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航海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2015-12-1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袁 武
师资作为承担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是高素质海员队伍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从事航海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比较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动手能力、较为丰富的航海实践阅历和适应现代化海洋船舶驾驶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即要求航海类专业教师是“双师型”人才。因此,打造一流的航海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师资应符合的标准
(一)行业标准
经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对海员的培训和评估及对评估员的资格提出了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从事海员的培训和评估的评估员必须具有驾驶员、轮机员、船长、轮机长资格证书。这是因为船员在接受评估时,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表明其所掌握的技能或对该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如果评估人员本身对评估项目技能未能掌握或知之甚少,将无法对船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作出正确判断。同时,船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必须确保教师按照要求得到相应的教育、培训,取得与所授课程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经历和相应的船上任职资历。
(二)教育部门要求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体要求第十七条明确指出,要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要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四条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
另外,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门对“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80%。
二、目前航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船员劳动力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航海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经济的衰退对航海类职业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二:
第一,金融危机必然会带来产业升级和行业的新一轮发展,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产业员工,而这些员工的培养责任必然由职业教育来完成,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所在。
第二,金融危机将促使航海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金融危机下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已不再是数量上的“供不应求”,而是质量上的“供不应求”。
如何面对危机、挑战和机遇,努力提高航海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稳定师资,构建结构合理的队伍,减小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是如何制定有利于航海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三是如何构建相对稳定的教师上船实践锻炼渠道。
三、我校加强航海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学院,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自2008年以来,在交通部海事局和上级机关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作为一所综合类交通院校,学校积极开展航海教育改革与实践,统筹校内资源,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航海教育规律、适应船员和航运市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远洋船员教育培训之路。
学校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航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和高职教育研究所等8个科研机构。开设50个专业(含方向),其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2个、湖北省重点专业7个。
学校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港口与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美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物流职教集团、湖北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湖北省职业技术委员会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个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的主任委员、会长单位。
学校建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中心93个,校外实训基地135个。其中,建有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航海技术实训基地、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轮机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实训基地、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实训基地等5个省级实训基地。
到目前为止,学校主要依托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开展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和项目培训。累计招收航海类专业学生3954人(其中大专生1154人,中专生2800人)。2014年,学校与北海舰队合作,开展士官培养。2015年,经总参批准,我校航海类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全面推进士官班招生。学校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6%以上。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理论扎实、实践技能强的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得益于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发展的政策,是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结果。
(一)多元引进,抓结构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引进渠道,从航运企业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多渠道引进教师,特别是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船长、轮机长来学校工作。他们来自航运生产一线,对学生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应具有哪些适任能力最有发言权。相对于金融危机前,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加入到航海专业教师队伍中参与教学,能把航运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绝大多数从航运企业引进的教师经过一至两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很快能独当一面,教学适应性强。近7年来,先后有十余名经验丰富的船长、轮机长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从教学测评反馈情况看,具有丰富航海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最受欢迎,且此举快速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2011年,学校出台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具有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适任证书的航海类专业教师讲师任职资格认定办法》,明确规定,凡具有有效的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适任证书,且在学校从事航海类专业教学满一年的航海类专业教师,直接认定为讲师资格,充分发挥了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
(二)健全机制,抓培训
相对于引进,师资的培养更为重要。师资的素质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在培养中不断提高。航海类专业师资培养应充分发挥学校和航运企业两个阵地的作用。
学校对于现有的航海类专业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到航运一线锻炼,学会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对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定期上船任职是获取海上资历、保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学校对他们提出必须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维持证书有效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为航海类教师提供各级各类培训和上船参加顶岗锻炼的机会。近几年,上船参与顶岗锻炼的教师有36人次,均获取“双证”资质。其他培训为,境外专项培训4人次;国内专业培训累计30人次;青年教师专项培训11人次;岗前培训5人次。
(三)校企合作,抓服务
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航运企业需求的优质高级船员。因此,学校始终面向航运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主动与上海华洋海事服务中心、中宇远洋海运有限公司、台湾四维船务公司等公司合作,累计安排教师上船18人次,让教师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船型、不同航线的船舶上任职或实习,并通过制定《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师外派上船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在支持和鼓励航海类专业教师在获取足够的航海实践经验的同时,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经常邀请企业的船长、轮机长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在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依靠他们丰富的航海经历,对学校中、青年教师进行帮带和培训,推动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航海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国际、国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海员队伍质量的竞争。师资作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推进海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我校将继续按照“立足交通,依托水系,面向湖北,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流“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我国由海运人才大国向海运人才强国的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