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T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5-12-18蔡海云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构建课程体系实践

蔡海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5)



IPT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蔡海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摘要:文章探讨了IPT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整合优化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开发隐性课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IPT;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现代职业岗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严峻的社会新形势的考验,加大对人才的开发和创新技术应用。现如今,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南商”)根据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双高两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了IPT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IPT课程体系的定义

南商是目前广东省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经济管理类专业较齐全的独立学院,一直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双高两强”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其IPT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断地在实践中与时俱进。IPT课程体系是基于“IPT人才培养模式”(IPT:是英语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Oriented Talents缩写,将其界定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指有国际化意识和视野,熟悉国际专业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能在国际化环境中,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关联系而构成的整体[1]。借鉴这一概念,IPT课程体系是指基于南商IPT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IPT人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构建的诸多课程相关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二、构建IPT课程体系的路径和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课程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但是,在近些年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轻选修和重显性课轻隐性课的结构失衡现象[2]。为此,基于服务广东省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南商在近八年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与时俱进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压缩总学时,调整总学分,协调各课程要素关系,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有机结合,提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足够的时间。

1、加强通识教育改革,注重个性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相对忽视通识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不少高等学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思维和表达能力、成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作为致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南商而言,大力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倡导学生在南商一定要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内省能力、批判精神、文化品味、广阔视野和开放心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首先,学校成立通识教育领导机构,出台有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文学、哲学、伦理、经济等方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争取在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分别建成三至四门核心课程。其次,学校每学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有关经典原著,比如中、西方现代文明史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原著。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开设了西方哲学智慧、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当代经济、中华诗词之美、魅力科学、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等核心通识教育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2、整合优化课程,重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

大学课程综合化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体现大学教育理念、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大学教育效益的必要途径,有利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融汇与递进提高,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为此,南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努力实现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打破以单一学科课程为主导的局面,进一步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精心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做到专业基础课程厚而实,专业方向课程少而精,使课程知识呈现关联性、综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校在整合优化课程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在非外语专业开设商务类课程,为大学英语教学安排较充裕的学时,以增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外语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度和应对能力,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课程结构中忽视实践性环节的现象日益剧增,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极不协调,导致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矛盾突出。因此,南商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转变教育观念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减少纯理论课程,大量增加实践课时,确保每个专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各实践环节的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依托省级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合大学生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协同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等地方政府促进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实习与就业结合、就业与创业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分类培养方式,打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四位一体实践平台,实现了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协调育人为理念,学校与多家单位共建了一批合作关系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

4、大力开发隐性课程,营造和谐的国际化校园文化

根据文化习得的理解分类,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隐含于校园的大学精神、观念、信仰等所构成的课程。高校在本科人培养过程中要协调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教育内容应围绕“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3],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得益彰。因此,南商秉承母体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非常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活动的作用,着力营造并逐渐形成了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支持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参加这类学科的学生积极鼓励。其次,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们的特点,开展模拟社会课外活动和众多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博雅”大讲坛、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鼓励支持大学生英语角、日语角、西班牙语角等七个外语角、外语社团、模拟联合国、国际学生文艺晚会等活动,建设我校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外国文化园地、国外经典电影放映场所、本校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6.

(责任编辑:李昌礼)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PT Course System

Cai Haiyun

(Nanguo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51054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 of IPT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the system reform, especially analyzes and investigates the reinforce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pays attention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d develops the hidden curriculum.

Key words: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oriented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1-0055-02

作者简介:蔡海云(1980~),女,海南万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共建学科项目(项目编号:GD12XJY04);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IK135)。

收稿日期:2014-11-18

猜你喜欢

构建课程体系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