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2017-04-07丁爱波
丁爱波
农村产业融合在山东②——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诸城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融合举措: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这些产业政策也由此催生出一批至今仍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刻影响的全国性农业龙头企业,比如诸城外贸、得利斯集团。它们所开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至今影响深远。
2016年9月,诸城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新的历史机遇之下,诸城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取得了哪些新的发展?2017年3月2日,记者来到诸城调查采访,试图展现一个工业强县的“三產融合”之路。
(本专题42-47页)
合作社的诸城样板
在养殖兔子之前,雪莲兔业的当家人王雪莲在诸城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建筑商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诸城体育馆,它的建造者便是王雪莲。那时候,她干的都是大买卖,“一般我们接就是一个亿以上的,低于一个亿的活儿我们不做,太小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位女土豪转型成了远近闻名的兔农。2009年的一天,王雪莲路过她用来建房的一块空地,走进去查看。“去了以后我惊呆了,全是兔子,有好多,五六十只吧。”
王雪莲想起来,三个月前,战友送给她六七只小兔,她没忍心吃掉,就顺手放到了这块荒地上。没想到六七只变成了现在的五六十只。
王雪莲惊讶于兔子的生命力、繁殖能力这么强。她上网查资料,一个发现,让王雪莲激动不已。她发现很多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兔肉,而且兔肉价格连年上涨。最重要的是兔子养殖成本低。王雪莲觉得肉兔养殖前景非常好,为此她还专门跑到全国知名的大兔场考察了一圈。
当她把养兔的想法告诉家里人,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丈夫张则满告诉记者:房地产全国都知道,这养兔子一是微利,二是高风险,弄不好就要死,它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诸城市发改局副局长丁瑞英表示,一直以来北方几乎没有吃兔肉的习惯,诸城本地养兔子的也都是小规模散养卖给南方来的兔贩,赚个柴米油盐的钱,没人把它当主业,和王雪莲动辄上亿的房地产生意根本就没法比。
不过,王雪莲看到了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她下定决心转型,投身到农业领域。从选址建场、购进养殖设备到引进种兔,她都亲力亲为。就这样,小有名气的女老板转身做了兔农。
前来学养兔、拿兔苗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他们养的兔子都能成活,卖得出好价钱,王雪莲就成立了雪莲兔业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种兔,王雪莲还给社员们提供笼具、药物,包括饲料,技术,并上门服务指导。王雪莲表示:“大约每年商品兔回收4到5万只左右,而且我们高于市场价回收成品兔,我们要让社员见到利,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诸城是一个养殖大县,与养殖兔业相比,水貂养殖业在当地的发展更加成熟。丁瑞英告诉记者,诸城市具有40多年水貂养殖历史,目前,有大小养殖场6000多个,年出栏水貂1000多万只,占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所养殖的水貂品种全、规模大、产量高、价格实,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不过,由于养殖的品种、技术、饲料、观念、市场等因素,加之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近年来,水貂养殖产业步入低谷,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养殖户利益受损也很严重,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诸城市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万红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以量取胜,养的是质量最差的黑貂,利润薄还破坏环境。”看到问题后,十里社区在2011年专门包机,从丹麦哥本哈根拉回1874只丹麦貂,由社区成立的大森林合作社统一繁育,分发给社员养殖。可是引进后两年,问题又出来了,好貂皮在诸城没有市场。收貂的客商习惯收取质量差的黑貂,对丹麦貂根本不认可。村民改换良种的积极性受挫。
“当时我们分析,是良种貂量太小了,没有形成市场。”在2014年,合作社又包机从丹麦拉回1500只良种貂。为加大推广力度,社区党员带头养殖,搞好繁育。合作社组织考试,养殖技能合格的,每人分发300只良种貂,每年至少拿出一对种貂免费分发社员。
“现在市场慢慢有了,一只丹麦貂能卖160—500元,而本地黑水貂价格却只有六七十元,价格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
进口水貂品种的引进使当地村户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孙万红表示,水貂养殖将根本性地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不需要背井离乡也能有非常可观的收入。“合作社的户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许多养殖户都是开着奥迪去貂场上班。”
诸城市发改局局长周华伟告诉记者,多年来,诸城市通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联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相分割的局面,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90%的农民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5%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了城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到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2517家、家庭农场1340家。
“老字号”们的新模式
诸城是全国百强县,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二产对于农业的带动尤为突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者、带动者,在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周华伟告诉记者。
在这些龙头企业中,得利斯与诸城外贸的名声早已被广泛熟知,它们是诸城农业产业融合进程中的先行者。
“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这也是西老庄人互助自救,走向富裕的一条捷径。”早在创业初期,得利斯集团创始人郑和平就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思路。
回溯得利斯的发展史,其创业过程便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得利斯集团董事长郑思敏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利斯先是利用农业粮食资源优势及其与市场脱节的发展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优势,上马建立了诸城市昌城镇西老庄第一个村办企业——面粉厂。随后,企业认准形势,建起了屠宰冷藏厂,采取“分部位小分割、小包装,分品种类别包装”的方式,当年实现利润69万元,奠定了得利斯集团的雏形。
如今的得利斯集团着力打造农业、畜牧、食品、生物等四大科技平台,据郑思敏介绍,这四大平台可带动160万吨饲料粮转化,500万头生猪养殖、400万吨物流运输,1万名劳动力就业,带动农业增效达20亿元,农民增收致富23万户。“我们试图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另一家诸城农业“老字号”企业——诸城外贸,同样也在农业产业化领域走在了全国先列,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诸城外贸所打造的肉鸡一体化生产体系在带动农民增收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司带动社会合同户500户,饲养肉鸡700万只,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年纯收入总额约2500万元;第二,公司拥有自属养鸡场53个,年饲养肉鸡4000万只,租赁农村土地5500亩,每年为农村增加土地租金收入550万元;第三,公司有机肥厂每年向农村提供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肥料8万吨;第四,公司加工厂生产的肉鸡加工品下脚料为狐狸、貂等特种动物养殖提供饲养原料,共带动养殖户800户。公司的玉米淀粉加工业年消化玉米600万吨,带动山东、东北、内蒙等地农民100多万户。2016年公司向农村投放玉米、毛鸡等初级农产品收购资金102亿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新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地产生。成立于2001年的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速冻调制食品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有6家子公司,2016年实现综合产值10.8亿元。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博告诉记者,在该公司的产业链条上,基地农户新增500户,吸纳农民就业新增300人,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促进了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子公司——山东佳博天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进行了颇为超前的探索。据该公司负责人马煜平介绍,该公司针对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开展“保姆式”全托管服务,现已托管面积近3万亩。为升级土地托管服务,该公司还成立了由全市110个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组成的诸城市种粮大户科技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抱团闯市场,打造诸城粮食品牌。
“我们把包括土地托管服务在内的功能健全发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了体系,农户体验到低廉、优质的服务,就会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土地托管有了农民的参与,就会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组织成大生产,我们的生产、加工、服务规模就有了,从而发挥1+2+3、1×2×3六次产业效应,促进了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省发改委农经处处长宋伟告诉记者。
工商“大佬”们的农业梦
除去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城,其他领域的实力雄厚的工商资本也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业领域。
3月3日,位于诸城皇华镇康岭山上的华山农林万亩榛子园,一台挖掘机正在将山地改造成梯田,“我们祖祖辈辈在这没刨出多少粮食,地里全是石头,年年靠天吃饭,一亩地收入百十块钱就是好的,地撂荒都不可惜。”在此打工的胡沟村村民张乐善说,村民大都出去打工了,山岭一荒就是好几年。
如今,这片将近万亩的“山岭薄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诸城华欣铸造原董事长魏本欣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产业版图中,开始实践自己的农业梦想。
榛子有“坚果之王”之称,尤其是平欧杂交榛子,是一个新型经济林品种。一年的时间,这里栽种上了2000亩地的平欧大榛子树苗。“我流转了5000亩岭地,打算明年再流转5000亩,打造万亩榛子基地。”魏本欣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车辆上山,还投资修建了18公里弯弯曲曲的道路。
出生于这片土地的魏本欣看好榛子效益,他打算带头承包山岭地,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榛子树。“这片榛子树明年每棵结果大约在一斤左右,一亩地栽种120棵,按照现在每斤20元的价格,能收入2000多元。按照欧洲种植经验,4年后榛子树进入盛果期,亩产500斤以上。”魏本欣算了一笔账,认为栽种榛子可以“十棵低保、百棵养老、千棵发家、万棵富民”。
“我想让周边的村民都加入栽种榛子的合作社,我可以负责整修山地,每5户联合一组,一起打理30亩榛子园,相互扶持带动致富。”对于那些不流转土地的农民,魏本欣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流转土地的村民,部分安置在园区当工人,像张乐善,每年就有2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同时,魏本欣还购进设备,将对榛子进行仁、粉、油、饮料等的深加工,并承诺全部收购村民种植的榛子。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于民办教师的魏本欣在创业之初便是通过农业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济南市北园公社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自己的三亩责任田里种起了蘑菇。由此,他成了八十年代第一批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被县里树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如今,已经是铸造业“大佬”的他又一次回归到农业领域,经过资本锤炼的他有着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在3年内,带动起周边3千个农户、6个专业合作社和基地,争取实现2万亩以上的种植规模,为山区脱贫做出更大贡献。
同样进入农业领域的诸城“大佬”还有诸城市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淑刚。
“卖房的去开山建景区,建樓的去种地搞生产,谁说不行?思路一变天地宽,企业转调心态是关键,用创新的理念去面对,产业链条会延得更长,伸得更远。”刘淑刚如是说。
刘淑刚所说的景区指的便是位于诸城市林家村镇境内的竹山,海拔402米,比不上泰山的宏伟,也没有黄山的瑰丽,但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成了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回归自然,乡村寻根,是当今旅游的热点,潜力巨大。”刘淑刚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国际赛马拉松定向越野赛”“山东省房车露营体验”“山东省无人机大赛”……随着竹山景区旅游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赛事在这里举行,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竹山,拥抱自然。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由冷清渐入繁华。
谈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取得的可喜成果,刘淑刚颇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想法就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人文资源发掘、生态农业技术、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流通综合体。这个特色我归结为‘七头: 有看头、有说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住头,有想头(来一次还想下一次,实现重复消费),最后的落脚点是要有赚头,要盈利,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