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五行拳健身养生与慢性病治疗功用剖析
2015-12-04董平杨震国
董平 杨震国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2.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 概述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流传久远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产生了很多流派,在流传过程中广大武术家逐步对其进行了完善,从起初讲求实战但都以侧身弓箭步为基本步型、重视动作、讲求招法到后来的强调重视意识、呼吸及劲力与动作的内外相合,到最后传入河北,由李洛能正式定名为形意拳并发扬光大,正式定名为形意拳,并充实改进了五行拳的生克制化原理,同时也对形意拳的其他理论进行了完善。
其中以两腿弯曲、前三后七剪夹劲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的外形和内意的三体式作为母式构成了基本技击特点,打破了武术界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步法、步型。继李洛能[1]之后,形意拳门人众多,人才济济,然而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后人们对形意拳技法的真谛、拳论涵义的理解,却因所学、所识和个人条件不同而导致出现了很多差别,其中有很多不合乎形意拳的技法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形意拳的全理及技术特点和对人体功用进行科学的解释。
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量庞大,信息更新迅速,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竞争更加剧烈,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压力不断加大,这催生了健身养生行业的兴旺,然而包括田径、健美、瑜伽、游泳等健身项目由于场地、器材、时间等限制,以及人们年龄的制约,而无法成为能够长期坚持的健身保健项目,更不能成为终身体育项目。而且这类流行的体育项目在健身养生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如田径类项目对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就需要密切注意,目前有很多中老年人由于跑步而促发心脏病的新闻报道;瑜伽固然可以塑形、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通过呼吸与有氧运动的配合能够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但是从运动技术理论层面上讲,瑜伽的运动方式可主要归结为武术训练里的柔韧性训练,武术训练里包括速度、耐力、灵敏、力量等训练,这些训练内容能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通过综合调节使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更高的状态,并可实现心理上的调节,能更好地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况且武术具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不受场地、时间及年龄的限制,适用范围广,因此推广武术的养生健身具有积极意义。形意五行拳动作简单易学,且每种技法均具有针对性的脏腑调节功能,并可通过五种拳法的长期综合训练实现对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双向调节。
2 形意五行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五行拳以《皇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加以运用。在皇帝内经中五行金、水、木、火、土分别对应肺、肾、肝、心、脾,在五行拳里则分别对应劈、钻、崩、炮、横五拳。
劈拳在五行中属金,“內通于肺,外达于鼻,在体属皮毛”。在练习过程中,小臂加紧两肋,出拳时拳眼从下丹田紧贴身体中线上行至膻中穴,然后小臂外拧,拳从身体中线经下颌及口对应的方向前打出,高与眉齐,在此过程中,中府穴与少商穴同时吃力,肺经十一穴则通常直接入肺启动肺经之气,同时左右式的交替变化还能带动任督二脉气血交流之舒畅,其他经脉之气也可以从足三阳下行到足趾交与足三阴起点。由于肺主一身之气,其功能正常则呼吸平稳,若肺气不足,则会导致诸如气喘流汗、浑身无力等气虚症状,而练习劈拳可增加肺活量,使吸氧量增加。同时能促进汗腺的分泌,使毛孔张开,通过皮肤充分排出体内代谢废物,通过汗水带走体内代谢毒素还能有效减少肾脏负担,对肾病的保健与治疗具有良好作用;分泌的汗液中含有乳酸及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能杀灭皮肤病菌;肥胖症患者可通过该项锻炼出汗以燃烧体内多余脂肪,且能有效调节体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通过该项目的运动调节汗液分泌排出血管内垃圾,改善血液循环,稳定心脑血管疾病;增强汗液分泌还能排出体内寒气、湿气,对治疗身体的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疾病具有很好效果[2]。
钻拳在五行中属水,“内通于肾,外达于耳,在体属骨”,其前手的捋劲和裹劲要求腰部要充分发挥回环、摆抖运动,显然会使腰部得到良好的锻炼[3]。而在中医理论中,肾属水,主藏精、纳气,主骨生髓,并开窍于耳及会阴。而练习钻拳时能引动任督二脉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因此,练习钻拳能使气和,气和则肾精足,进而能增髓以补脑,浊气下降而体爽,精神健旺而耳聪。且中医理论认为肾与骨有着密切关系,肾能接收五脏六腑所传之精封而藏之,充实于骨,濡养于骨,对骨的生长发育和维持骨的成分及结构正常具有重要作用,“肾虚”会导致人的脑力、生殖系统、骨质、二便等功能的退化和疾病,并伴有牙齿松动,因此练习钻拳可通过改善肾功能达到治疗骨骼疾病、实现骨骼强壮的目的。
崩拳五行属木,“内通于肝,外达于目,在体属筋”。练习崩拳时,两臂贴肋交替向前出拳,对期门穴、章门穴的摩擦,久练可达到属肝明目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视觉动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气血的濡养[4],肝为藏血之脏,人体内血量的盈亏与肝主藏血密切相关,而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取决于肝气的正常疏泄,肝气舒畅则可肝血充盈进而视物精明,肝气亏虚,肝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则致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视力减退、夜盲等症。另外,肝与筋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所论及的筋包括按十二经脉循行的十二经筋,其中涵盖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具有连接和约束骨关节,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素问-经脉别论》说:“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可见肝所得的精气散布于筋而起到濡养的作用,以维持筋德 坚韧刚强之性,使肢体关节屈伸自如,强健有力,且能耐受疲劳。因此,通过练习崩拳调节肝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视力及筋的并行调节。
炮拳五行属火,“内通于心,外达于舌,在体属血脉”。通过上拳的拧、滚、拨、化动作和中拳的抖腰而发的练习,可调动心经的起点极泉穴之气,从腋下至小指桡侧心经之上的少冲穴,从臂内侧正中劳宫穴而到中指尖心包经终点中冲穴,两拳协调运动,两经脉气通,进而能养心血,心主血脉[5],开窍于舌。练习炮拳时通过动作的开合与呼吸的配合,对心血管的扩张与收缩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有效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使得每搏输出量增加,心率减缓,对心脏病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横拳五行属土,“内通于脾,外达于口,在体属肌肉”。横拳的动作变化能带动任督二脉与带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之气运动。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升化,升清,开窍于口[6]。若脾胃功能失常,则会引起腹胀、便秘、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等症状,脾气下陷则可引起眩晕、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长期练习横拳,通过带动经脉及按摩的同时作用,可达到调理脾胃的功用,进而减少对应病症发生的可能。
3 结语
该文以尚派形意拳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深入地剖析了形意五行拳的健身养生功能与对相关慢性病的治疗作用,希望能为武术专业朋友、健身养生人士和广大武术业余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恳请广大医学界及武术界朋友批评指正。
[1]李文彬,尚芝蓉.尚派形意拳械抉微第1辑[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董巧珍.论形意拳内修外练的健身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根宝.形意拳养生与技击[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彭清华,朱文锋,李传课.肝与目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89(4):11-15.
[5]孙刚,烟建华.《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6):1312-1314.
[6]郑君,张昆.探源“脾开窍于口”[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