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015-12-04袁久钻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鲁四孔乙己鲁迅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让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鉴赏和理解,并接受深刻内涵与高尚情趣的感染,以之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品味与琢磨,还要深刻领会文学作品中的内在意蕴,从多个层面与角度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小说细读教学的有效手段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小说语言

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解读环节进行积极的鼓励及引导,以使学生能够探索文章的特点,切身收获美的体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段落的划分、段意以及文章主旨的归纳总结,然而,这并不是小说中的实质性语言。相反,对小说的阅读教学,教师应着眼于文章的咬文嚼字,从而实现文章背后意境的深入解读。

比如,鲁迅在《孔乙己》中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的确”和“大约”的意思是相反的,但鲁迅却将这两个词放在了一起,仅从形式上来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如果我们从文章的实质性涵义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正是作者的感慨:“我”从未见过孔乙己的尸体,那我也就不能确切的说孔乙己肯定死了;但从现实角度分析,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没有收入能够养活自己,人们对他的态度只是嘲笑和讥讽,那他怎么可能活下来呢?从“的确”和“大约”这两个词之间的矛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鲁迅笔下文字的张力,他的人文情怀也正是通过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对孔乙己充满了怜悯,但也衬托出孔乙己的可悲与可恨。据此,我们可以深切体会鲁迅心中对中国礼教下国人的怜悯与同情。

2.挖掘文章空白

小说中常常留有较多空白,对其挖掘和深思能够体会细读小说带来的独特魅力。对空白的深入解读也正是高中小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其字里行间埋藏的深刻意味。但这些空白并不具有足够强的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细读工作予以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方向进行空白的挖掘与研究。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祥林嫂被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而在卫老婆子面前,鲁四老爷又说了一次“可恶!然而......”这里怎样解读?深意何在?鲁四老爷表面貌似那样严肃深沉,而实际上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句“然而”其实是鲁四老爷的人生态度:他对于什么都漠然和无所谓。再往下进行这个空白的品读,很容易发现鲁四老爷的内心深处的极度冷漠,并自我开解至自己心平气和的一个过程。实际上,这又与“我”在祥林嫂面前“说不清”的状态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可以看出鲁迅眼中中国传统礼教下知识分子的含混不清与庸碌,进而更深一步折射出鲁迅对人性的理解及批判。

3.把握文章整体

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绝不仅是停留在字词的琢磨上,还需着眼于文章整体,“小题大做”。对小说结构的关注离不开对小说本身的艺术内涵与艺术空间的探讨,并最终落在人文关怀之上。也就是说,小说的阅读不是将文章放在当时的社会之中,而要传达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从对文本结构细致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将累计和深化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此提升整个语文课堂的深度,这是教学理论极难覆盖的领域,只有学生对文本精细品读和深入钻研之后,才能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当然,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也决不能仅仅只局限在整篇文章内,还需要对同类小说甚至与之有关联的其他小说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比较性细读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广泛的阅读意识,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储备。

对于小说的探索,必须从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比如,《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拼命去抓神父的十字架,《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为了两根灯草始终吊着一口气,虽然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对这种吝啬到极致的人性的嘲讽却是高度类似。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学素养积累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要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实现学生更高层次文学观的塑造。

4.结语

文本细读是高中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提升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及大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渗透,从而挖掘出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魅力。

袁久钻,教师,现居江苏东台。

猜你喜欢

鲁四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鲁迅《自嘲》句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