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CU评价颈椎微调手法对颈源性失眠临床疗效
2015-12-08龚德贵陈水金
龚德贵 ,陈水金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重点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3)
颈源性失眠是指由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加之外伤或劳损,导致颈椎小关节错缝、颈椎失稳、颈部肌肉痉挛或炎症等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节,进而引起大脑兴奋性增高,造成患者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3]。我们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通过运用颈椎微调手法[4]治疗颈源性失眠8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门诊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脱落1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最小 19岁,最大 66岁,平均(41.3±10.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 8 a,平均(2.90±1.0)a。 对照组42例,脱落3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 61岁,平均(43.6±9.9)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6 a,平均(3.20±0.8)a。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实用脊柱病学》[5]、《脊柱病因治疗学》[6]有关颈源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7]中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① 临床表现:难入睡,头脑清醒无睡意,可伴有头痛、肩背痛、手麻及心慌心悸、眼部不适、耳鸣、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上述睡眠障碍持续1周以上。② 颈椎专科检查: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棘突偏歪、关节突或横突不对称,颈部肌紧张度增加,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或棘旁有压痛。③ 颈椎影像学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或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病变,或韧带钙化或骨化,具有“双边”、“双突”、“增生”等特征。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
1.2.3 排除标准 ① 颈椎脱位、骨折、肿瘤、椎管内占位、高位脊髓压迫等;② 年龄<18岁,或>70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 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精神疾患者;④ 在近6个月内没有接受其他药物或手法治疗。
1.2.4 脱落标准 ① 在观察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需要医治者;② 不能坚持治疗者;③ 未按规定方法治疗,或加用其他治疗方法者;④ 剔除和脱落率应控制在20%以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先用揉、按、拿等手法放松颈背部软组织后,根据颈椎病变的不同节段和错位类型行颈椎微调手法[4],具体如下:
2.1.1.1 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① 姿势:患者取侧卧位,棘突偏凸侧朝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头端,以一手拇指自前向后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凸起之横突前结节,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顶推下一椎(上一椎亦可)之横突后结节,两拇指成前后相对剪切交错关系。② 动作:医者两拇指分别顶推组成同一活动节段的相邻颈椎横突,使错位椎骨被动旋转5°左右;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扩大椎骨旋转运动幅度3°~5°,即可整复。
2.1.1.2 上颈椎侧屈微调手法 ① 姿势:患者取仰卧位,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头端,以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患者错位寰椎凸起之横突外侧,手掌则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前臂则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和颞部。② 动作:医者两手协调,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并慢慢侧屈至15°左右,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扩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向内顶推寰椎横突,即可整复。
2.1.1.3 下颈椎侧屈微调手法 ① 姿势: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同侧手拇指伸直,抵住错位椎骨偏凸之棘突;对侧手掌缘抵住患者颈根部。② 动作:医者抵颈根部之手逐渐将患者颈部向对侧推挤并尽量往上提托片刻,使其侧屈至5°~10°左右,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加大颈部侧屈幅度3°~5°,同时拇指向中线推冲棘突,即可整复。
2.1.2 对照组 患者采用枕颌牵引法进行颈椎牵引(牵引椅:广州德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产的YZB/粤穗 0054-2004),患者取坐位,头前屈 15°~20°,牵引重量从4 kg开始逐渐增加(最大重量:男12 kg,女10 kg);使用间歇牵引法,牵引时间与间歇时间之比为 6∶1,即持续牵引 60 s,间歇 10 s,反复进行;每次牵引治疗20 min。若患者首次牵引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则应调整牵引角度和时间,使患者慢慢适应。
2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颈椎多功能评定训练系统(multi cervical unit,MCU)检测 ① 颈椎活动度评价:通过MCU系统测量直接获取颈椎活动度参数,形成检测报告。②颈部等长收缩最大肌力评价:患者固定于MCU座椅上,将患者头部置于中立位,嘱患者向前、后、左、右等方向做最大力予以对抗3次,取3次平均值。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样本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治疗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结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减少率评定。
3.2 结果 见表1~表7。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比较(±s) °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前屈最大活动度治疗前53.48±8.5154.65±9.42治疗后59.63±9.011)2)57.49±9.23后伸最大活动度治疗前59.62±9.1151.34±8.62治疗后59.64±9.131)2)53.77±9.24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椎前屈、后伸最大肌力比较(±s)ibs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椎前屈、后伸最大肌力比较(±s)ibs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前屈最大肌力治疗前7.67±4.367.37±4.61治疗后15.67±3.201)2)10.71±3.51后伸最大肌力治疗前11.36±5.6711.77±5.48治疗后19.27±2.871)2)14.45±3.66
表3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右侧屈最大活动度比较(±s) °
表3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右侧屈最大活动度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左侧屈最大活动度治疗前43.54±8.4644.76±7.88治疗后49.25±9.761)2)47.65±9.26右侧屈最大活动度治疗前42.73±7.0942.58±8.65治疗后48.68±9.421)2)46.58±9.22
表4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右侧屈最大肌力比较(±s)ibs
表4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右侧屈最大肌力比较(±s)ibs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左侧屈最大肌力治疗前8.64±3.548.01±4.07治疗后11.10±2.881)2)9.28±2.05右侧屈最大肌力治疗前8.03±3.597.71±3.91治疗后11.55±2.401)2)9.01±1.18
表5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旋、右旋最大活动度比较(±s) °
表5 2组治疗前后颈椎左旋、右旋最大活动度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左旋最大活动度治疗前75.49±13.3975.55±11.76治疗后84.49±4.401)2)81.96±6.51右旋最大活动度治疗前75.99±9.4076.09±9.02治疗后85.77±7.131)2)81.38±7.77
表6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s) 分
表6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44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睡眠质量2.8±0.61.1±0.51)2)2.6±0.41.8±0.61)入睡时间2.2±0.61.1±0.71)2)2.1±0.81.5±0.62睡眠时间2.7±0.51.6±1.21)2)2.5±0.72.0±1.5睡眠效率2.7±0.41.7±0.91)2)2.6±0.51.9±0.8日间功能2.6±0.51.5±1.11)2)2.6±0.42.3±0.1总分15.4±1.57.8±2.01)2)14.7±1.97.8±2.01)
表72组疗效比较
4 体 会
失眠是颈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辗转反侧,重则彻夜未眠。而长期失眠可引发患者记忆力减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10-11]。此外,颈椎病变长期伴随头晕、头痛、上肢无力、手麻等症状,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虚”而致,肝肾不足,气血亏损,心神失养而不得卧。临床观察发现,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亦为引起本病的常见机理,乃为其“实”。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正是本病的复杂之处。
现代医学认为,颈源性失眠多因颈椎小关节错缝压迫刺激交感神经,大脑兴奋性增高,引起睡眠障碍。颈椎病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因素主要有:①疼痛和麻木(颈肩背、肢体等部位);②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 不良的用枕习惯和睡眠姿势;④ 颈椎病的反复发作和持续时间长;⑤脊椎骨质增生的部分压迫神经、血管等组织,产生头痛、眩晕等症状。现代神经解剖认为,在颈椎第1~2、3~4颈椎横突水平上的颈上交感神经节,其节后纤维一支进入颈神经,另一支通过脑膜返支神经到达下丘脑,进而通过下丘脑视交叉核调节机体睡眠与觉醒交替的昼夜节律[12-14]。当上颈椎交感神经节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症状时,就会使下丘脑视交叉核的兴奋性反射性地增高,从而导致机体睡眠与觉醒交替的昼夜节律失调,造成机体睡眠觉醒障碍。另外,当增生的骨刺或局部软组织炎症水肿,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时,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会造成下丘脑视交叉核的功能失调,出现睡眠障碍。
颈源性失眠的基本发病机制为颈椎小关节错缝,引起颈部肌力改变和活动功能受限,刺激周围神经血管等而诱发睡眠障碍。目前临床应用的影像学技术仅对颈椎骨骼和椎间盘器质性病变检测有意义,而对颈椎功能量化的评定应用甚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国际上专业评估颈椎神经肌肉功能的颈椎多功能评定训练系统,旨在客观量化评价颈椎关节错缝所诱发的活动度及肌力等功能变化的情况,减少主观的测量性偏移[15-16],弥补影像学诊断的不足。同时,通过MCU系统能够找出差异,提供颈椎受损肌群及疼痛程度,帮助临床诊断颈椎功能情况[17]。
目前颈椎牵引是保守治疗颈源性失眠的方法之一,其中枕颌部间歇性牵引最为常用。其主要机理是增加颈椎活动度,消退局部水肿,解除颈肌痉挛和粘连,减轻颈椎间盘压力,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牵开被嵌顿的关节囊关节滑膜,达到治疗目的[18-19]。尽管枕颌部间歇性牵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其适应症严格,禁忌症多,许多患者难以耐受而放弃该疗法。因此,寻求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成为颈源性失眠患者的迫切要求。传统颈部复位手法多属于长杠杆原理手法,在整复关节错位时,倘若定位不够准确,椎动脉流速极易受到影响,进而造成脑血管损伤。而颈椎微调手法属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之一,是沈国权教授根据脊柱运动生理学理论和关节被动运动手法的阻力理论,提出的“以巧代力”、“以节段微调取代解剖整复”,使脊柱或节段的被动运动幅度降至最小的有效手法。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后反应轻,痛苦甚少,疗程短,安全性高的优点,具有推广应用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1]。
从本研究结果表明:颈椎微调手法与枕颌牵引法比较,可以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后左右的旋转及侧屈活动度,提高颈项部肌肉力量,明显改善PSQI指数。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该手法避免颈椎复位时过度的旋转手法所造成的椎动脉损伤,并减轻因错位引起的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过度压迫刺激,从而调整肌张力和缓解血管痉挛。从经络角度分析,颈椎微调手法所作用的部位多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另外,根据经穴的神经节段性分布,通过颈椎微调手法使得相邻两个颈椎椎体复位作用于同一神经节段的脊神经后支,牵涉到其前支。由于前支与交感神经密切联系,影响到交感神经,进而调节脏腑的气血功能,达到“阴平阳秘”目的,最终改善失眠[20-21]。
[1]周智毅,顾一煌,杜建明,等.颈性失眠病理特点和中医治疗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51-52.
[2]彭文琦.推拿结合中药辨证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学院,2010.
[3]王华兰,赵明.颈椎调整术治疗颈源性失眠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71-72.
[4]沈国权.推拿微调手法治疗脊柱疾病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05:30-32.
[5]潘之清.实用脊椎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40-342.
[6]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166-168.
[7]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6:186.
[10]黄振刚,徐龙华.辨证分型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49-50.
[11]温元强,陈立.颈性失眠与推拿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0,23(12):4767-4768.
[12]白丽敏,李亚东.神经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5.
[13]贺俊民.颈椎的应用解剖与颈椎的手法[J].中国骨伤,2004,17(12):760-762.
[14]李建忠,吴海平,王俊生,等.颈椎与之对应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学关系[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5):332-334.
[15]林丽莉,廖军,王诗忠,等.MCU在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12):4767-4768.
[16]王风波,李飞.运动疗法及颈椎康复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05):571-573.
[17]王诗忠,王心城,宋红梅.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针刺对颈部肌群的效应[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1):1-3.
[18]林波,江浩.中医推拿配合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法治疗颈源性眩晕 90 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4):66-67.
[19]王俊贤.枕颌带牵引配合推拿治疗颈型眩晕42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9,25(5):21-22.
[20]钟士元,陈志雄,梁晓霞.手法治疗颈性失眠137例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3,24(3):164.
[21]陈家升.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180例[J].按摩与导引,2008,24(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