眺望江天的情境,诗人的感慨中隐约透露出他对个人前程的担忧。此诗笔调淡远,语言清丽。

第五、带笔答题法。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有时是相对复杂的,有占主要地位的情感,也有占次要地位的情感,对次要方面的情感在表述答题时理应考虑进去,带笔回答。否则易导致品读不够全面而失分。

第三首诗《之零陵郡次新亭》,前五句诗,诗人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江天图,诗人即景抒怀,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惆怅、思念,“去何已”三字又可看出诗人对前途茫远的感慨。

对照一下练习给的参考答案,两个方面的意思都得到了表述。

除了上面几点,读者在阅读、欣赏一首古诗时,还应关注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诗。这样,要读懂古代诗歌大概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参考文献:

[1]李朝东主编《高考档案》,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

[2]《语文教学与研究﹒中考古诗文鉴赏题的解答方法》,胡彦,华中师范大学,2008.4

[3]余映潮.训练学生能力方法初探.学习网站

猜你喜欢

解答中考阅读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如何让小学生掌握解答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三道疑难习题的错误分析与正确解答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