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率比较及干预效果研究
2015-12-30李肖妮
李肖妮,刘 颉
(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内、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率比较及干预效果研究
李肖妮,刘 颉
(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内、外科护士;焦虑;干预效果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求护士不仅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具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然而由于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强的工作负荷、悬殊的社会地位等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致护士产生失眠、恐惧、抑郁甚至焦虑等心理问题。研究内、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状况,积极进行干预,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维护患者权益,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4个内科及4个外科临床科室在职护士(护师)各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s)
科室人数年龄(岁)工龄(年)外科内科χ2/t P 100 100 --30.40±5.23 31.20±6.01 1.004 1>0.05 9.08±2.96 10.05±3.97 1.958 8>0.05婚否(人)未婚 已婚46 54 39 61 1.000 0>0.05
1.2 方法
(1)在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测评。研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心理症状发生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后再进行问卷测评,评估干预效果。
(2)干预措施:①组织护士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专科知识、心理学知识,加强护士心理素质培训,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发放心理学知识健康手册。②培训护士沟通技巧,缓解护患矛盾,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护士礼貌待人,遇到困难时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体谅患者。在工作中,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沟通渠道,用语言或者墙报、宣传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保持和谐、友善的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③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使护士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知护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心理平衡,如当面对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等方面的不公平时,可运用“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说法使自己的心理达到相对的平衡[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做到坦诚、豁达、不封闭自己,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和交流信息的契机,缩短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心理距离。④教会护士自我调节的方法,释放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学会自我安慰、宽容他人,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提高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3],使自己乐观、开朗、热情,从而感染和影响他人的情绪。⑤听取护士心声,解答心理疾患疑问。针对研究对象召开座谈会,给护士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场所。同时教会护士一些缓解紧张情绪及解除疲劳的方法,如听音乐、看轻松愉快的节目、增加睡眠、调整饮食等。对有心理问题的护士由心理专家解答其心理疾患疑问。
1.3 统计方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逐一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内、外科护士干预前后焦虑检出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检出情况比较(人)
研究显示,内科护士干预前、干预后焦虑总检出率分别为31%(31/100)、16%(16/100);外科护士干预前、干预后焦虑总检出率分别为28%(28/100)和16%(16/100),两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不同年龄的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工龄、不同年龄的内科护士焦虑检出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内、外科护士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见表3)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示,内科护士干预前、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总评分分别为(41.67±7.66)分和(38.25±6.3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科护士在干预前、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总评分分别为(39.24±9.21)分和(37.02±6.31)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护士焦虑自评量表工龄≤10年的评分、工龄>10年的评分、年龄>30岁的评分、年龄≤30岁的评分在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外科护士焦虑自评量表工龄≤10年的评分、年龄≤30岁的评分在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
表3 两组研究对象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研究对象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分)
时间工龄>10年 年龄≤30岁 年龄>30岁总评分内科 外科工龄≤10年内科 外科 内科 外科 内科 外科 内科 外科干预前干预后tP 41.67±7.66 39.24±9.21 38.25±6.32 37.02±6.31 3.448 9 1.988 5<0.01 <0.05 41.57±7.73 39.16±6.98 41.95±7.41 38.94±6.94 38.21±6.53 36.73±7.35 39.21±7.01 37.34±5.81 3.320 5 2.397 3 2.686 2 1.767 8<0.01 <0.01 <0.01 >0.05 41.30±7.68 41.30±7.68 41.20±7.82 38.96±9.21 38.65±8.34 38.50±6.39 38.60±6.03 38.06±8.03 2.237 4 2.809 8 2.632 9 0.736 6<0.01 <0.01 <0.01 >0.05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工作,要求护士既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护士除做好抢救治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外,还需从不同层面给予患者关怀、照顾,以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其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工作强度的增加,使护士面临着更加繁琐、忙乱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加之临床一线护士配备严重不足,长期无规律、超负荷的工作模式,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多数护士面对职业压力会产生厌倦及恐惧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下、责任感不强、情绪低落、服务态度不良等。同时,由于社会公民对护理工作的偏见,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都不尊重护士,护士的劳动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以上诸多原因最终导致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严重者甚至出现了焦虑症状。
本研究显示:内、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率在干预前、干预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不同年龄的外科护士焦虑检出率在干预前、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工龄、不同年龄内科护士的焦虑检出率在干预前、干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研究结果亦有文献[4]证实。
研究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的焦虑发生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干预,可以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其更好地在护理岗位上履行工作职责,推动护理事业和医院和谐发展。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毛玲娣,孙英.167名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7(17):788-789.
[3]贺铭海,田菜云,王群增.医学伦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4]黄爱廉.护士用心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R195
B
1671-1246(2015)08-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