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分析
2015-12-30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南京210046
■ 黄 琴(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2、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南京 210046)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对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和扩大就业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备受学者关注。王德章等(2006)认为由于流通业具有微观规模相对较小,所需资本投入较少、资本流通性强、专用性弱等特点,因此对人力资本要求不高,能吸纳更多的就业者。陈建梅(2007)认为流通业的就业人员安置成本低,总体就业容量大。王晓东、谢莉娟(2010)通过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对比分析发现,流通业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
(一)对全国流通业的指标考察及分析
由图1可看出,我国总体的就业弹性平均保持在0.1左右。与总体就业的弱弹性相比,流通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显著的强弹性关系,10年间基本保持增长趋势,除2008年、2010年及2011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至2013年,流通业的就业弹性接近到1的水平,可见在这期间,我国的流通业正在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由图2可以看出,虽然流通业的产值增长指数保持相对平稳状态,但其就业增长指数却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在2006年之前是持续增强,在2006年之后表现出显著的波动,但整体仍有着正的就业增长贡献。在2009年,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接近达到20,可见,在总体就业增长保持相对稳定时,流通业的就业增长指数表现出较高的增长水平,这也表明流通业的产值增长与其对应的就业增长是正相关关系,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有效的就业增长效应。
(二)对东、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指标考察及分析
本文计算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流通业就业贡献度、就业区位商以及产值贡献度和产值区位商指标。对比分析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产值贡献与就业贡献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偏离均逐渐缩小,流通业的发展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各地区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流通业发展对促进就业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
图1 流通业就业弹性与总体弹性
图2 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与产值增长弹性
表1 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和产值贡献度以及区位商
表2 变量定义与说明
表3 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表4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表5 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由表1可知,三大地区的产值贡献度和就业贡献度均逐年增加,而且两者的差距逐年缩小,到2013年,东部地区的产值贡献度和就业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来看,东部地区的产值区位商在1左右,就业区位商已超过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低于1。可见,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全国之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流通业虽然没有东部地区发展得好,但近六年也在迅速发展,整体呈增长状态,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各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变量说明
本文构建了反映流通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
lnE=β0+β1lnC+β2lnEc+β3lnCity+β4lnPGDP+ε
数据选取范围是流通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三类。样本数据为2008-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到自变量相关性较高,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结果会有偏差,故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模型估计,整个实证分析结果均运用SIMCA-P软件实现。具体数据说明见表2。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3-表5的累计解释强度和累计交叉强度两项指标可知,各地区回归结果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表明模型的回归精准度较高。首先从整体来看,各地区的流通业的经济水平和就业水平对整体就业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在这六年间,影响系数逐渐增大,这表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在逐年增强。此外,城市化水平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就业的增长也表现出了正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益处。而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城市也越繁荣,在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就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就业者。但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一个单位的流通业产值增加和就业的增长分别带来0.256-0.521和0.328-0.463个就业单位的增加,在2013年,接近达到0.5左右。对于中部地区,一个单位的流通业产值的增加和就业增长分别带来0.217-0.459和0.268-0.435个就业单位的增加,但低于0.5。而西部地区一个单位的流通业产值的增加和就业增长分别带来0.126-0.375和0.237-0.414个就业单位的增加,低于前两个地区的就业贡献,即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表现出一定的阶梯关系。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的差别,其实是和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的消费情况密切相关的。流通业作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不仅依靠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而且还需要城市居民的消费来引导发展。对于东部地区来讲,整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流通业也相对最为发达,城市消费结构好,自然它所带来的就业吸纳效应是最大的。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虽然近些年中部地区快速发展,消费潜力也逐渐增大,但整体而言不管是经济水平和消费实力还是略低于东部地区城市。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流通业的发展跟不上整体的发展步伐,还未建立良好的流通与消费的良好互动关系,这也是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2008-2013年数据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回归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全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在逐年增长且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各地区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拉动效果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应积极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鼓励流通业创新行为,提高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优化流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拓宽就业渠道。对于中部地区,应加快流通业的发展,积极调整产业间的发展比例,及时解决现代流通业子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除发展批发、零售和物流这些传统产业外,应积极发展新兴流通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以充分挖掘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地区,可以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流通业企业,以此缓解我国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1.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果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2.陈建梅.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5)
3.王德章,朱艳丽.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2)
4.杨以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效应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