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2015-12-07黄飞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为本课堂改革

黄飞

摘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尝试教学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特点,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六步进行:提出尝试问题→自学课文→尝试操作与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引申尝试。

关键词:课堂改革;学生为本;尝试教学;六步创新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笔者在学习借鉴杜郎口“六环节——目标落实、讨论交流、展示提升、点拨拓展、达标测评、布置预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索出“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以人为本,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设计尝试教学时,笔者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特点,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六步进行:提出尝试问题→自学课文→尝试操作与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引申尝试。

一、提出尝试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尝试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针对新授知识提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讲“怎样才叫做功”时可提出如下尝试问题:(1)在课文第44页图13—1中,人推车车不动,搬石石未起,人虽竭尽全力,大汗淋漓,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他为什么没有做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到底是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4)怎样测算功?

尝试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要注意适当的深度。如讲“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时可提出:(1)液态水能结成冰,水能否变成气态?(2)同样的衣服洗后晾干有时需要几天,有时半天就干了。这是为什么?(3)打针时在皮肤上擦点酒精为啥有凉的感觉?有时根据需要,可先展示一些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尝试问题。如,在讲“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第75页活动1中的图8—26、图8—27的小实验,然后提问:(1)图8—26是什么力支持着硬纸片不落地?若杯中的水不装满,结果又会怎样?(2)图8—27是什么力将鸡蛋压进瓶中?若要取出瓶中鸡蛋,我们又应该采用什么办法?

尝试问题的提出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让学生回答,答错了没关系。最后,学生的答案往往会五花八门,到底谁答得对,可以进入第二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

二、自学课文

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还无法断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迫切需要从课本中找到依据。自学时教师可适当进行启发式指导。如在“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中,根据学生回答尝试问题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复习以及对“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进行解释和知识点拨。通过节约使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联系到能量的概念,提出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指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第57~60页的内容。

三、尝试操作与练习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通过自学虽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自学过程中学生对之前的尝试问题可能有了新答案,但那毕竟是书本上说的,学生心里仍有疑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解决这些疑团可进入操作实验。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若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实验效果会更好。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理解程度,教师可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如“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可提出以下练习:

(1)一个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它具有 。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 ;运动物体的 越大, 越大, 就越大。

(3)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 ;物体的 越大,举得越 ,它具有的 就越大。

(4)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 ;物体的 越大,它具有的 就越大。

(5) 和 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的大小可以用 的多少来衡量,机械能的单位是 。

实验操作是让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练习是为了突出学习重点。

四、学生讨论

讨论是化解分歧达成统一的有效办法。通过提出问题、自学课文、操作与练习,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结果仍有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的对在何处,错的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共同探讨,在讨论中使认识达到统一。如,“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又如,“摩擦力”一节,通过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五、教师讲解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归纳,使学生明白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其中哪些是重点,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在讲解归纳时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如,框架、列表、图像等。如,讲“认识动能和势能”时教师可将所学知识设计成以下框架结构:

学生通过以上知识框架,掌握本节知识的重难点。(1)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2)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提醒学生注意:(1)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可以具有动能或势能,又可以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能量的大小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3)功和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六、引申尝试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情况,进行最后一轮的尝试练习。笔者在“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提出:(1)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处于同一高度,哪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如果想使这两个物体重力势能相等,可以采取哪些方法?(2)载重汽车和小汽车,谁具有的动能大?为什么对汽车要进行限载和限速?(3)除了前面讲过的,请再分别举出物体具有动能、势能的三个实例。

这一轮的练习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节中,可提出:(1)在课文第55页活动1的演示中,小车除了受到水平方向的两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一共受到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所受的力都表示出来。(2)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 kg的货物,当起重机吊着货物静止不动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4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又为多少?这一轮练习的目的在于将课本知识引申深化,所以,必须精练。

以上六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理念不能变。因此,尝试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用,而要扬长避短、灵活应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尝试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课堂效果会更佳。这也促使笔者以后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崔其升,谢金国.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05-01.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学生为本课堂改革
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
冀教版小学英语单元复习课模式的探索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初探
把课堂“阵地”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