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研究
2015-12-30陈楚岚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研究
陈楚岚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雪岩贸易学院,合肥 230601)
摘要: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本文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路,以土地流转为核心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社会保障、再就业的意愿,以及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最终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地流转;社会服务
2013年7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文以安徽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为背景,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路,以土地流转为核心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户收入、社会保障、再就业的意愿,以及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
一、农户农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和研究过程
2014年1月,全国中华供销合作总社“高职院校对接安徽省产业转移进程中农地流转制度开展社会服务研究”课题组成员带领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分赴安徽省6县共14个自然村,共发放了1 446份调查问卷,收回1 404份有效问卷。
1.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课题组调查了淮北市相山区186个农户,宿州市埇桥区237个农户,合肥市肥西县290个农户,六安市霍邱县202个农户,宣城市广德县198个农户,黄山市屯溪区291个农户,见表1。从被调查农户的地域分布来看,淮北市相山区和宿州市埇桥区属于皖北地区,肥西县和霍邱县属于皖中地区,广德和屯溪区属于皖南地区,调查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对农户调查主要采用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从区县级层面了解农地流转情况,再到样点乡镇政府获取乡镇农地流转信息与数据,最后对农户进行座谈和随机抽样调查。农户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和生计特征,承包地流转情况,流转的政策认知情况,农地流转意愿。将获得的农地流转数据资料,利用SPSS16.0软件,农户调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农地流转与其假设影响因素的非线性相关性,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系数大小,最终得到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以及找到高等院校对接农地流转制度可以开展的相关社会服务[1]。
表1 样本户的地区分布、户数和百分比
二、对农地流转意愿和安置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一)农户对农地流转后的安置补偿意愿
问卷中“如果给您的补偿使您感到不吃亏,您愿意退出吗”?的问题,有606户农户是“愿意”回答,占总户数比例为43.2%;有103户回答“不愿意”,占7.3%,有49.5%的农户回答“具体看补偿多少”,见图1。
图1 农户对农地流转后的安置补偿意愿
(二)农地流转以后所考虑问题的调查分析
在问及“除了补偿比较满意以外,您还有没有别的方面考虑左右您的流转意愿”时,“如何再就业”的占64.2%,“养老等社会保障怎么办”的占56.4%,“生活费用会不会增加比较多”的占51.6%,“现在的农田怎么办”的占45.1%,见图2。这表明农户土地流转主要在就业、养老、生活成本和耕地利用等方面有较大顾虑,其中再就业和养老排在前两位。
图2 农地流转以后所考虑的问题及比例
(三)农户年龄与农地流转意愿的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50岁以下年龄的农户同意农地流转一共439人,以及“具体看补偿多少”决定的是441人,原则上同意农地流转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2.7%,而61岁以上的农户对于农地流转持同意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8.9%,见表2。由此可见,农户年龄越长对于农地流转的态度越保守。
表2 户主年龄与农地流转意愿的关系
(四)农户农地流转后再就业意愿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5.4%年龄在40岁以下的农户和97.5%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农户再就业意愿明显,而年龄在61岁以上的农户没有再就业意愿的比例最大,高达77%。在有再就业意愿的农户中,农户跟愿意从事的职业类型中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制造加工业为前三,见图3。
图3 农户再就业意愿职业类型
三、结论和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货币补偿方式适合,农户比较容易接受农地流转。第二,农户对农地流转的顾虑方面,依次为就业、养老、生活成本和耕地利用,其中就业和养老排在前两位。第三,越接近城镇,社会保障越健全,年龄越小的农户流转意愿越高。可见,较多农户已经拥有了农地流转的经济基础、条件和意愿,大规模农地流转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下农地流转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再就业和社会保障要先行于农地流转
从本问对农户的调查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对农地流转的态度较为犹豫,当问及原因时,养老和就业是最主要的考虑,这说明农地流转不能急于求成,要切实为农户考虑,帮助其解决好农地流转后的生活顾虑。
(二)加快建设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有序引导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自由顺畅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导农村资源(土地和劳动力)自由顺畅地流向城市(工业和人口聚集地)的同时引导城市资源(资本和技术)来改变农村面貌,获得新的投资渠道。有效引导农民流向城市、扎根城市,有房可住,有业可就。全面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把握城镇化进程中创造出的大量就业机会和投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大就业和创业机会。
(三)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机构对接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
从本文对农户的调查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对农地流转的态度犹豫主要是考虑养老和就业,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机构应该做到:
1.针对农地流转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构建农民工终身教育体系,以培养专业技术及技能为重点,也要进行法律权益、进城务工常识、管理技能、安全生产等的培训[2]。更新观念,主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教育培训机构的无缝对接,可以将职业培训与成人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推动农民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在进行职业培训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3]。
2.大力扶持劳务市场经纪的发展,规范劳务经纪市场,尤其是针对农村劳务市场经纪业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跨国境转移,提高农户的非农业收入。
在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国家、社会和农民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宁涛.农村宅基地流转影响实证分析——基于重庆市300户农户调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120-124.
[2]陈楚岚.产业转移进程中安徽省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及模式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4(1):48-50.
[3]邹新树.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互动机制论纲[J].农村经济,2008(3):36-38.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18
收稿日期:2014-12-17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X1301)
作者简介:陈楚岚(1981—),女(汉),湖南邵阳,副教授主要研究贸易经济、营销策划。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62-03
Based on research carried out social servic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CHEN Chu-lan
(XueyanTradeSchool,AnhuiFinance&TradeVocationalCollege,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background,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to address this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inking,with land as the core issue, Anhui rural labor mobility,social security,reemployment wishes farmers cultivated land transfer and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to investigate and eventually giv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nder circulation strategy for social services.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land transfer;social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