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血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

2015-12-08黄建章

福建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血瘀阻胸痹稳定型

黄建章

(安溪县中医院,福建 安溪 3624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心绞痛症状,发病率高,极容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缺血型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西药治疗采用硝酸盐类、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立普妥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抗凝降血脂等治疗[1]。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瘀阻型心绞痛42例,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1.1.1 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以胸部刺痛,痛引肩背,固定不移,胸闷心悸,时作时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或结代。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型。

1.1.1.2 西医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① 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 min以上;② 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③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Ⅲ级)。

1.1.2 纳入标准 年龄51~72岁;辨证分型为心血瘀阻胸痹。

1.1.3 排除标准 除其他疾病、症候或合并症;年龄<51岁或年龄>72岁;精神病和疾病晚期。

1.2 一般资料 于2011年1月—2014年6月将本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辨证属心血瘀阻型胸痹84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观察期间无退出和脱落病例。2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性别男 女424222212021平均年龄/岁60.12±0.9761.21±0.83平均病程/月5.62±0.886.01±0.93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生理盐水50 mL+硝酸甘油20 mg/d泵入,胸痛缓解48 h改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2 次 /d;低分子肝素钙 5000 U(共 8 d)皮下注射,2 次 /d;拜阿斯匹林 100 mg,1 次 /d;波立维75 mg,1 次 /d; 倍他乐克 12.5 mg,2 次 /d; 立普妥20 mg,每晚 1 次;雷贝拉唑 10 mg,1 次 /d。

2.1.2 治疗组 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处方:丹参30 g,赤芍15 g,当归 10 g,生地 10 g,红花 5 g,桃仁 5 g,枳壳 10 g,柴胡5 g,桔梗5 g,牛膝 5 g,甘草5 g。随症加减:瘀血痹阻重,胸痛剧烈,加乳香10 g,没药10 g;伴气短乏力,自汗气虚者,加太子参15 g,黄芪15 g。每日1剂,头煎水500 mL煎至250 mL,次煎水400 mL煎至250 mL,早晚2次温服。

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分布者采用t检验,等级相关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3.1.1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4],① 显效:胸痛及心悸、胸闷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心功能提高2级;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② 有效:疼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减轻,其他症状改善,或心功能提高1级;心电图ST段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15 mV,但未达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25%),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③ 无效:症状、体征及心功能等均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3.1.2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5],① 显效:症状均消失,治疗后积分改善至0;② 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显著,≥50%;③ 无效: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症候表现情况。

3.2 结果

3.2.1 2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和表3。

3.2.2 2组中医疗效比较 见表4。

表2 2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表3 2组心电图改善比较

表4 2组中医疗效比较

3.2.3 毒副作用 2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适症状,对肝肾及造血系统均未见不良反应。

4 讨 论

早在《内经》中所载“厥心痛”、“真心痛”、“心痛”的症状描述与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相似。《金匮要略》关于“胸痹”的因、证、脉、治仍对现今中医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起着指导作用。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病机乃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

心血瘀阻型胸痹发病多因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痛,不痛则痛[6]。加味血府逐瘀汤中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祛瘀;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血活血;当归、生地补阴养血;加用大剂量丹参,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和扩张冠脉作用[7]。各药配伍,寓活血无耗血之虑,行气活血相得益彰,升降同用,使瘀血下行,气机畅达,通脉止痛。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治愈率及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2011:51-54.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43-14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4]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J].中医杂志,1996,37(10):58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60.

[6]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1.

[7]向柏,方瑜,郑小莉,等.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成药,2007,29(12):1819-1821.

猜你喜欢

心血瘀阻胸痹稳定型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研究
祛瘀止痛汤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观察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