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基于人口红利的视角
2015-12-30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222
■ 张 鑫(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0222)
研究背景及现状
2007年,世界银行总结了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现象,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该文指出,中等收入国家往往由于无法在高新技术方面与高等收入国家竞争,也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等收入国家竞争而进入经济增长停滞期,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停滞,社会矛盾逐渐激发,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腐败现象多发,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中等收入国家很难跨越到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从而滑入“中等收入陷阱”中。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标准,我国已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2008年后,我国GDP增长速度告别了两位数的时代,2014年,GDP增长速度再创新低,图1显示了2000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情况,图2显示了2000年至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情况。学者蔡表示,2015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计将从1995年至2009年的9.8%放缓至6.1%,劳动力人口不断缩减是主要因素。
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出生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增加,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出现的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力人口增加的现象。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在劳动力短缺的假设下,投资具有边际递减效应,经济发展存在瓶颈期。因此,人口红利的核心是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性质而打破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劳动力短缺假设,从而保证不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现象。
人口红利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作用于经济增长。直接方式表现为:人口红利期抚养比下降,劳动力数量充足,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强的活力。间接方式表现为:一是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当劳动人口数量充足时,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二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年龄人口储蓄意愿最强,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财富积累增加,这将促进储蓄率上升、投资扩大;三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量多价廉,这使得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形成了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该国将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同国内丰富劳动力结合,使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边际效率具有递减的规律,而人口红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作用,因此,我国之所以能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利用了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图3显示了2000年至2013年我国老年人抚养比、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情况。从图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2000年至2013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蔡认为这一下降趋势将在2013年之后逐渐消失,随着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我国人口抚养比趋势将转降为升。David Bloom对亚洲的最新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中,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这足以证明: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红利开始衰竭,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走势,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最高峰,总量为9.99亿人,之后将逐渐下降,至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以此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二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人口已经超越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降低,2004年以来“民工荒”现象多次出现,我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经济发展走向高成本、低效率之路,企业不得不减缓投资,这将严重影响产出的增加。已有研究表明,2011-2020年,就业增速下降将使经济增长率降低约0.4个百分点;资本存量增速下降使经济增速降低约0.9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减慢使经济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
图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图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图3 我国人口抚养比情况
综上所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从2010-2015年开始,人口红利对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关键十年,是改革攻坚阶段的关键十年,我国必须努力克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不利因素,利用好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避免被锁定在“中等收入陷阱”中。
相关文献综述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于2007年首次提出后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蔡(2008)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均衡状态,当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后,如果不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即使一段时间经济指标达到了高等收入国家水平,该经济体仍然会重新回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马岩(2009)认为很少有国家可以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顺利驾驭这一阶段出现的复杂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关于人口红利消失是否是我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意见。侯东民(2011)认为人口红利消失这一论断夸大了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国内依然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不应当放宽人口政策、延长退休年龄。与此观点相反,蔡(2011)认为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现象象征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2013年我国人口红利达到最大化,2013年后人口红利开始迅速消失,我国将面临着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表1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参数估计结果
在研究方法上,张德荣(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因素是一国步入中高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的动因,并预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削弱,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减弱。陈捷(2014)通过观察数据,得出人口红利消失将导致我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的结论,认为人口红利消失将增加经济社会成本、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秦佳、李建民(2014)通过对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首次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背景下,对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需警惕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就业水平的下降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造成的负面冲击。
关于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学者们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论文中都有提及,但是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广泛探讨的依然是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忽视了当前我国正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背景下。虽然秦佳、李建民(2014)探讨了我国在中等收入阶段背景下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但是研究结论相对宽泛,缺乏对各个区域的针对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中、西部实证模型,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分析,从人口红利角度给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1.理论基础。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产出增长是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以及通过源于技术改进导致的生产率提高和生产能力更强的劳动力实现,即经济增长由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决定。生产函数的一般性公式为:
Y=Af(K,N)
Y为产出水平,A为技术水平,K为资本投入,N为劳动力。
本文主要从人口红利角度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而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经济增长问题,可以认为人口红利通过人口抚养比、人力资本、就业情况作用于经济增长。生产函数的公式扩展为:
Y=Af(K,N,H,F)
Y为产出水平,A为技术水平,K为资本投入,N为劳动力,H为人力资本投入,F为人口抚养比。
2.模型设定。本文选取2000-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并将其分别归入东、中、西部,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研究各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消除模型中的异方差情况,将模型两边取对数:
C为截距项,GP为人均GDP,ZL为国内申请专利受理量,G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X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JY为就业人数,CD为初等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GZ为高中毕业生人数,GD为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ET为儿童抚养比,LN为老年人抚养比,u为随机误差项。a、j、h、b、r、w、y、q、s为模型的参数。i用于区分东、中、西部,t表示时间。
(二)变量与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31个省、市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或者回归法进行插补,由此得到完整的2000-2013年间中国31个主要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
1.人均GDP。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NI划分低、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而大部分国家GNI指标与GDP指标有相同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人均GDP指标替代人均GNI指标。
2.资本投入。根据我国目前高投资、高储蓄的现状,本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衡量资本投入因素。
3.劳动力投入。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就业人数以及人口抚养比是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人力资本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等水平、高中水平、高等水平,初等水平用小学毕业生人数与初中毕业生人数衡量,高中水平用高中毕业生人数衡量,高等水平用高校毕业生人数衡量;就业水平使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总和来衡量;人口抚养比为老年人抚养比与儿童抚养比之和。
4.技术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模型结果的精准性,本文采用各省内专利申请受理量衡量各个地区的技术水平。
人均GDP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水平均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三)模型结果及分析
本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将对被解释变量显著的主要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在表1中列出。
1.主要变量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业水平对人均GDP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就业水平每增加1%,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上涨12.59%。由于本文定义的就业人数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因此实证结果说明东部地区产业集中,企业较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生产方式落后,投资的边际递减效应显著,就业人员的增加无法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
人力资本变量在东、中、西部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初等学业水平变量在三个地区均表现出对经济的负向影响,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拥有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已经很难再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高中学业水平劳动力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轻微的负向作用,而高等学业水平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将会导致西部地区人均GDP增加21%;高中学业水平劳动力每增加1%导致中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约14%,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将会导致中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约4%;高中学历的劳动力每增加1%,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约5.4%;高等学历劳动力每增加1%,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约15.72%。这表明高等学历的劳动力对我国三个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更加需要高等学历水平的劳动力,而在中部地区,高中学历水平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高等学历水平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因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西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本成本吸引了大量企业在东、西部投资,而中部地区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表1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抚养比对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最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西部地区空巢老人现象已非常明显,因此老年人抚养比每再增加一个单位,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抚养比在西部和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儿童抚养比的提高却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不如东部地区充沛,劳动力的流动性也不如西部地区明显,因此儿童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2.控制变量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和国内授权专利数这三个控制变量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均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检验结果与经济理论一致。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将人口红利因素添加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并做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等学历水平的劳动力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高中学历水平劳动力,初等学历毕业生直接就业将不利于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儿童数量的增加为中部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历水平劳动力,总抚养比的提高将会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东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应确立就业优先原则,宣传、传播企业家精神,重点发展技术水平高和可吸纳大量就业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劳动参与率。
第二,中部地区应完善高中教育体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当放宽生育政策,提升初等教育师资力量,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行业分割,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
第三,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引进优秀人才;着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保、医疗、养老等多项制度,提高中低社会阶层包括退休金、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保水平,分部门延长退休年龄,加强老年人群体人力资本的开发;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收容机构,着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已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虽然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但它包含了社会制度改革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将人口红利问题与城市化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创新问题、制度问题等相互配合解决,发挥政府引导力量,建立中国式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叠加中、西部对东部经济发展的追赶效应和我国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追赶效应来创造新的动力,最终使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2.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7)
3.车士义,郭琳.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11(3)
4.侯东民.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误导[J].人口研究,2011(5)
6.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面向2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43)
7.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挑战与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12(68)
9.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9)
10.郭金兴,胡佩选,牛牛.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证据、理论逻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4(1)
11.秦佳,李建民.人口年龄结构、就业水平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J].中国人口科学,2014(2)
12.陈捷.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升级版[J].江汉学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