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预后分析
2015-12-19徐绪昌周新阁万学峰
徐绪昌 李 力 周新阁 万学峰
1)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 驻马店 463000 2) 河南遂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遂平 463100
本文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预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①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肿瘤压迫脑部神经引起临床表现;②脑部CT 及MRI扫描出现强度变化;③脑脊液检查结果示白蛋白、白细胞及压力升高;④签订知情同意书。
1.1.2 病例资料:选择我院2013-01—2014-06收治的44例颅脑肿瘤患者,男27 例,女16 例;年龄24~66 岁,平均(41.2±6.9)岁;病灶部位:脑桥小脑角10 例,小脑8 例,岩斜区7例,蝶骨嵴脑膜7例,基底节区5例,丘脑4例,颅前窝底3例。
1.2 手术入路选择
1.2.1 脑桥小脑角肿瘤:由乙状窦后入路,选择全切或次全切。
1.2.2 小脑肿瘤:枕下旁正中入路,肿瘤侧皮肤作直切口,颅骨上作3cm×3cm 骨窗,电凝切开小脑皮质,显微镜下将瘤切除,可选择全切或大部切除。
1.2.3 岩斜区肿瘤:经改良乙状窦前入路,由岩上窦下方与乙状窦前将硬膜弧形切开1.3~1.5cm,岩骨后及脑幕下将小脑抬起,切开蛛网膜、脑脊液引流,待脑塌陷且肿瘤部位暴露后予以切除,行全切或次全切除。
1.2.4 蝶骨嵴脑膜肿瘤:于右侧眉间上沿额纹取2cm×2 cm 大小骨窗并作4cm 直切口,抬起额叶,切开外侧裂池蛛网膜并将脑脊液放出,待脑塌陷且肿瘤部位暴露后予以切除。
1.2.5 基底节区及丘脑肿瘤:于肿瘤侧作弧形切口、开骨窗,电凝切开皮质切口,将脑组织牵离让病灶获得充分暴露后行切除术。
1.2.6 颅前窝底肿瘤:右额眉间上或眉上入路,行全切。
1.3 观察指标 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生活质量量表(SF-36)[1]予以评定,包括36个条目及8个维度,分别为活力(VT)、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总体健康(GH)。得分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VT、BP、MH、PF、RP、RE、SF、GH 等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表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维度 术前 术后VT 52.6±5.4 86.7±6.7 BP 64.4±7.0 80.5±6.5 MH 60.3±6.4 82.4±6.7 PF 50.7±7.3 84.1±6.2 RP 51.3±5.7 79.8±6.6 RE 61.8±6.0 87.7±6.9 SF 50.9±4.7 86.3±6.1 GH 57.8±5.9 84.7±6.3
2.2 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术前患者头晕头痛、眼底水肿、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肿瘤压迫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8.6%、93.2%、79.5%、86.4%、90.9%,术后分别为6.8%、0、4.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脑肿瘤在任意年龄层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以往以开颅手术为主,随着显微技术进步,显微外科手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肿瘤大小、位置及对邻近部位的影响对手术入路造成一定影响。
颅脑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放射治疗、传统开颅手术,内科治疗是针对临床症状予以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放射治疗是应用常规放射及伽玛刀定位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但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危害[3]。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的出现为颅脑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入选患者均采取显微外科手术,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手术入路,脑桥小脑角肿瘤由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肿瘤经枕下旁正中入路,岩斜区肿瘤经改良乙状窦前入路,蝶骨嵴脑膜肿瘤于右侧眉间上入路,基底节区及丘脑肿瘤于肿瘤侧入路,颅前窝底肿瘤由右额眉间上或眉上入路,结果显示患者手术治疗后VT、BP、MH、PF、RP、RE、SF、GH 等生活质量评分均获得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4],超过90%颅脑肿瘤患者存在各种明显症状,且不少患者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症状,原因主要为肿瘤的生长对周围组织带来压力引起颅内神经受压,因而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此外,若患者视神经受压,则会引发视乳头水肿[5-6]。本研究中患者手术前普遍存在头晕头痛、眼底水肿、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肿瘤压迫症状等,经手术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大幅减少,效果确切,提示手术的施行有效解除了肿瘤对脑组织及神经压迫,各种临床症状随之消失[7]。
显微外科手术是一项成熟微创技术,于显微镜下进行,且创伤小,对重要神经及微血管辨识具有更高清晰度,避免对周围脑组织过度牵拉而造成损伤[8],有效切除肿瘤,术后密切监护并抗感染可取得较高成功率,效果理想。同时结合病灶位置选择不同入路方式,更具针对性,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临床研究提出,显微外科手术可作为儿童颅脑肿瘤患者首选手术方法,预后有保障。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结合合理手术入路可有效减轻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临床症状获得显著缓解,为理想手术方案,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张磊,徐德忠,黄久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1):62-63.
[2]汤磊,蒋莉 .小儿颅脑肿瘤98 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7):548-550.
[3]李运军,赵浩,李文德,等.颅脑肿瘤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6):543-546.
[4]牛华涛,罗林,左频,等.颅脑肿瘤切除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及预防[J].医学与哲学,2010,31(16):29-30.
[5]蒋传路,马东营,李湘杰,等.可吸收止血膜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6):534-536.
[6]吕志军,柴晓波,王辉,等.颅脑肿瘤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5):67-69.
[7]韩庆东,张华楸,陈劲草,等.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4,10(6):441-443.
[8]雷鹏,王钰,樊新建,等.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治疗对策[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0):586-58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