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用技术学科

2015-12-13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王建芸

成才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设计教师教学

■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王建芸

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通用技术课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高中新课程倡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构建平等、民主、互动、互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是提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采取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技术素质。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是改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平等、民主、互动、互进的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手段。

1.灵活机动的网络学习,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网络学习流程如下: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课前拟定发放学习问答卷,让学生从技术、设计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网上查询,要求学生做好查询记录,完成问卷;课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回答问卷问题,分享对技术的价值的了解、看法。同学们畅所欲言,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内容、实用性、重要性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为本学科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考虑学生对网络的熟悉以及爱好,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栏节目“交换空间”,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有关交换空间节目中交换前和交换后的对比照片,为本节的学习增加感性上的认识,使学生明白设计就在日常生活。课后许多学生兴趣不减,继续在网上查询最新的设计产品,相关的信息。

案例分析3:《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准备了一节上机课,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相关图片、查阅金字塔、磁悬浮列车、北京故宫的角楼等相关背景和原理。通过查阅资料,以故宫的角楼为例,学生初识榫卯结构,虽开始不知此种结构为何结构,但仍为其不用任何铁制材料所折服,并对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而由衷佩服,感受设计的魅力。

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通过网络学习,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们更全方位的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学习效果尤为突出。

2.整合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通用技术课中的有些知识学生比较生疏,这些知识只靠空洞的说教,会很枯燥、乏味,况且学生学习本课程所需的结构、工艺方面的感性认识根本无法通过课堂讲解来获得。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将大量信息整合后融入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使教与学都“活”了起来。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1》“常见的技术图样”教学,运用Flash课件辅助教学,将平面立体各组成部分的形状、位置等知识点以动画的形式逐步加以演示。学生从屏幕上看视图、想形状,再看立体图,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在动态思维中看图思考,读出图上每一细小结构内容,从而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如果学生第一次没有看懂,可点击按钮重复演示,也可进行个别辅导,直到学生完全弄懂、弄通为止。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统计,发现作业的成功率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技术的专利性和知识产权”教学,通过教师的积累,可以把这节课通过知识竞赛这样一个互动栏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题目,用flash或者PPT把它们做成几类题目,有抢答题、问答题、学生比划猜内容题,可以把学生按小组分开组织竞赛,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只是整节课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程的主体,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3.督促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立足于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等活动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运用课件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课堂容量丰富,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双边交流。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2》“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事先布置好任务,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国内外的经典结构,并且要从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些结构进行描述,最后要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呈现,在第二节课上,各小组要对本小组的作品给大家进行讲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搜集到很多国家还有本国比较有名的结构,从网上了解了很多的作品寓意,并且根据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成了PPT,在最后评课的过程中,各组纷纷进行了演讲。整堂课,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结构,最主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且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去欣赏结构。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的设计进行分类整理,并有简要说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教师则及时把各组的整理好的资料课件上传,在共享平台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就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找出不合理因素,提出合理或改进的办法,学生们在讨论中深刻理解了“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具有交互性;大信息量的传载即方便老师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以人文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4.便于开展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2》“纸桥的设计与制作”,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设计方案、设计草图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投影屏幕展示,由学生们来说明、讲评,大家共同商讨提出修改意见,直至设计方案的最终完成。充分发挥了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思考,形成优势互补,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在进行学生作品评价的环节,可以设置评委,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评委,每个小组还要选出一个点评作品的同学,通过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的环节,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总结了设计中要注意的因素,教师适时做出总结,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激发学生技术研究兴趣的手段,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尽情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进一步加强。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学习的感官愈多,外界与大脑之间的神经联系愈多,感知理解记忆的效果愈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再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时间和学习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网络反馈给予及时的指导,使教师从面向学生传播知识技术向培养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转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帮助者,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点,较好地适应新课程内容的特点及课程教改的需要。

猜你喜欢

设计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