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颍川郡政区沿革概述
2015-12-25王伟歌
王伟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关于西汉政区地理的研究,首推周振鹤先生的《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版)一书,该书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一级政区的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西汉分封了大量侯国,研究西汉的政区地理不能忽视侯国的兴废情况。在马孟龙先生的《西汉侯国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版)一书中,马先生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了考证,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的出土文献,拟从建置沿革、辖域变迁和侯国概况等方面来论述西汉颍川郡的政区沿革。
一、建置沿革
颍川郡始置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1]232公元前206年,秦亡,项羽分封十八王,封韩王成为韩王,定都阳翟,《史记·项羽本纪》载称:“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1]316
汉高帝五年(前202),韩王信封在颍川,以颍川为韩国。六年(前201),韩王信徙封太原以北,颍川复为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1]2632-2633据何慕考证,此淮阳当为“淮阳郡”。秦已置淮阳郡,楚汉之际的“淮阳”是指鸿沟一线以西的淮水以北地区,汉初韩、楚两国之间的边界,可能是沿袭楚汉之际的形势而来,因此高帝五年至六年之间秦淮阳郡的主体部分在韩国境内。[2]44-45
高帝十一年(前196),立子刘友为淮阳王,“罢颍川郡,颇益淮阳”,[3]72颍川郡被罢废,其辖域的一部分被划分给淮阳国。关于“罢颍川郡,颇益淮阳”,学界有不同看法,钱大昕认为:“谓分东郡、颍川之支县以益二国,非废此二郡也。”[4]100王先谦也持同样看法,“‘罢颍川郡,颇益淮阳国’,非全罢也。”[5]2296而周振鹤认为此时颍川郡当为淮阳国别郡,辖域全部划予淮阳国。[6]108-109晏昌贵师根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颍川郡辖县的情况,指出:“高帝十一年罢东郡益梁国和罢颍川益淮阳国,都是废二郡建置、取消其名称的。在此过程中,当然也不排除只取二郡的部分地以益二国,另外部分则附属于邻近汉郡。”[7]43晏师的看法较合理,此时颍川郡不再作为郡一级行政单位,其辖域一部分划给淮阳国,一部分划给临近的河南郡。
惠帝元年(前194),淮阳王友徙赵,淮阳国被罢除,颍川郡重新恢复,属汉。
二、辖域变迁
汉初颍川郡辖域与秦颍川郡基本一致。据谭其骧的《秦郡界址考》,新郑、苑陵、尉氏三县在秦代当属颍川郡。[8]14另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高后二年(前186)颍川郡辖县为:阳翟、城父、成安、密、阳城、苑陵、襄城、偃、郟、尉氏、颍阳、长社、许、颍阴、定陵、舞阳、鄢陵。①相关论述见以下诸文: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版);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等1期);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张莉:《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简帛网,2013.01.21)。今取马孟龙说法。则汉初颍川郡辖域除《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所列颍川郡全部外,北有密、新郑、苑陵和尉氏县,南有《汉志》汝南郡定陵县。
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徙济川郡治于陈留,更郡名为陈留郡,同时将颍川郡尉氏县划予陈留郡。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将颍川郡北部的密、新郑、苑陵三县划予河南郡。周振鹤认为:“或许在元鼎三年时正因河南郡割地置弘农郡,故同时调整颍川北部苑陵、新郑一带以益之,遂成《汉志》所载范围。”[9]134其说可从。
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新汲县,属颍川郡,刘向《域分》记载新汲本属汝南。
成帝元延三年(前10),分颍川郡定陵县,置汝南郡定陵侯国。
至此,颍川郡辖域与《汉志》所载相同。《汉志》所载颍川郡辖二十县: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郏,舞阳,颍阴,崈高,许,傿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氏。
三、侯国概况
(一)高帝时期所封侯国
1.阳陵
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封傅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国除。
《史记索隐》:阳陵县属冯翊。《楚汉春秋》作“阴陵”。
地望:今河南许昌市西北。
关于此阳陵侯国争议颇多。钱大昕认为:“冯翊之阳陵,景帝陵也。汉制,陵县属太常,元帝始分属三辅,不以封诸侯。《汉志》:‘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则高帝时尚无阳陵之名,《楚汉春秋》作‘阴陵’,近之。”[4]18-19史念海在其《西汉侯国考》一文中认为,此阳陵乃春秋郑地,当属颍川郡。其考证如下:“春秋襄十年,诸侯之师还郑而至于阳陵。杜注,阳陵,郑地。江永引《春秋传说会纂》云:‘今在开封府许州西北’。(《春秋地理考实》卷三)。案其地望,当属颍川。或因《楚汉春秋》作阴陵,非是。”[10]37晏昌贵师亦从此说,认为里耶秦简中阳陵县的前身即见于包山楚简之“阳陵”,为郑国故地,后属于楚,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11]85西汉京畿不置侯国,故此阳陵不属冯翊,作“阴陵”也不当。史念海及晏师考证为是。
另马孟龙指出:“《汉表》‘位次曰武忠侯’,知高后二年已更封武忠侯。临淄封泥有‘武忠邑丞’,知武忠在齐地。”[12]367此说法亦有可取之处,但还需进一步考证。
2.舞阳
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封樊哙,景帝中六年(前144)国除为县。平帝元始二年(2)又封哙玄孙之子章,最后失国之时无考。
地望:今河南舞阳县舞泉镇西。
3.颍阴
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封灌婴,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国除。
地望:今河南许昌市。
4.城父(《史表》作故城侯)
高帝六年(前201)六月封尹恢,高后三年(前185)国除。
地望:今河南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此城父即《汉志》颍川郡父城。据晏昌贵师考证,《汉志》早期版本作“城父”,今本作“父城”乃后人传抄之误。[7]49
《括地志》云:汝州郏城县东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叶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即杜预云襄城城父县者也。[13]185据姚瀛艇、张向阳《张良故里城父考》考证,以上两个“城父”,其实均指位于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李庄乡古城村的汉魏父城县故城。其中提到在今古城村东仍有“龙山水”(今曰运粮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注》指出:“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预曰:即襄城(郡)之城父也。”“龙山水”即今发源于宝丰县李庄乡南(平顶山市区西北)龙山北麓的运粮河(相传因西汉时运粮而得名)。流经父城遗址古城村东,至郏县堂街西入汝河。[14]31
据此基本可确定城父侯尹恢所封地位于河南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5.傿陵(《史表》作鄢陵)
高帝十二年(前195)十二月封朱濞,文帝七年(前173)国除。
地望:今河南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
(二)高后时期所封侯国
襄成
高后元年四月(前187)封孝惠子刘义,高后二年(前186)义为常山王,国除。
梁玉绳《史记志疑》曰:“此侯名山,至进封常山王始改名义,吕后纪甚明,则表宜作‘侯山'也。”[15]617
地望:今河南襄城县。
(三)文帝时期所封侯国
襄城
文帝十六年(前164)六月封匈奴相国韩婴,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国除。
地望:今河南襄城县。
《史记索隐》云:襄城,志属颍川。《汉表》注“魏”。
《史记志疑》认为当在颍川,曰:“此在颍川,高后曾以封孝惠子矣。”[15]633钱穆[16]1170、王恢[17]224亦从此说。而马孟龙认为韩婴之襄城侯国当在魏郡,其地位于今河北大名县东,赵陶文、币文皆见有“襄城”,当与此有关,且《读史方舆纪要》载大名府元城县有襄城,为韩婴所封。[12]410前一种说法较妥当,前有刘义,后有乘龙为颍川襄城侯,韩婴所封之襄城亦当为颍川之襄城。
(四)景帝时期所封侯国
昌武
高帝六年(前201)七月封单究(《史表》作单宁),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国除。
昌武,《汉志》属胶东国。马孟龙认为此侯国于景帝中六年(前144)从胶东国迁往颍川郡舞阳县。其考证如下:“高帝六年,封单宁为昌武侯,单宁之封国当即胶东郡之昌武。景帝中二年,刘启以胶东郡置为王国,分封皇子刘寄,则昌武侯国地处胶东国境。中六年,昌武侯国因侯国制度变革被汉廷迁往颍川郡舞阳县。”[12]253此说可从。
另外,高帝六年所封樊哙之舞阳侯国在景帝中六年国除,而此昌武侯国于景帝中六年迁至舞阳,两者时间恰巧一致。
(五)武帝时期所封侯国
1.昌武
元朔四年(前125)七月封匈奴王赵安稽,太初四年(前101)(《史表》作元年)国除。
《汉表》注“舞阳”。
梁玉绳认为此侯封于东郡之东武阳,《汉表》依据王莽所更名“武昌”书写,后人又擅改《史表》文字。其论证如下:
索隐谓汉表在武阳,而今本汉表作“舞阳”。武舞古通,说在魏世家。考地理志昌武属胶东,不得与武阳合为一区,细检乃知今本史记之误。盖武阳有四,此侯封于东郡之东武阳,王莽更名武昌,汉表依莽更名书之,故仍注于下方云武阳也。因传写讹舛,以“武昌”为“昌武”,后人不知汉表之讹,又妄改史表为“昌武”也。骠骑传昌武同误。[15]659-660
而王先谦认为“昌武”应作“武昌”,分自舞阳。《汉书补注》云:
周寿昌曰:“昌武”,各本作“武昌”,史表同。惟毛本作“昌武”。昌武,胶东县。武昌不见志。先谦曰:官本作“武昌”,从同为是。分自舞阳,国除省并耳。[5]776
《汉表》依据王莽更名书之者,尚有南阳郡之阳城一例。湘成侯敞屠洛条下注“阳城”,实为“堵阳”(王莽更名为阳城)。此湘成只改注名,不改侯国名。而据《史记志疑》说法,赵安稽之昌武只改侯国名,不改注名,恐不确。因此我们仍作“昌武”侯国。
史念海认为,“昌武,《汉表》注舞阳,盖舞阳之乡亭也。”[10]36马孟龙亦从此说,且认为赵安稽之昌武侯国是延续单氏昌武侯国故地而封。[12]253此说法可信,赵安稽之昌武侯国当在舞阳境内,具体地望无考。
2.襄城
元朔四年(前125)七月封匈奴相国桀龙(《史表》作无龙),后元二年(前87)国除。
《史记索隐》云:“《汉表》作‘襄武侯乘龙’。案韩婴亦封襄城侯,地理志襄城在颍川,襄武在陇西也。”《汉表》注“襄垣”。(襄垣,属上党郡。)
梁玉绳认为此襄城当为陇西襄武县。《史记志疑》曰:
史、汉表皆作“襄城”,而索隐引汉表作“襄武”,是今本汉书伪。盖襄城属颍川,匈奴降相之封不应在颍,必陇西襄武县。汉表谓在襄垣者,乃“相桓”之误,王莽改襄武为相桓,若襄垣则又属上党矣。或问孝文封匈奴降相韩婴于襄城,与此侯同,何以言不应封颍川?曰:韩婴乃韩王信之孙,信本王颍川,故取其旧地封之,非乘龙可比。况乘龙以元朔四年十月封,韩婴子泽之以元朔四年免,虽同在一年中,而韩侯失国之月无考,又安见乘龙之必继韩侯乎?[15]660
王恢认为:“婴、龙皆匈奴降相国,以龙继婴,正所以励臣节也。抑史、汉皆作襄城,安可凭索隐一字而曲为之说。抑边郡不封侯,陇西更无他侯也。”[17]233马孟龙指出,《汉表》注“襄垣”,当为“襄城”之误,此侯国地处颍川郡。[12]286此襄城侯国当为颍川郡之襄城,地望即今河南襄城县。
3.散
元狩四年(前119)六月封匈奴都尉董舍吾,征和三年(前90)国除。
《汉表》注“阳成”。
史念海认为,“散,《汉表》注阳城,当为阳城之乡亭。”[10]37马孟龙亦有考证:“《汉表》注‘阳成’,《汉志》颍川郡、汝南郡皆有阳成。……《汉表》下注县名,皆为东汉置县,而汝南郡阳成县东汉已省并,故这里的‘阳成'应当是颍川郡阳成。”[12]287-288可知该散侯国位于汉颍川郡阳城县境内,具体地望无考。
4.周子南君邑
元鼎四年(前113)十一月封姬嘉为周子南君,地节三年(前67)获罪除。
《汉表》注“长社”。
地望:今河南长葛市东。
周子南君在元帝时更封为周承休侯,即《汉志》颍川郡周承休侯国。对于最初的周子南君邑的地望,王恢有考证:“《表》云长社,说者以为分长社置,不知中隔阳翟。盖周子南君食邑长社,元帝更封周承休侯,而国定矣。故志曰:‘元帝置’。”[17]340
姬嘉是以周后裔所封,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1]170至于为何称为“周子南君”,裴骃《史记集解》引瓒曰:“《汲冢古文》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其后有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秦并六国,卫最为后,疑嘉是卫后,故氏子南而称君也。”[1]171《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子南,其封邑之号,以为周后,故总言周子南君。瓒说非也。例不先言姓而后称君,且自嘉已下皆姓姬氏,著在史传。”[3]184先秦姓、氏不同,盖姬嘉姓姬氏子南,《史记集解》说法可信。
5.成安
元鼎五年(前112)三月封韩延年,元封六年(前105)获罪国除。
地望:今河南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
《汉表》注“郏”,故前人多以为此成安侯国是从郏县中析置。如王先谦认为:“成安、郏并属颍川。成安,郏之乡聚析置,故注曰郏。后昭帝以封郭忠,时为县已久,故彼注曰颍川。”[5]788而马孟龙根据《二年律令·秩律》提出:“成安、郏皆见于简文,属颍川郡,可见成安县汉初已有,韩延年所封之成安侯国乃是以成安县改置,并非从郏县中析置。”[12]36马孟龙说法可信,东汉时成安已省并,故班昭以临近之郏县注之。
(六)昭帝时期所封侯国
成安
元凤三年(前78)二月封郭忠,王莽时绝其侯国。
《汉表》注“颍川”。
地望:今河南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
(七)宣帝时期所封侯国
周子南国
元康元年(前65)三月封姬延年。
地望:今河南汝州市尚庄乡黑寨沟。
(八)元帝时期所封侯国
周承休
《汉表》注“观”。
元帝初元五年(前44)正月,更封姬延年为周承休侯,成帝绥和元年(前8)进爵为公,平帝元始四年(4),为邟公,王莽篡位,为章牟公,后汉建武二年(26)五月,更为周承休侯,十三年(37),更为卫公,移于东郡观县,故国遂废,以邟县省入阳城县。
地望:今河南汝州市尚庄乡黑寨沟。
《汉志》:“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3]1560记载有误,“元始二年”应为“元始四年”,《汉表》《平帝纪》均作“元始四年”,“郑公”应为“邟公”。《汉志》《汉表》《平帝纪》都作“郑公”。而《读史方舆纪要》“承休废县”条载:“成帝绥和初更进为公,平帝元始四年更名为邟。光武改封姬常于东郡畔观县曰卫公,以邟县废入阳城县。桓帝时黄琼封邟乡侯,盖邑于此。”[18]2436钱穆指出:“后书黄琼传注:‘颍川有周承休,侯国,元始更名曰邟。’因其地有邟乡。黄琼、袁绍皆封邟乡侯。汉志:‘元始二年更名郑公。’乃字伪。”[18]1226综上所述,《汉志》应记为“元始四年更名邟公。”
(九)小结
高帝时期所封五个侯国(阳陵、舞阳、颍阴、城父、傿陵),受封者均为功臣,除阳陵外,其余四个均以整县受封。城父在高后时国除,傿陵在文帝时国除,舞阳在景帝时国除,颍阴在武帝时国除。高后所封襄城侯国,受封者刘义为孝惠子,以整县受封,元年封,二年除。文帝所封襄城侯国,受封者韩婴为匈奴相国,“本为韩王信子孙,汉廷封其为列侯乃是遵照功臣封侯行事,并不将其视为异族首领”。[12]282亦是以整县受封,武帝时国除。景帝时期,昌武侯国从胶东国迁往颍川郡舞阳,是析舞阳县而置,武帝时国除。武帝时期共封五个侯国(昌武、襄城、散、周子南君、成安),其中,昌武、襄城和散三个侯国,受封者是归降匈奴,周子南君邑是周后裔所封,成安侯国是封功臣韩千秋之子韩延年。除周子南君外,其余四个侯国都在武帝时期被废除。昭帝时所封成安侯国,受封者郭忠为功臣,王莽时绝其侯国。宣帝时封周子南国,元帝时改称周承休侯国,东汉仍存。
由上可见,景帝之前,侯国多以整县受封;自景帝开始,侯国多以县析置,或以一乡之地受封。武帝时期所封侯国的数量最多,同时也是废除侯国最多的时期;武帝之后至西汉末,颍川郡只封有两个侯国,即成安、周承休侯国,且两者都见于《汉志》,延续到西汉末。
四、《汉志》颍川郡二十县沿革及地望表
①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版),秦时纶氏为乡,属三川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汉初无纶氏县。据《大清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载称:汉置纶氏县,属颍川郡。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汉初无昆阳县。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何慕.秦代政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J].历史地理.2006:41-51.
[8]谭其骧.秦郡界址考[A]谭其骧.长水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史念海.西汉侯国考[J].禹贡(半月刊),1935(2):27-39.
[11]晏昌贵,钟炜.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4):85-91.
[12]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李泰.括地志辑校[M].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姚瀛艇,张向阳.张良故里城父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3(3):28-31.
[15]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钱穆.史记地名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M].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84.
[1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J].中国史研究,2002(4):11-20.
[20]周天游,刘瑞.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简读[J].文史,2002(3):19-58.
[21]钟炜.秦简所见县邑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