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

2015-12-13武汉二中广雅中学杨婉秋

成才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心理教育

■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杨婉秋

青春期心理教育是学校根据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青春期学生心理实际需求出发,运用有关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培养青春期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青春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处于中学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这一时期身体迅速地走向成熟,但心理的成熟却相对地滞后,思想上常常陷入矛盾冲突中,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开放性与封闭性、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这一时期又往往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危险期”和“转换期”。因此父母和老师要切实抓好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工作。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认为“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一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应能结合学科教学,科学有效地把握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初中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贯穿初中三年,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的学习,确立唯物史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其它的学科相比,历史对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育的要求与青春期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何利用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青春期心理教育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悦纳心理教育的渗透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大多会开始自我价值的思考,这是他们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也是作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的诞生。一些学生在与历史伟人和身边的优秀者比较之后,往往迷失自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知怎样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生。如果放任学生深陷这种心理沼泽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将会遭受重创,精神也会日益萎靡。一些极端的青春期自我伤害案例的发生,都与这种不能接纳自己的心理有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追求,使学生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挫折而自卑,不因失败而迷茫。

首先,教育学生“悦纳自我”,既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同时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有愉快感和满足感。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是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缺点,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如当学生对自己的外形不满意,比如有的同学身高不满意,教师可以拿历史上有名的矮个子伟人拿破仑和邓小平做比,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都是相貌平平、其貌不扬,有的甚至还有身体残疾,如贝多芬和罗斯福等。

其次,教育学生接纳自己的周边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现在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为家庭状况的变动在青春期情绪波动极大,很大原因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家庭的残缺。他们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羞于谈及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有一种无法排遣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给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古往今来,单亲家庭的孩子取得成功名载史册的数不胜数。孙中山13岁就跟着妈妈去了檀香山;华盛顿的妈妈不但是她丈夫的第二个妻子,而且在华盛顿11岁的时候做了寡妇;林肯的母亲则在林肯9岁的时候过世;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是个遗腹子,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这些家庭特殊的孩子长大后,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案例就是历史教师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的极好素材。

二、爱国主义情感心理教育的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爱国主义是学校道德教育不朽的主题,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和人格信念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国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了寻求祖国复兴之道,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宣言;曹植在《白马篇》中豪迈地宣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定表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林则徐在列强环视、国运维艰的时刻,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时代强音;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涌现无数仁人志士,有铮铮铁骨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有拍案而起雷霆万钧的闻一多;有一身正气不为金钱所动毅然回国的钱学森等。

在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沉渣泛起的今天,让爱国主义进入学生的心灵,变成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的责任。

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衡量青春期学生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驱动力,它能让学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树立起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优秀的历史人物为了精神和信仰,为国家与人民的幸福无私奉献自己。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发。优秀历史人物的经历、言行、精神可以给学生前进的力量、奋斗的勇气、追求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尽忠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报国之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渗透进青春期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而不再迷茫。

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中,课本上有一段动脑筋题,女孩认为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醒民族的觉醒,非常了不起,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男孩却认为他能逃却不逃,太愚蠢,死的不值。这道题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许多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可用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中国人比喻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和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麻木不仁,从这个角度分析谭嗣同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了当时的中国人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清政府的腐朽面目,摆脱维新的束缚,毅然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浪潮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牺牲自己舍生取义也符合谭嗣同一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看,谭嗣同的确是“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历史人物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除了对正面人物的榜样引领外,也应对反面人物进行批判,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从而引导学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五百万两办寿宴,遭到反对时,竟说:“谁让我今天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马关条约》签订后,时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青春期爱情观念教育的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中说:“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爱情观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爱情领域的投射,是需要教师和父母正确引导的。然而遗憾的是,当社会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爱情观扑面而来时,我们的学校对于爱情教育问题还没有完全列入日常教育范畴之列。反思我们以前的工作,一直视爱情为“洪水猛兽”,要么绝口不提,要么大加挞伐,结果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爱情,产生种种偏差。有的学生觉得这种男女之间的情感见不得人,在没有任何指导和帮助下,开始危险的探索;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越不让做,我越要尝试一下,由此造成许多不应发生的事故。基于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爱情观念的渗透。

如在讲述西周灭亡的历史时,谈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有的学生批判周幽王的荒淫昏聩时,结果却有女生感叹道:“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对褒姒是一片真心!”话音刚落,就迎来一片附和之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便乘机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爱情观的渗透教育。

师:我相信周幽王的确是很喜欢褒姒,他们是真爱,不过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又如何呢?

生:历史的结局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百姓惨遭战争的涂炭,西周也灭亡了。

师:在上世纪的英国有一位国王爱上了一位美国寡妇,为王室所不容,为了能和心上人在一起,这位国王毅然让出了王位,成就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佳话,他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伯父爱德华八世。在这段历史里,主人公过着幸福的隐退生活,英国人民的生活也没有因为国王的爱情受到影响。如果是你是那位美人,你会更欣赏哪一位君王呢?

生:当然是爱德华八世。

师:没错,再伟大的爱情一旦与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相违背,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周幽王为了所谓的爱情,置人民于水火之中,这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这只是一种荒淫无道罢了。爱德华八世为了英国王室的尊严,主动退位,显示出一种对英国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受伤,因此他受到人们的钦佩。

对于教师的观点,学生普遍表示赞同。可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有责任感的爱情观。

五、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精神的渗透

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地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实践与探索,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实践与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们要教育学生相信自己,永远不说“我不行”。当许多没有恶意,有可能还是善意的忠告告诉学生要实际一点时,他们的话常常会引发学生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使他们害怕尝试和冒险,自我设限,生活也变得千篇一律,原地踏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历史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伟大构想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肯定他真的可行。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想从西出发到达东方,为了获得资助,苦苦游说十几年;在飞机发明之前,科学家认为人在空中飞是不可能的;在原子弹发明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原子弹的构想根本是无稽之谈;蒸汽机船发明之前,就有人数落富尔顿:“你有没有搞错,先生?你要在甲板下生起一团火,让船能够乘风破浪地航行?”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富尔顿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

每一项伟大的历史功绩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开拓创新,张骞九死一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玄奘历时18年的艰苦磨砺求取佛经,促进了佛教的传播;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壮举;近代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奉献一生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在革命陷入低潮时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伟大人物的历史壮举无不启发学生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具有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教育的渗透

对中学生而言,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校园生活能否快乐幸福的关键,更是关系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大事。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很难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并且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人格缺陷和心理隐疾。青春期学生人际交往有两个特点:一是理想化;二是自我为中心。但实际上真实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缺陷的,许多在片面强调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意识和自私自利的心理让他们的人际关系令人担忧。这也对我们的青春期心理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三种品质——包容精神、欣赏意识、合作理念。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在今天已很难取得大的成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础。”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帝国主义国家挑唆破坏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面对这种局面,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呼吁抛开各国差异,从维护亚非各国共同反帝反殖民统治的大局出发,扭转了万隆亚非会议的方向,引发与会者的热烈反响,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团结合作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

历史教科书上这样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空海等到唐朝学习,学成回国后传播中华文明,在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追求学问,放弃安逸的生活,长途跋涉,漂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以丰富的启示: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求知若渴,才能增益学识,成就事业;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一个民族,只有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如海纳百川,如登高望远眺,才能持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这些有益的教育启示,就一定会帮助青春期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

历史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