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2015-12-17周小丹
周小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周小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目的了解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制订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通辽市40~60岁妇女600人(蒙、汉族各一半)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后的KI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HRT(性激素补充疗法)知晓率为20.7%,使用率为2.0%。蒙、汉族妇女整体的KI量表症状发生率依次为(从高到低):易激动、疲乏、失眠、肌肉骨关节痛、感觉异常、头痛、眩晕、心悸、抑郁和多疑、阴道干痛痒、潮热出汗、皮肤蚁走感、泌尿系统症状,蒙、汉族妇女之间皮肤蚁走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农村妇女KI量表得分高于城市及旗所在地妇女(P<0.05)。结论应重点加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卫生保健指导。
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健康状况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生理阶段,是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受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国内相关报道较多,但对于少数民族妇女的报道相对较少。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138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其生产生活方式以蒙汉混居、农牧结合为主,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通过此项调查,为少数民族妇女的保健研究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通辽市城市、旗所在地和农村的40~60岁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蒙、汉族各一半。按人口比例,其中城市130人,旗所在地70人,农村400人,共计600人。统一培训调查员,征得被调查者同意后,一对一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将全部资料纳入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月经状况(初潮时间、月经是否规律、绝经方式及年龄)、孕产史、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家庭收入、居住地、疾病史、医疗保健状况、围绝经期知识和HRT(性激素补充疗法)知晓情况等。
1.2.2 改良后的KI量表该量表涉及13种症状。症状总分=症状程度得分×症状指数。症状程度分4个等级: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为1分,症状持续为2分,影响生活为3分。症状指数为:潮热出汗为4,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外阴和阴道不适、泌尿系统症状为2,其余症状为1。量表得分0~63分。KI评分≥7分者为绝经综合征。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健康需求、是否参加过合作医疗保险、3年内体检率及疾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妇女文化程度、食用豆制品人数显著低于汉族妇女(P<0.01)。蒙古族妇女家庭收入、食用牛奶和牛羊肉人数显著高于汉族妇女(P<0.01)。食用猪肉的人数蒙、汉族妇女相当。蒙古族妇女吸烟人数低于汉族妇女(P<0.05),饮酒人数高于汉族妇女(P<0.05)。
2.2 月经和生育状况
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最早者12岁,最晚者20岁。本研究中的绝经年龄是指自然绝经年龄,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最早者36岁,最晚者56岁。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P=0.928)。对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妇女的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均无相关性(R=0.151,P=0.176;R=0.176,P=0.094)。蒙古族妇女孕次高于汉族妇女(P=0.011),产次显著高于汉族妇女(P=0.007)。蒙古族妇女产次2~4次及以上者228人(76.0%),汉族妇女产次2~4次及以上者204人(68.0%)。
2.3 围绝经期知识的知晓率和HRT的使用率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HRT知晓率为20.7%,使用率为2.0%。蒙古族妇女围绝经期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汉族妇女(P<0.05),HRT知晓率和使用率两民族妇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080)。
2.4 KI量表得分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平均得分为(13.61± 9.05)分,处于较低水平。蒙古族妇女平均得分为(13.19±9.05)分,汉族妇女平均得分为(14.03±9.04)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蒙古族妇女皮肤蚁走感得分明显低于汉族妇女(P=0.001),其他症状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绝经综合征发生率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症状发生率依次为:易激动(69.5%)、疲乏(64.5%)、失眠(62.8%)、肌肉骨关节痛(55.8%)、感觉异常(49.0%)、头痛(48.8%)、眩晕(48.5%)、心悸(46.3%)、抑郁和多疑(44.8%)、阴道干痛痒(44.2%)、潮热出汗(35.3%)、皮肤蚁走感(19.7%)、泌尿系统症状(12.7%)。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其中蒙古族妇女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5.3%,汉族妇女为79.4%,两民族妇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9)。
2.6 KI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
以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一般资料为自变量,以α=0.05为水准,给计数资料赋值后,进行KI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
2.7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
按不同居住地(城市、旗所在地和农村)对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比较
3 讨论
3.1 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对比及分析
本研究中,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晚于张晓丹[1]报道的14.44岁(长沙市)。本研究中,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90±1.56)岁,汉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68±1.60)岁,此结果与包玉荣等[2]的报道相近,其报道通辽市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6.33±1.80)岁,汉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77±1.62)岁;与王福彦等人[3]的报道相近,其报道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87岁。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当地蒙汉混居、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差异不大有关,也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可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较全国平均水平(47.5~49.5岁)晚,早于欧美国家妇女平均水平(50.0~52.0岁),略高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48.0~49.4岁)[4]。本研究结果与国内李丹等人[5]报道的50.6岁(广州)相近,晚于张琳[6]报道的48.58岁(长春)及张晓丹报道的48.99岁(长沙)。这说明绝经年龄有地区差异,但目前还未发现规律性特征。本研究中,蒙古族妇女绝经年龄(49.67±3.49)岁,晚于王福彦[3]报道的45.67岁。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绝经年龄晚于国内关于其他民族妇女绝经年龄的现有报道[7-8]:傣族48.2岁;黎族48.2岁;布依族47.3岁;维吾尔族47.0岁;彝族46.7岁;侗族46.4岁;苗族46.0岁。
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相关性(R=0.151,P=0.176;R=0.176,P=0.094),与张晓丹的报道一致,但与程颖莲[9]、王福彦等人报道的呈负相关(P<0.05)不一致,而Kaczrnarek M[10]报道的则为呈正相关(P<0.05)。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呈现上述3种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3.2 KI量表得分及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对比及分析
KI量表得分是评判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总分最高为63分。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平均得分为(13.61±9.05)分,处于较低水平。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低于练坚贞等[11]报道的84.9%(深圳),高于张晓丹报道的67.5%(长沙),以上研究显示出地区差异。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研究较少,张钰华等[12]调查得出:湘西少数民族妇女(以土家族为主,其次是苗族、汉族)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6.7%,以潮热多汗、失眠、肌肉酸痛、心烦急躁和抑郁、焦虑为主要症状,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围绝经期症状与民族、地区间的关系。
3.3 KI量表总分影响因素对比及分析
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即产次越多KI量表总分越低,围绝经期症状越轻(P<0.01),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文化程度越高KI量表总分越低,围绝经期症状越轻(P<0.05),该研究结果与国内陈伟志等人[13]的报道一致,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一方面,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妇女通过对围绝经期知识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从而调整心态,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或者求助医生,改善症状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也更加注重营养与保健,且有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症状有关。而Zhao G等[14]的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妇女有更多的围绝经期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反,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所在地区、当地经济水平、妇女的工作压力程度等有关。
3.4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得分分析
本研究中,居住在城市的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居住在农村和旗所在地的围绝经期妇女(P<0.05),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围绝经期妇女获得围绝经期相关知识途径多、就医方便、健身活动丰富、居住环境好,从而可有效减轻和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综上所述,应重点加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卫生保健指导,加大卫生保健资金的投入力度。
[1]张晓丹.长沙市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包玉荣,赵志敏,李德良.城乡汉族和蒙古族女性月经初潮与年龄相关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4):243-244.
[3]王福彦,陈月亮.内蒙古半农牧区蒙古族妇女月经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2):246-247.
[4]Hardip Kaur Dhillon,Nik Mohd Zaki,Nik Mahmood,et al.Documentation of self-care actions taken for somatic complaints by postmenopausal Malay women living in KelantanMalaysia[J].Maturitas,2007(58):241-248.
[5]李丹,蔡文峰,陈惠霓,等.455例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保健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8):866-867.
[6]张琳.长春市市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7]胡艳文,胡曼云,韦曼,等.贵州侗族、苗族、布依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测量分析[J].贵州医药,2010,34(1):64-66.
[8]魏向群,张鸿慧,魏振华,等.新平县彝族、傣族妇女绝经年龄及相关情况调查[J].云南医药,2004,25(4):280-282.
[9]程颖莲,莫端豪,练坚贞,等.社区妇女绝经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110-2112.
[10]Kaczrnarek M.The timing of naturalmenopause in Poland and assoeiated factors[J].Maturitas,2007,57(2):139-153.
[11]练坚贞,甘达强,程颖莲.深圳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7):1312-1313.
[12]张钰华,唐桂兰,李金兰.湘西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吉林医学,2010,31(34):6275-6276.
[13]陈伟志,赵春梅,王小云.影响更年期妇女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97-1098.
[14]Zhao G,Wang L,Yan R,et al.Menopausal symptoms:experience of Chinesewomen[J].Climacteric,2000(3):135-144.
R195
B
1671-1246(2015)02-0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