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误区的诊治

2015-12-04顾广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应试教者考试

本人仅就近年来所处的语文教学环境的感受出发,浅谈当前语文教学误区的“诊治”。

一、调整急功近利的应试心态,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阅读教学。

“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不考就免学”这种观点存在于较多师生之中。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追求分数。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有了分数,同年级老师、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也都有了比较依据。可能因为某次考试失利,校长就盯住课任教师不放,课任教师又盯住学生不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爱分,取之有术。说实在,用考试来检测学生掌握效果的方法并没错。错在我们教者把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本末倒置了。错在我们没有把握好考试的“度”。为了各种形式的应试,好多教师的教学急功近利,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考试是教学效果检测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检测环节,它应该服从于合理的教学,应该是“教啥考啥”、“学啥考啥”,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应该让新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教学指导考试。

考试结束后,分层要求,因材施教,那种一味的以分论人,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是武断之举。长期下去,后进生会很恐惧考试,对老师教育会失去信任。在理清教学和考试关系的前提下,对学生初中部三年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拿出完整的阅读教学计划,按期执行,以免临渴掘井。

二、剪切冲淡主题的花样板块,强化严谨深入的文本阅读。

肆无忌惮地把文本教学分成三四个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鼠标操纵下的多媒体始终控制着整堂课的阅读节奏。一篇完整的散文和小说的结构竟然用漫画来替代,大约教者是担心学生的逻辑思维,就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来替代,还是想用漫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致?众所周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无可厚非,但我们的教学形式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那种为了丰富形式而追求的花样可能有悖于学生严谨深入的文本解析。再者,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高潮,绝不能由教者刻意为之,而应该是师生在共同解读文本过程中与作者自然生成的情感共鸣或思想碰撞。它的产生是随机的,不一定只在课堂的某一时段。

三、痛改扼杀兴趣的题海战术,促进知识向能力的有机转化。

阅读为了做题,做题为了应试。还谈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的活动缺乏,口语交流偏少。有的语文考试高分者竟难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与同学交谈容易出口伤人,或者自己懂了不会说出来。试想: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否还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呢?语文课的形式本该丰富的。静想:多少年来,我们所一直强调的语文教学必须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究竟落实如何?仅就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看来,的确不容乐观。一堂语文课下来,全班中有多少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读课文?一篇课文读下来,逐字对应,普通话的准确率有多高?学生的全面概括能力怎样?多少学生能联系前一个同学的答案连贯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平时讲话有无歧义?口语交际是否得体?一篇习作,中心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语句能否通畅?诸如此类,岂不都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的语文素养?

用教材教,让教材服务于生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受教育者应该储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言语更准确、表达更得体、思考更深邃、见解更鲜明、情感更丰富、交际更顺畅、行事更全面、生活更充实、人生更精彩。

四、铭记师生角色的定位转换,归还学生自主快乐的阅读空间。

学生读书,有的老师有时总是放心不下,围着学生看,甚至还不时在身旁说些教育的话语。这些做法都可能有悖我们的初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点我们应该清楚,激发学生内部的动力才是真正的源泉。堂堂讲,堂堂练,堂堂评,学生的阅读空间哪里找?洋思的“学——教——练”及杜郎口的“三三六”和“10+35”教学模式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范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是管理逼迫学生。建议学生先阅读后交流,把读后感跟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是对彼此收获的分享,也是阅读的快乐。

检测本身就有局限性,只要能让学生长见识,能由读书上升到读人、事,读历史,读社会,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岂不是大有裨益吗?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获取与应用。兴趣越高,获取与应用的应该越多,反之则越少。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顾广宽,教师,现居江苏响水。

猜你喜欢

应试教者考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