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2015-12-25王道荣
王道荣
摘 要:宿州市作为农业大市,三产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融合发展中面临发展理念滞后、发展载体缺少、农业服务业落后等许多问题,导致三产融合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因此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规范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引领主体,激发发展活力;提升产业融合的工业化水平,增添发展动力;拓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内涵,挖掘发展潜力;破除三产融合发展的要素瓶颈,凝聚发展合力,探索适宜于宿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三产融合;新思路;产业联合体;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3-08-03
2015年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旨在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以获得增值效益。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又强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可以破解“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两大农业难题,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宿州市位于皖北,耕地面积49.53万hm2,总人口651万人,城镇化率仅为37.4%,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加上皖北地域环境、人口规模、文化习俗相似,发展现状、基础、软硬环境、国家及省对皖北的政策扶持类同,因此探索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1 宿州市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1.1 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 三产融合发展,指的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现代农业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化的第一产业,它是三大产业的融合体,是一种混合产业,是综合性最强、经营性最强的现代产业之一[1]。通过三产融合,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实现大农业多层次、深层次的综合开发。
1.2 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缘,与苏、鲁、豫3省11县接壤,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粮棉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黄河故道水果产区是全世界最大范围的连片果园,市辖4县1区,且人口都超过100万以上,农业总人口超400万人,2014年GDP为1 126亿元,财政收入114亿元,全年粮食总产39.65亿kg,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70亿元、475亿元、3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332元,全市劳动力总量达35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50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弱市。
2010年8月和2011年11月,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各要素整合、三次产业联动、政策有机配套”的路径,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收入多元化、从业人员专业化”的态势。三产融合发展表现以下方面:一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三大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和产业化链条,实现了农业经营从涣散到抱团、从单飞到联合、从种地到务工的转换,破解农业规模经营困局。截至2015年7月底,宿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8家,家庭农场3 022个,专业合作社7 470个,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92家。但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联合体各主体利益联结约束机制松散,土地流转速度慢、不规范。二是农产品加工业以粮食、畜牧、水果、板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全面形成,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构建较为明显的产业区域特色。截止2014年底,生产基地(已达25.33万hm2)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3 555个,超亿元龙头企业11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但是企业仍存在“小、弱、散、低”问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是当务之急。三是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县区参差不齐。砀山县是闻名遐迩的水果大县、中国梨都,全县6万hm2土地,果园连片面积4.67万hm2,种梨有近200a的历史,立足“梨特色”、打造“梨文化”,每年以“梨花节”、“酥梨采摘节”为契机,配合民俗表演、摄影大赛、骑游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很多游客,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灵璧县依托奇石、钟馗、虞姬3个文化园、现代农业博览园,已经成为皖北旅游的鲜艳“花朵”。而市郊及周边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到位,开发的意识不清,市民农园规模小,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历史文化古村落及沿大运河文化挖掘少,农业休闲旅游业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围绕农业发展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 宿州市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滞后 宿州市所辖都是农业大县区,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和种植业结构,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加上农业技术、资金缺乏,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引导和带动,如何用现代工业、商业、金融、生态的理念经营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盘活用好农村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滞后。
2.2 三产融合发展的经营载体缺乏,融合主体引领作用不强 宿州市作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首批试点,探索建立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但由于各经营主体间没有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合同契约就成了柔性制约,发挥不了带动示范作用[2]。截至2014年底宿州市龙头企业400家,家庭农场1 8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 752个,但缺少一批产值在30~50亿的带动力、竞争力强大的“航母型”龙头企业,没有一家本土龙头企业在主板上市,这也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硬伤”。再加上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使得农业经营存在农户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土地细碎化现象,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3 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不够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固化,转型升级困难,致使其融合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落后,企业布局分散、集聚度差,产业融合度不高,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劣化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多为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含量、专业化水平很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受限,城镇化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2014年宿州市三产的比例为24∶42.1∶33.9,超亿元龙头企业仅118家,工业化率37.4%,低于全省的46.2%。
2.4 三产融合中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功能弱化,发展滞后 宿州市历史文化悠久,农产品丰富,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开发不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组织不健全,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受到削弱,特别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监管服务机构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服务层次低,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要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渗透较弱,服务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缺乏。
2.5 三产融合发展的瓶颈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土地最终要回归给农民,但农业的投资回报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事业空间小、机会少;农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调、培训体制机制僵化;职业教育缺失或过度市场化,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民不愿也无力经营农业。宿州市每年青壮年外出务工约150万人,这事关宿州农业后备军的问题。二是发展资金不足。资本逐利流向城市,宿州市金融业年吸存约1 300亿,只有60%放贷本地;虽然“赋予两权”抵押担保权能,但现实中还存在法律层面的障碍,金融机构对上述贷款很谨慎;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民抵押、担保、转让的标的物难交易,静态的土地很难“流”起来;政府支持三产融合发展资金较少。三是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及工程需要完善,政府政策引导和倾斜融合发展的力度有待加强,农业物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3 宿州市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 观念上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用规模化、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树立大农业理念,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利用农村和城市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使工农、城乡关系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灵璧县三河农业示范区的康君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模式,集中流转土地123.7hm2,农户订单200hm2,致力于引导农户种植特色高效农产品及中药材。璧禾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经营理念,以蔬菜生产为基础,增加观赏、垂钓等休闲农业功能。
3.2 规范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引领主体,激发发展活力 一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这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提。适度规模经营要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合理确定土地流转规模,把握流转方向,注重规模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率,创新土地流转的方式,使土地经营由分散向规模、由无序向规范、由粗放向高效发展。宿州截至2015年7月,流转土地20多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2%。二要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引领主体。激发融合发展的活力,必须在组织规模化和服务的规模化上下工夫。根据宿州实际,充分发挥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产业联合体在融合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融合组织模式,把握好企业做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搞服务的功能定位。合理设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门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以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第一产业发展。
3.3 围绕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产业融合的工业化水平,增强发展动力 一要抓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围绕农业特色,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通过抓项目带动企业,抓企业带动产业,形成集群化、产业化、网络化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依托项目,把农村三次产业中的各个主体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形成打破行业界限、三产联动的利益共同体。二要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产业集聚上下功夫。园区是农业转型发展的主战场,结合不同园区的发展目标和模式,体制要创新,政策要灵活,以提升园区的效益和发展质量。宿州市以县域经济开发区、乡镇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施市政府“百、千、万工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集中。力争在全市形成一批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三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注重精确性、时效性,围绕培育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招商引智,招团队来。宿州市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继续把各县区新增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考核权重,实行月统计、季监督、年奖惩机制。四要做响农产品品牌,提升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识和农产品“三品”认证,加强品牌整合和宣传,更好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合作,企业品牌共享共建,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砀山酥梨”、“红树湾”、“武鹰”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砀山酥梨”品牌价值已达36.17亿元。
3.4 拓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内涵,挖掘发展潜力 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本身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创意农业,结合三线三边建设,以大农业资源和农村特色为依托,打造富有本地历史、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更多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4]。如砀山县每年举办的“梨花节”、“酥梨采摘节”,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集农业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开辟了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各类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使其成为服务农业的重要载体。三是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互联网+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服务,搭建融资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3.5 破除三产融合发展的要素瓶颈,凝聚发展合力 一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农业创业人才、产业融合领军人才;扶持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和从事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职业教育、在职培训、边干边学、实习参观、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以及利用互联网等模式,确保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新型农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二要采取灵活多种形式融通资金。如采取村民出资为主,政府注资、能人捐资为辅等多种筹资方式,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为所在村村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抵押登记试点[5];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加强国家对农业财政补贴的力度。泗县农商行与新联禽业公司日前举行全省首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签约,抵押4栋鸡舍贷款100万,农业设施所有权贷款开全省先河,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打开了一扇农企融资的新窗口[6]。宿州市与民生银行联手成立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由政府提供500万元人民币作为担保资金,民生银行按照1∶20比例为市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经营性贷款,探索了一条银行、企业、政府三方联手,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新路径。三要优化三产融合发展的环境。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方面给予支持,如研发资金、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立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姜刚,徐海涛.发展质量参差不齐持续经营遭遇掣肘[J].内参选编,2015(14):8-10.
[3]刘奇.贫困不是穷人的错[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
[4]孟春,高雪姮.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2015(1):7-8.
[5]谢劲.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N].安徽党校报,2015-10-28(03).
[6]马远征.农业设施所有权贷款开全省先河[N].拂晓报,2015-08-22(01).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