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研制表现性任务:从目标分解技术谈起*
2015-12-21邵朝友
●邵朝友
教师如何研制表现性任务:从目标分解技术谈起*
●邵朝友
表现性任务是构成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其研制依据在于课程标准。在一些课程标准不具体、不清晰情况下,若使表现性任务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极有必要转化课程标准为更具体的评价目标。目标分解技术是获致评价目标重要手段,对于表现性任务研制具有重大价值,研制表现性任务时,可融入目标分解技术。具体而言,研制步骤可遵循明晰评价目的、确定评价目标、撰写表现性任务、审核研制结果、完善研制结果等五个步骤。为成功研制表现性任务,建议教师加强评价理论学习、开展实践行动、建立合作团队,或改编现有样题。
课程标准;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目标分解技术
近年来,随着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理念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教师视野。相比传统标准化测验,表现性评价更能评鉴学生实作能力,与课堂教学关系更为密切,深受广大教师青睐。但理念的传播并不意味操作层面的推广,实际上不少教师表示,开展表现性评价需要专业支持,尤其需要表现性任务研制方面的指导。据笔者观察,教师之所以难以开展研制表现性任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转化学科课程标准为评价目标的知能,亦不甚了解相关表现性任务的研制步骤。鉴于此,本文首先援引目标分解技术于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之中,为教师提供研制表现性任务的知识基础;其次,分析教师从事研制表现性任务的步骤,为教师提供行动支架;最后,对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提出具体建议,期望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教师开展表现性评价。
一、目标分解技术引入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的理据
表现性任务直接依托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愈具体,表现性任务愈有指向性。因此研制表现性任务首要之事是获取具体的评价目标,在这方面目标分解技术具有独特作用。
(一)何谓目标分解技术
目标分解技术隶属课程标准的转化之范畴,以求获得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目前这方面研究者,较为著名的有安斯沃思(Larry Ainsworth)[1]、李坤崇[2]、朱伟强等[3]。其中朱伟强的框架结合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背景,更为适合当前本土实际。该技术一般按四个步骤展开,不妨以课程标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4]后半句“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做具体说明。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的动词为“掌握”,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圆的)周长公式”。它们都是这一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之“周长公式”可剖析为“圆与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区别”、“圆的周长或直径的大小”、“与圆周长相关的简单问题”等。相应地,“掌握”可剖析为“解释”、“计算”、“解决”。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针对课程标准的关键词予以展开、扩展之后,由于行为动词和名词被剖析为多种可能,必然会出现多种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上例就可能出现C13×C13共9种组合。如何确定最终的组合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教学经验与专业判断。这样我们可将“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最终确定的3种重点组合形成如下剖析图。
图1 “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之剖析图
第四步,叙写分解指标。课程标准分解成剖析图后,确定了重点组合,就可以开始着手叙写课程标准分解后的指标。上述分解的具体结果如下:辨别圆、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公式;计算圆的周长或直径的大小;解决与圆周长有关的简单问题。类似的,分解“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可得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感悟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二)目标分解技术对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的价值
在宽泛意义上,目标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目标分解技术影响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就研制表现性任务而言,目标分解技术至少具有三方面价值。
第一,为表现性任务提供清晰的评价目标。上例表明,目标分解技术能具体化出各项指标,解构了课程标准包含的内涵,埋下表现性任务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基础。
第二,为表现性任务质量提供判断依据。表现性任务始于评价目标,最终质量如何需审视任务指向与评价目标是否一致。或者说,评价目标还是判断表现性任务质量主要依据。
第三,为表现性任务推广提供现实可能性。上例亦表明,目标分解技术并不神秘,其操作简便易行。如果加以学习与培训,一般教师皆有可能掌握其精髓,从而为实现广泛应用表现性任务提供可能。
综上所述,目标分解技术对研制表现性任务这三方面价值主要基于以下设想来实现:教师可通过目标分解技术具体化课程标准获致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则为研制表现性任务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的步骤:融入目标分解技术
那么,研制表现性任务是否有迹可循?关于这方面研究,阿特 &柴普斯 (Judith A.Arter&Jan Chappuis)是集大成者。阿特&柴普斯认为,表现性任务开发步骤包括四个步骤,主要内涵如下:(a)计划,即明确评价目的与目标;(b)研制表现性任务,即开发适合评价目的与目标之任务;(c)审核研制结果;(d)完善研制结果。[5]
该框架不可谓不全面,但在计划阶段隐藏着一个默认假设,即评价目标已经非常具体而清晰。本文认为,可将确定评价目标独立为一个步骤。这主要基于两大考虑:一是出于现实需要——我国一些学科课程标准还不够具体、清晰;二是出于学理分析——评价目标自身对于研制表现性任务的重要性。此外,上述步骤并未提出撰写表现性任务具体过程,尤其是如何确定任务成分、设置任务情境、撰写任务指导语、编制评分标准,它们恰恰是教师缺乏的知识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制流程,其优势是凸显目标分解技术确定评价目标的作用,以及利用评价目标审核研制结果之功能。这五个步骤并非线性,它们之间呈反复交织关系,兹分述如下。
图2 教师从事表现性任务研制的步骤
(一)确定评价目的
评价目的对于设置表现性任务非常重要,任何评价目的的确定都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我将如何应用任务所产生的证据;还有谁将使用这些证据;他们将怎样应用证据。
要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必须明确任务是为了问责学生,还是促进学生学习。如果是问责学生,那么在表现性任务流程中就不能事先告诉学生表现性任务评分标准,因为学生将获得“答案”;如果是促进学生学习,则需要告诉学生任务的评分标准,从而为学生自评、互评提供参照。
(二)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来自于课程标准,它是获取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只有当教师对评价目标非常清晰,研制表现性任务才有指向性。此处关键是,教师如何获取具体而清晰的评价目标。如果课程标准本身是清晰、具体的,那课程标准本身可作为评价目标。如果课程标准本身是不清晰、具体的,那就有必要运用目标分解技术使之成为清晰、具体的评价目标。
利用目标分解技术获取评价信息后,需判断评价目标性质,不同性质类型评价目标,如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直接规定、制约表现性任务。同时,还需要明确评价目标是一个还是多个,不同评价目标之间的组合可达成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主题的整合。
(三)撰写表现性任务
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是从更大范畴对表现性任务做出约定,具体至撰写表现性任务,需要考虑:
1.确定任务成分,即确定学生需要做什么。任务成分的选择来自评价目标,然后思考如果学生掌握了评价目标将会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与评价目标之间构成推断关系。如考察“小组合作技能”就需明确“小组合作技能”的各种表现,思考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与评价目标是否存在对应关系。
为尽量确保推测的准确性,通常需要增加任务数量,这是由于单个任务只能考察在特定条件下学生反应,但我们无法做出推论——学生能在其它情境中也能表现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必要为同一评价目标设置一些其它任务。如果学生能在新颖情境下还能成功完成任务,这表明学习发生了迁移。
2.设置任务情境,即设计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场景。通俗地说,场景是指背景和活动,条件是指表现性任务实施的时间、地点或需要使用的设备等。
依表现性评价之本意,任务情境用以引出学生表现,以便获得学生能力的证据。选择与设计情境受评价目标制约,类似“问题解决”评价目标通常要求任务背景和活动是真实的,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因此条件允许的话,任务应尽量真实。
任务条件同样服务于评价目标,如规定学生可以得到外界帮助就可能降低任务难度,有时过度帮助甚至会改变评价目标本身;反之,学生缺乏条件,他们则没办法完成任务,就无法开展评价,进而导致评价目标成为摆设。
3.撰写任务指导语,即给予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提示。指导语作用是让学生完成任务,而不受粗心等不必要因素影响学生表现。从评价目的看,指导语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表现。从评价目标来看,一旦评价目标确定,要确保评价效度必须让学生明白任务,但不能提供答案提示,或故意设计陷阱以致出现与评价目标无关的其它因素。
4.编制评分标准,即设置区分学生表现的等级。评分标准描述了不同学生表现,编制关键是归类出学生不同表现,并分成不同水平。编制时,一般可借鉴现有的评分标准或加以改编,有时基于经验自行编写。编制好评分标准,还需结合评价目的考虑是否公布评分标准。
5.注意伦理与公平。撰写表现性任务不仅是项技术问题,还关乎伦理与公平。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看似平常的事项都可能会伤害学生自尊。这方面常见问题有:任务带有歧视性语言;用不同任务评价不同学生,而不同任务指向的评价目标不同;任务不够真实,间接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表现;对特定学生没有呈现适合他们的任务方式;学生在焦虑、紧张情况下完成任务等。
(四)审核研制结果
初步撰写出表现性任务后,需要检查:任务成分、任务情境、任务指导语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任务中的伦理与公平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公布评分标准。下文以一个案例来呈现如何依据评价目标来审核表现性任务(见表1)。
表1 运用评价目标审核表现性任务之示例
(五)完善研制结果
最后,在应用表现性任务前,需要重新审视将要使用的表现性任务,并对发现的不足做出相应调整。有时候,当任务被学生执行后,如发现新问题,亦可重新修正任务。
三、对教师研制表现性任务的若干建议
综整上文,可发现研制表现性任务是项非常专业的活动,对教师提出极大挑战。为成功研制表现性任务,教师宜从以下若干方面加以努力。
(一)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评价专业知能
研制表现性任务涉及众多技术,可追溯至众多上位评价理论。建议教师研习有关评价理论,形成正确评价理念,养成一定评价理论素养。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应尽量参与包含现场评价实践的进修活动,吸收具体可行评价技术,如目标分解技术、任务研制流程等。
(二)通过“做中学”习得研制表现性任务的能力
研制表现性任务更立足于实践,除理论学习,习得表现性任务研制知能的另一手段是“做中学”,从实际评价历程获致研制表现性任务的技能。只有亲身经历研制历程,才能知其“酸甜苦辣”。相信一旦表现性评价融入日常教学生活,教师将逐渐获得研制表现性任务的能力。
(三)通过专业合作养成表现性任务实施氛围
表现性任务需教师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合适外界氛围,个别教师的行动很难维续,在当前升学主义背景下,更是举步维艰。因此,除理论与技术外,教师更需要一种相互支持的团队,以求获得心理认同感。可以说,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教研组内部合作,尤为重要。当教师获得实施表现性任务之专业认同之时,他们将获得巨大教学动力。
(四)通过改编样题获致现场需要的表现性任务
有时限于专业能力或其它因素,教师可利用现有表现性任务样题,结合现场需要,改编这些表现性任务。这是一种研制表现性任务折中办法,但亦无不可。它不仅能节省各种资源,亦非常现实明智。当通过改编样题提高评价知能后,教师可自行研制表现性任务。
[1]Ainsworth,L.“Unwrapping”the Standards:A Simple Process to Make Standards Manageable[M].Englewood,Lead+Learn Press,2003.
[2]李坤崇.能力指标解读、转化理念及用之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实例[M].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70-120.
[3]朱伟强.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和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9.
[5][8]Judith A.Arter&Jan Chappuis.Creating&Recognizing Quality Rubrics[M].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Portland,Oregon.2006:249-2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9.
(责任编辑:张 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基于认知过程的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CHA110128)研究成果。
邵朝友/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