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改变
2015-12-17王荣荣
王荣荣
摘 要:行为改变技术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又称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有些特殊儿童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改变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有时还会影响班集体的学习和活动。
关键词:行为改变;特殊儿童;问题行为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根据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发现的学习的基本的机制,巴普洛夫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等。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用“斯金纳箱”进行了关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斯金纳认为,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他强调学习过程就是模仿过程。
(四)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贝克、梅晨保等人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行为改变方法
(一)正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二)负强化法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三)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四)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五)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六)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总之,行为改变技术是指通过脑AT技术测试后,再通过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规划后的行为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制作专项训练计划,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对于不良行为的治疗和行为的矫正,以达到改进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2]戴淑风,刘全礼.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M].新世界出版社,2011-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