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区域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发展实践模式研究——以江苏苏州为例

2015-12-30许应楠博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9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8期
关键词:县市区创新型乡镇

■ 许应楠 博士(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2、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 210094)

研究背景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此战略指导下,全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发展目标。为了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国家开展了创建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省开展了省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创建工作,进一步把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推进。创新型国家、省份、城市、县市区及乡镇建设是“互为一体,由上往下逐层引导,由下往上逐层支持”的关系,如图1所示。

苏州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有着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苏州共有6家创新型县市区和18家创新型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苏州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的建设。另外,通过剖析苏州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的建设路径,总结发展经验,一方面能够为其他省市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建设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针对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发展模式方面,主要研究方法是以某个地区建设为例,总结其创新发展模式,如北京市科委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的探索与经验等。目前针对苏南的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研究还不多见,而苏南的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发展经验在全国有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之一。

苏南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发展调研样本

本文主要对苏州4家省创新型县市区和11家省创新型乡镇进行了调研,分别是昆山市、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和昆山市周庄镇、昆山市周市镇、昆山市玉山镇、昆山市巴城镇、太仓市沙溪镇、常熟市辛庄镇、常熟市海虞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吴中区木渎镇、吴江区盛泽镇、吴江区汾湖镇。

通过调研,主要了解各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深入分析创新型县市区及创新型乡镇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为进一步的建设提供对策和建议。

苏南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发展的成效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为了更好地加强科技创新,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正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兴产业规模得到加快发展,如张家港市的软件动漫产业园,常熟市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培育,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木渎镇的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以及汾湖镇的新能源产业等。

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如汾湖镇积极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太仓市主导产品工业酶制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占全球销量的40%以上。

图1 创新型国家、省份、城市、县市区及乡镇关系

(二)创新载体建设加快

提升科技进步水平,离不开科技基础建设。通过调研发现,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坚持把构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奠基工程,积极推进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提高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以此作为促进县市区、乡镇科技全面进步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太仓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张家港沙洲湖科创园、木渎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苏州汾湖超高速节能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等。

(三)创新人才集聚加快

创新人才集聚是提升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为此拓宽吸引科技人才创业区域集聚的途径,是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如太仓启动实施“太仓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新设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鼓励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张家港人才引进全面突破,新增“千人计划”人才4名,获批省“创新团队”1个。汾湖进一步完善“项目+人才+资金”三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加大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姑苏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引进等。

(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县市区、乡镇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利总量大幅增加,如太仓市2012年全市申请专利8016件,授权专利6380件,分别同比增长57.42%和59.62%,吴江区盛泽镇2012年各企业共申请专利19285件,其中发明专利296件等。

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如太仓市2012年经备案的企业R&D经费支出达到26.79亿元,较上年增长64.58%,常熟市2012年全市研发投入达42.4亿,较十一五末增长60.2%,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3家,张家港市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家,在苏州全市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等。

提升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如汾湖的康力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永鼎和巨峰博士后工作站等,辛庄镇积极推动辖区内960多家工业企业大力开展创新研发。

引导更多规模型企业加快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重点推进行业领军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知识产权保护有力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如太仓创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常熟加强区域示范,贯彻落实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方案,荣获“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城市”称号。盛泽镇加快企业专利申请步伐,汾湖镇积极配合全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指导企业专利的申请,并配合市知识产权局组织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力度,使企业技术人员在研发新品时及时保护知识产权。

(六)创新型建设示范性

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的建设路径对其他省市的县市区和乡镇建设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优化各县市区和乡镇的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科学发展氛围,形成科学发展的意识。二是加强各级政府对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的引导和支持,围绕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县市区和乡镇发展方向。苏州作为先行者,积极探索如何克服在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等,这些都可以为其他省市的县市区和乡镇创新型建设提供借鉴。

苏南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不足分析

虽然苏州各创新型县市区、乡镇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高层次人才价值未充分体现

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能完全融入其所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氛围中,形成心理落差,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及创业热情。主要有两点原因:

1.高层次人才的价值未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着能够带动某个企业、某个区域进步和发展的潜力,但这种潜力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使用是各地政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现实情况是,各地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后,人才的效用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才不适用、不被用、不重用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其中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高层次人才的后续培养不足,二是高层次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及其用人制度。

2.高层次人才的后续服务措施不到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各地政府与这些人才的沟通还略显不足,尤其是海外的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由于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不管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工作生活方式上,都与国内有一定的差异,各地政府在后续服务保障中需要特别关注。如果后续服务措施不到位,如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使得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不强,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所需人才比较匮乏

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都在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各县市区和乡镇带来了技术创新及效益,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所需的人才,如应届毕业生、技术人员、高级蓝领等,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企业对这些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乡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苏州各创新型县市区,不论是在经济水平还是在功能建设方面,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能够较好地吸引各层次人才到此就业、定居。在“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排行榜”榜单中,各创新型县市区均在榜单中。

而对于创新型乡镇来说,由于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还不足以吸引应届毕业生、技术人员、高级蓝领到此就业、发展。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依靠科技才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但同时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而这四个方面正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核心要素: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预测和判断能力不足;把市场需求判读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决策和实现路径设计的能力不足;企业调动内部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不足;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的能力不足。另外,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能使企业成为技术转移中的主体。

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发展对策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目前高层次人才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是因为后续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因此,各地政府应积极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并实现培养方式多元化。如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研修学习、掌握高层次人才在企业的工作情况等,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为了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各地政府应重点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提供便利,更要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如促进相同海外生活背景的人才之间的沟通等。

(二)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使用公共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研发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向企业开放研究设备、实验室等创新资源。

(三)展开基于市场需求的科教协同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长,但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率和产业化率严重偏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移率和产业化率达到80%,而我国技术转移率仅为25%,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反思产生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造科技成果,成果转移给企业,企业对成果进行工程化,工程化的成果再进行商品化”的成果转化惯性思维,这种基于向企业供给技术的模式并不是成果转化的主流方式。

另外,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可以归结为:技术太超前,企业没有承接能力;科技成果本身成熟度不够,技术本身没有实用价值;技术过时,已被新技术替代;科研人员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要价太高;企业急功近利,对新技术不感兴趣等原因。

因此,技术开发的针对性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科技人员与企业有机结合是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要解决技术开发的针对性,就必须使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到企业创新一线,科技人员要知道企业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研究工作要基于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要为市场服务。那种闭门造车的研究开发只能是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若不能满足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求,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极为有限的。

(四)鼓励开展并扶持技术转移活动

技术转移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不断探索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是提升各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技术转移活动。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的变化,使得企业在某些产品开发上无法独立完成,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如航空、纳米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如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

加强技术转移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培养的规划和政策,培养和引进技术转移专家及群体,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技术经纪人的合法技术转移活动。如对技术经纪人开办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纪服务机构给予支持;对从事技术经纪活动使企业取得技术成果的技术经纪人给予奖励等。

加强促进技术转移活动条例的制定。为了更好地促进技术转移活动,市政府应该制定促进苏州技术转移活动的条例,可以从各方主体、权利义务、激励机制、资金扶持、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制定,以此来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转移各方合法权益,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结论

本文以江苏苏州为例,通过对苏南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现状的调研,从产业结构、创新载体、创新人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苏南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扩大调研范围和深度,对其他省市区的创新型县市区及乡镇建设现状及路径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研究,以便更全面地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1.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J].统计研究,2009(8)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10

3.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胡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

5.李新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科技论坛,2007(6)

6.祝俊,陈锦清,彭智勇,朱漪云,汤华明.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战略联盟[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7.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

8.王守颂.北京创新型乡镇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

9.陈毓寰.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06(10)

猜你喜欢

县市区创新型乡镇
湖南遴选首批疏堵结合防溺水试点县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水平评价
——基于122 个县市区2020 年调度资料分析
湖北15个县市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