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钧瓷工艺文化的英译策略研究

2015-12-25刘立胜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钧瓷英译译者

刘立胜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钧瓷历史悠久,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著称于世,并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与“家藏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美誉,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多以端庄、古朴、厚重、雅致为特色,有圆、扁、方、直、曲等不同形状,其种类繁多,仅传统钧瓷产品就有 270种之多,既有盘、碗、罐、盆、钵、鼎等传统器皿造型,又包括花盆、炉、樽等审美类造型,其造型工艺既追求线条流畅,又注重整体结构,附件装饰独特,受到历代珍藏家和普通民众的喜爱。

目前,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钧瓷这张属于河南省禹州市的传统文化名片已经走出国门,受到国外民众的关注。从把“乾坤瓶”、“祥瑞瓶”等钧瓷精品作为国礼赠予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东盟峰会的各国元首政要,到自1994起每年举办的“钧瓷国际文化节”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河南馆的钧瓷工艺展示,钧瓷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在此过程中,钧瓷工艺文化的英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钧瓷英译多见于企业与器物英文介绍、风景区标识语宣传、公司网站英译及国内主要英文媒体的零星推介等,钧瓷工艺文化对外宣传与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根据钧瓷工艺的特点,提出其英译原则,并在实地调研当前钧瓷英译情况的基础上,探讨钧瓷工艺文化的具体翻译策略。

一、钧瓷工艺特点与英译原则

钧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自古至今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按照现在的科技解释,主要包括加工、造型、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等工艺流程。因此,钧瓷英译应该作为科技英语翻译,要求译文遵循瓷器工艺英语的特点与科技英语的文体风格,并力求准确、精炼与专业。同时,广义上钧瓷文化泛指与钧瓷艺术相关的一切文化要素,主要包括“钧瓷艺人、钧瓷艺术及工艺流程、钧瓷文物、珍品、钧瓷的历史、产地、文献典故、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1]因而,钧瓷工艺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时应该遵循典籍英译的特点与方法。对此,本文提出以下翻译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在钧瓷英译中,译者应该了解钧瓷工艺的流程及其包含的复杂工序,并熟悉陶瓷英语词汇的工艺、装饰与文化特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术语,以便用符合科技英语文体特点的语法词汇向国外英语读者传达钧瓷知识。在英译中,译者既要做到讲究行业性,又要体现钧瓷的地方特色,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对象性原则

钧瓷英译读者一般为西方游客或钧瓷爱好者。对于博物馆里的钧瓷展品,译者应采取与其功能相似的公示语所遵循的“简洁”、“统一”与“易懂”的翻译三原则,[2]把展品涉及到的相关工艺文化信息以简洁形式展示给来访参观者,译者应采取普及化翻译策略,注重英译的可读性与接受性。而对于以西方研究者为对象的钧瓷英译,则需要译者注重对原文的解读,译文应严谨规范,讲求学术性。在翻译原文之外,还要详细加注说明,解释典故,考释出处,以突出译文的文化价值。

(三)目的性原则

钧瓷工艺文化英译的目的在于向海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因而,在其英译时不能以求“达”而舍“信”,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应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不能过分追求译文通畅、可读而误导读者。钧瓷英译的专业性原则与对象性原则总体上要服务于其英译目的,译者可针对其读者对象,在忠实传达原文基础上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在海外传播钧瓷工艺文化。

二、钧瓷工艺英译策略与实例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以北宋钧官窑遗址为核心创建的遗址类钧瓷专题博物馆——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在收集其他钧瓷英译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以上英译原则,提出如下钧瓷英译策略:

(一)译名专业,注重逻辑

译名的专业化需要译者具有术语意识,要对钧瓷工艺所涉及的各方面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译员大多是语言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专题能力,而缺乏术语识别力是翻译学习者在术语检索和术语翻译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3]

例1 钧瓷专业译名。“钧瓷”现有译名包括“Jun porcelain”、“Jun ceramics”、“Jun china”等,存在译名非规范化问题。而钧官窑址博物馆所采用译名为直接音译的“Jun Ci”,虽然其旨在突显钧瓷的特殊性,并意在让国外读者接受这一译名,但却违背了钧瓷英译的专业性原则,译者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术语库(http://shuyu.cnki.net/)进行检索,获取等价术语及释义,参见图1:

图1

例2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原产地河南禹州。以施天蓝色乳光釉和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铜红釉为重要特点。

原译:The Jun Kiln was one of the five famous kiln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It was originally located in Yuzhou,Henan Province,characterized by its azure glaze and variegated copper-red glaze.

改译:Jun Kiln originated in Jun Prefecture(nowadays Yuzhou of Henan Province)and ranked first among the“Five Famous Kilns”during the Song Dynasty,featuring in its azure opalescent glaze and gorgeous copper-red glaze after kiln-firing.

该例主要是介绍钧窑的历史及钧瓷特点,但钧官窑址博物馆采取句句对译的方法,没有理清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也没有说清钧瓷的“乳光釉”特点及“窑变铜红釉”的原因。实际上,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窑的全名应该是“钧台窑”,是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在钧州烧造的。明代的时候,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讳,钧州改叫禹州,沿用至今,今天河南禹州,就是过去的钧州。因而,“It was originally located in Yuzhou”属于历史常识错误。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釉色独特,不同于由玻璃构成的透明青釉,而是一种典型的二液分相釉形成的乳光青釉。绝大部分产品的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更淡于天青的称为月白,几种釉色都具有如荧光般的蓝色光泽,蓝色乳光是钧瓷的基本釉色。[4]而在原译中“乳光”并未译出,“opalescent”一词需要在译文中补出。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釉面呈现出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窑变主要是氧化铜的呈色,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效果本出自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因此自古称之为“窑变”,而原译中并未对“kiln-firing”这一过程进行译介。

(二)文外加注,文内补偿

钧瓷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典籍,本身富有大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文化负载词,译者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问题,如何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是典籍翻译的难点,也是评判译文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前提则是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让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异域文化特色,获得与源语读者相近的感受。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手段上必须灵活变通。

例3 官窑主要产青瓷器,质量很高,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尊”、“簋”类的仿青铜礼器。

原译:The Guan Kiln mainly produced the high quality celadon and a great percentage of its products are the imitations of the ancient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s such as Zun and Gui-shaped vessels.

在例3中,译者意识到“尊”与“簋”作为钧瓷工艺中文化负载词可能会为外来游客生成理解上的障碍,因而在译文中作了文内补偿,并加上“ancient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s”以便理解。但对于两者具体的形状与功能等其他信息则不清楚,钧瓷专题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地,译者有责任采取文外加注法,向译语读者传播一些有用的文化信息。因而,可以简要做相应文化注释,如:“Zun is a type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or ceramic vessel with a round or square vase-like form in the shape of an animal used in religious ceremonies to hold wine.”与“Gui is a type of bowl-shaped ancient Chinese ritual bronze vessel used to hold offerings of grain for ancestral tombs.”

例4 为了使器表尽可能完整的挂釉,烧成时采用了“裹足支烧”或“裹足挂釉”方法,并在少量器物的露胎部位施用护胎釉。

原译:Some speci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make products better such as the technique of facepainting glaze.

改译:In the phase of green body-firing in kiln,the nail-supporting firing and glazing methods are adopted to make it fully glazed,apart from painting the color paste on its bare part.

在例4中,“烧成”指陶瓷坯体成形后进入窑内进行高温热处理的过程。“裹足支烧”与“裹足挂釉”指通体施釉后,拿几个小的支钉支烧的方法,这样整个器物上没有漏胎。所谓裹足就是用釉包裹瓷器的底足,它是施工工艺的一种,不是器足的形状。还有一种裹足烧的工艺是把瓷器扣过来烧,这样胎底也能上釉。但译者对于如此重要的两个文化负载词做了删减处理,把其直接合并译作“Some special techniques”。而“护胎釉”指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原译没有起到好的文化传播作用,在改译中可以用文内灵活补偿策略,以让国外游客尽可能了解这一支烧与挂釉工艺。

(三)增减译法,表达清晰

因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与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钧瓷英译时需要根据情况对译文进行显化或隐化处理,即译者为更明显地表达原文信息而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或根据译语语言规范隐去原文中语言成分的过程。[5]两种策略可根据原文信息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运用,以利译文表达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如以下两例:

例5 双火膛窑为长方形倒焰窑炉,造型独特,中国历代瓷窑中极为罕见。此窑坐南朝北,整体为就地挖筑,其结构可分为窑门、观火孔、火膛、窑室、烟囱、窑道等。

原译:It is long square upset-flame kiln stove which is separated into two fire stoves that is really rare and unique in its type and size 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history.This kind of kiln is wholly digged on the spot in the earth,back south and facing north,and the structure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kiln wicket,watching-fire hole,fiery chest,firing chamber,chimney and kiln road.

改译:The double-furnace kiln refers to a rectangular down-draft kiln,unique in form and rare in Chinese porcelain-making.Its body faces north and includes the keys units of wicket,fire-inspecting hole,furnace,kiln chamber,chimney and tunnel,etc.which are wholly structured beneath the earth.

倒焰窑之名是依据其火焰流动情况而得,燃烧所产生的火焰从燃烧室的喷火口上行至密封的窑顶,火焰被烟囱的抽力拉下,经过匣钵柱的间隙,自窑底吸火孔进入支烟道与主烟道,最后由烟囱排出。在例5原译文中,“upset-flame kiln”不能表达这种火焰气流原理,个别术语如“窑炉”、“观火孔”、“火膛”与“窑道”也译得极不专业。译者没有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结构调整,也没有对重要信息采取显化处理方式,使得整个译文逻辑混乱,表达不够清晰。

例6 开窑一刻,众乐齐奏,悦耳动听;夜深人静,撩人心炫。静中寓动,动静平衡,给人视听双重的审美享受。有诗曰:“展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夜深人静时,开片亦惊心。”

原译:When opening the door of the furnace,it seems that we enjoy the music played by an orchestra.It is especially at the deep night when the world falls into the world of silence that the crackling sound stirs our hearts.There are sweet sounds in silence and it is really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silence,giving the listeners an aesthetically visual and audio enjoyment.There is a poem describing such a feeling,“we may benefit from reading books.But Jun Ci gives us a refreshing feeling.At the deep night of tranquility,the crackling sound stirs our hearts.”

改译:The melodious sound in glaze-crackling brings us both audio and visual enjoyment,as described in the poem:“Book-reading benefits our mind, porcelain-appreciating refreshes oureyes,while glaze-crackling in deep night thrills our heart.”

惯用四字格词是汉语的一大特征,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与生动形象的作用。对于其在英译时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诸多学者描述四字格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汉英互译中的问题和方法,或探讨四字格翻译的内部生成和转换机制,而较少涉及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信息传递效度。[6]对于钧瓷工艺这种科技文体,不需要对于其釉面开片现象的英译进行诗意化表述,因为这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较为次要的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隐化减词处理,避繁就简,避形就义,不让外国游客感到这是在刻意制造钧瓷开片效果,显得华而不实。修改后的译文既体现了开片之美的效果,又兼顾了英语在写作中的句式与用词特点。

三、结语

钧瓷传统工艺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这一科技应用文体时遵守专业性、对象性及目的性原则,根据不同语境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保证其传播效果。译者翻译时应采用专业化的译名,注重逻辑关系,对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要用文外加注或文内释义补偿,对在英汉语言表述方面的差异采用增减词译法,以达到显化或隐化相关信息的效果。如果一味地采用直译或中式英语表述法,不仅不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相反还会降低钧瓷工艺文化自身的价值,所以必须在翻译时谨慎对待。

[1]吴波.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河南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3,(10):273.

[2]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47-50.

[3]朱波,王伟.论民航专业文本中的术语翻译[J].中国翻译,2013,(6):94-98.

[4]冯小琦.略谈官钧器物与历代仿钧器物的釉色特点[J].收藏,2013,(15):172-173.

[5]刘丽娟,进口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的显化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11,(1):49-52.

[6]邓礼红,汉语四字格口译策略分析.中国科技翻译,2013,(4):19-21.

猜你喜欢

钧瓷英译译者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