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5-12-23张平

魅力中国 2015年1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张平

摘要: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我们有目共睹:“语文源自于生活”,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千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并且结合语文课本的文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我们不仅要培养同学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还要让同学们在语文课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精彩纷呈,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

一、拓宽语文宽度,穿插人文素养

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其中“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但不同于科学给人的理智与艺术给人的感性,人文给人以悟性,人文依靠的是生活。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人文是一个抽象的动态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同样也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想,语文非“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小学语文任课老师传授为主,内化充足的话,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人文灿烂的阳光,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样拥有较深厚的素养。

二、运用反向人文思维思考生活

语文课堂连接着生活很多常识性文化,在文章的思考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成就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迎难而上。例如:《秀才砍树>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小节内的一篇短篇文章,此主题被称之为“幽默”,但是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感受表层次的幽默,而且要主动思考通过这篇文章的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们给课文划分段落,会发现文章有一个巨大的转折,那就是秀才与儿子的不同观点。秀才以为的四四方方一座城,而中间有棵树一一困,以及儿子以为的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一家人——囚,一个是要砍树,一个是要保护这棵老树。为什么仅仅因为一棵树就能联想到一家人的生活?四边围墙、一棵树、一家子人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在课堂上不妨反向的思维生活中的问题,其实上,不管是“砍树”还是“保树”,他们所依据的不过是迷信的观点,甚至还把一棵树的生长与一家人的命运都连接在一起。无中生有,少见多怪。所以说,我们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还要告诫孩子们用知识的力量创造自己的道路,拼搏自己的未来。

另外,这篇文章中有趣的拼字值得探索,秀才与儿子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来拼字、组字,我们也可以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文字组合竞赛活动。我们设立了小组合作,比如说抢答方式,也可以是最简单的“你猜我画”的方式,可以用周边的事物甚至是肢体语言来表述,每个小组表述人数与竞猜人数不唯一,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大家分工明确,活跃参与,记录详实,合作学习。

三、课堂体验中的人文关怀

稍微年长些我们学习到了一首古诗一-《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多小学生还对古代诗词不甚了解,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在五年级下册第十一小节内,本节主题是爱国诗,这是的课堂就会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位诗人会连簪子都不会插了呢?”这是本首诗的核心问题,我们还原一下课堂讲解的一些画面:

片段一:

生:那是因为诗人年纪大了。

生:我觉得是诗人心里的压力大,心情沉重导致的。

师:对的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这位老师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同学可谓是课堂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案出现了错误,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能力与地位,起到一个良好的引领与导向的作用。课本上的文章本身源自于生活,我们要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以及丰富课本描述故事,让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在学生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领略到生活的精彩与乐趣。例如:

片段二:

生:那是因为诗人年纪大了。

生:我觉得是诗人心里的压力大,心情沉重导致的

师:同学们,本诗的作者杜甫写此诗时确实已是暮年,但是他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呢?他经历了什么?

生:对呀,为什么本应该是万物复苏、忙碌播种的春天,诗人如此的难过与伤心呢?

生:老师刚才介绍了,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后的都城长安,他应该是因为在面对国家破败、政治腐败时感到无比的伤心与失落。

师:对的,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到位,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正值安史之乱,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该诗正是被俘虏期间所写。

生:我知道了,诗人虽居于都城,但是已经不是自信的“少陵野老”,杜甫的骄傲在接受到国破家亡的消息后被狠狠击碎,所以才会无奈和憔悴。

生:所以第二句“花溅泪”、“鸟惊心”正是借景抒情,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垂暮之年的忧伤。

师:啊,善喻善感,词格生动。你们有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睛。

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位诗人会连簪子都不会插了呢?”时,只有综合人文意识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深刻的理性思考,又能传达深厚的情感沟通与关怀。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这位老师就很好的达到了精神世界其中科学、艺术以及人文的完美结合,在问题与思考的纵横交错的同时实现了教学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推进。

结语

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与心理相约,与生活同行”在同学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中寻找到人文的契机之后,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文素養,将人文关怀渗透在课堂上,使同学们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同时召唤学生的人文意识,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陈蓓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教学,2001.

[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