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文化及传承研究
2018-11-25毛学娇
毛学娇
形意拳文化及传承研究
毛学娇
(宿迁学院体育部,江苏 宿迁 223800)
对形意拳各方面蕴含之文化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承之路进行概述,以期为形意拳在当代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传统武术;形意拳;文化内涵;传承发展
形意拳,为我国传统拳术之一,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与八卦掌及太极拳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打法多直进直行,与太极中定及八卦之横走有明显差别。形意拳较适用于战场之上,其打法毫无花哨之处,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之时,乱军之中难能有闪转腾挪之地,只有直进直行,如黄河之绝地,打亦走,走亦打才是上上之策”。然而,我国古代一贯重文轻武,武将之地位往往不及文官,形意拳受其影响,至今已无可靠史料记载,致使形意拳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提升,形意拳于此环境下得到了广泛关注。形意拳起源于明末清初,以风格独特著称,为我国武术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拳法。形意拳无论是技击技巧还是理论均蕴含了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拳术动作进行了结合,形成了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拳法。形意拳在我国武术史上有较高地位,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价值。
1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一形意拳之立论
“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是形意拳的立论基础,将阴阳、五行、三才、六合、丹田之理与拳法理论结合,以此创造除了一套极具古代哲学思想的拳法[1]。阴阳学说最早见于《易经》,《易经·系辞上传》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是万物运动的本源所在[2]。形意拳从三个方面,对阴阳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演绎,即躯体、运动形态以及人身行为。以躯体而论,所谓正阳背阴,即胸为阳背为阴,身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拳心朝上为阳,拳心朝下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再以运动形态而论,进为阳,退为阴,快为阳,慢为阴,展为阳,束为阴,起为阳,落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最后以人身行为无论,攻为阳,守为阴,开为阳,合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呼为阳,吸为阴。对于阴阳,老子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所以形意拳的理论认为“有松无紧,则孤阴不生,而有紧无松,则孤阳不长”,有松有紧,阴阳相调才能使功力长进,使气血畅通。
若说阴阳学说为古代对立统一学说,那么五行学说则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作为符号讲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相生相克之规律[3]。形意拳则以五行学说为基础,创造出横、炮、钻、崩、劈五拳,分别对应五行中的土、火、水、木、金,名曰形意五行拳。同时,形意拳还结了中医理论,将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耳、眼、鼻、舌、人中五官,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健身原理。五行之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形意拳五行拳以“相生”之理为本,将五拳之劈变钻,钻变崩,崩变炮,炮变横,横变劈;五行之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意五行拳又以“相克”之理为本,将五拳之劈破崩,崩破横,横破钻,钻破炮,炮破劈。当然,在实际运用之中,并非死板出招,只需将阴阳与五行进行协调,便可活学活用,亦能千变万化。
“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的应用使形意拳成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拳法。以形意拳锻炼人体五脏,则有横利脾,炮强心,崩舒肝,钻助肾,劈养肺。长期修炼,自会使阴阳平衡,百病不侵。综上所述,形意拳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可以说阴阳五行是形意拳之立论与核心。
2 “舍生取义”一一形意拳之伦理道德
自古以来,我国便以礼仪之邦著称,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何门派,均对伦理道德极为重视[3]。形意拳将拳术与武德视为一种追求高品味的修养,其修炼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伦理思想主要来自以“仁义”著称的儒家孔孟之学。孔孟之学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样是形意拳修炼的道德准则。“修已治人”便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所谓修己治人,即孔子认为治理百姓的前提是明心见性,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便是重视礼义仁德,行事磊落。孟子也曾言道:“仁,人心也。义,仁路也。”[4]《论语》对“仁”的解释为“宽容、仁爱、谦恭”[5]。同时,孔孟认为人们单有仁是不够的,提出“游于艺、依于仁、据于德、志于道”。这些都成为了形意拳崇武尚德的主要精神,形意拳各方面均体现出了仁德之意。
以拳谱而言,《形意古拳谱》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形意拳拳谱,该书对儒家的仁德理念极为尊崇[6]。《形意古拳谱》开头便有六个前提,每个前提均以通俗之言讲述孔孟仁学,如“常存仁义之心,能消除万事之凶”“做人崇忠厚之心”、“其君子怀仁而慕义”“世道人道之维持,何赖乎?赖乎礼而已”等,均对孔孟仁学推崇备至[7]。更是对形意拳鼻祖岳飞的伦理道德大加赞扬,使学拳之人将岳飞的“刚毅、气节、智勇、忠孝、礼贤”作为修炼之根本。与此同时,作者还以岳飞对《孙子兵法》的运用为例,进一步明确了形意拳的仁德思想。
以授徒规矩而言,形意拳门将德作为收徒的第一准则,有严格的择人标准,即“此艺三教三不教”。所谓三教者,机谋灵通者可教,有刚有柔者可教,孝悌忠信者可教;所谓三不教者,无义者不教,愚鲁者不教,盗贼者不教。即形意拳将门对弟子的首要要求为仁德,其次才是武艺,这与儒家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形意古拳谱》也有言:“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老传授要择人”;“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假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均对形意拳的传授提出了要求,即形意拳门若是寻不到合适之人,宁愿使拳法失传,也不可妄传。所谓合适之人,便是符合儒家仁德之学、品行端正之人。形意拳注重修心养性、品性道德的提升以及内在情感的培养,其练神、练意、练气、养气均是以此为最终目标。形意拳修炼者不但需要苦练拳法,使技艺与功夫得到提升,更需要养成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长此以往,自会使人身心协调,刚柔并济,真正使人形意合一。
至于师徒关系的处理,形意拳更是体现出儒家之伦理道德。形意拳门极为强调“尊师重道”,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处投师,百处学艺”以及“师承传递,以字论辈”,这些思想均是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之学,儒家之学于形意拳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3 “天人合一”一一形意拳之功法修炼
形意拳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受儒家仁学的影响,更受道家尤其是由道家演变而成的道教影响,内丹术、摄生术对形意拳的功法修炼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学习形意拳首先要研究道家功法,研究形意拳中的传统文化则首先要探讨道家与道教之思想。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亦有先师云:“精拳者必精于道”,均是道教思想影响形意拳的具体体现[8]。
据文字资料记载,形意拳的创始人以及各代传承者与道教均有密切联系,如被称为形意拳祖师的岳飞,便一直被道教奉为四大护法。再以拳谱而言,无论是河南流传的《守洞尘技》,还是河北流传的《七步尘技》,亦或是山西流传的《形意古拳谱》,均有大量道家思想与道教功法之足迹。同时,各个流派的传承者均对道教书籍有深入研究,并且将其与自身修炼心得结合体会,深化其中之理论,用其来完善形意拳功法中存在的瑕疵之处,最终形成较完善、系统的形意拳练功之法。对此,民国时期曾涌现出大批形意拳著作,均将道教文化与形意拳进行了融合,以道家思想来阐述形意拳之拳理,《拳意述真》便是其中之代表。
形意拳有三层道理,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意为“练之以改变人的气质,回复其本然之真也”[9]。这与道教四步功法中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还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然形意拳的功法借鉴了道教功法。第一层炼精化气之中,形意拳将道教修炼功法中的“采药、产药、调药、炼药、封炉、炼己”稍作修改移植于自身中,形打通任督二脉,使真气能够循环运行于全身,形成小周天功法,并最终将口中津液送于丹田之中,此之谓“玉液还丹”。此为筑基之层,最为基础,于下丹田处修炼,炼气化神于此基础上进行修炼。所谓炼气化神,即以大周天循环之法连通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待炼精化气与炼气化神具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可进行练神返虚,即全身气血逐渐贯通,对“气”的控制能够随心所欲,此乃形意拳之最高境界,形意拳也因此被称为内功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形意拳的形成、发展与道教之间的联系。形意拳将道术功法作为其拳法修炼之基础与法则,这得益于道家的内丹术与摄生术。总之,形意拳的修行与道教的朴素、虚静、无为、自然、柔弱等特征相符合,而这些富含哲学思想的特点又正好符合武术的修习。
4 “沧海桑田”一一形意拳之传承
形意拳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山西永济姬龙峰于明末清初访师终南山,遇高人指教,授其《岳武穆拳谱》。姬龙峰朝夕修炼,尽得其中之妙,中年时期参加反清复明运动而被迫于少林寺隐居10年,后传艺于安徽曹继武,曹继武又传艺于祁县戴龙邦[10]。再后来,河北深县李洛能听闻山西戴龙邦之名,遂于37岁学艺于戴龙邦,47岁时形意拳大成,之后便于河北、山西等地收徒,以保镖为生。形意拳在经历上百年的发展之后,于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体系。由于是李洛能使形意拳开枝散叶,再加上形意拳真实创始人不得而知,后人便尊称其为形意拳祖师。
直至新中国成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同时受到政府重视,中华武术于此时迎来了春天,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武学人才。仅山西地区,便出现了刘俭、宋铁麟、布学宽等形意拳大师,并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使形意拳风靡整个山西省,得到了广泛转播与普及。1958年,布学宽大师于山西参加了当地首届全运会,在大会上表演了形意拳与八卦掌,得贺龙元帅赏识与接见并合影。1960年,山西举办文教群英会,布学宽大师以大师身份参与。1963年,原中国武协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同志对布学宽大师为形意拳做的传承与推广工作给予了极高肯定,并于1964年授予布学宽大师全国武协委员头衔。
经吕学隆、刘俭、宋铁麟、布学宽、李复祯等众多形意拳大师的辛勤耕耘,我国形意拳名家辈出,就笔者所熟悉已过程的形意拳前辈便有吴立孝、孙德宜、张永义、梁焕章、段世荣、赵永昌、闫芝兰、吴连富、苏登瀛、车彩藻、吕加林、吴治泰等,这些前辈在我国武术节均享有极高声誉。就目前而言,这些前辈们的弟子、学生以及再传弟子、再传学生活跃于全国上下与大洋彼岸,为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奉献,他们是形意拳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党和政府越发重视形意拳文化的传播,大力支持形意拳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其中,宋光华、吴殿科、布秉全等大师辛勤工作,著书立说,屡有著作问世,如《形意宗师》,这都是形意拳文化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是形意拳文化后继有人的具体表现。
[1]姬上兵. 对形意拳起源、流派与发展的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1:35-37.
[2]段丽梅,宋进文,王梁. 晋商文化对山西形意拳文化传承与制度构建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5:38-42.
[3]贾宝寿.浅析形意拳劲力体现的三阶段[J].中华武术(研究),2011,03:22-24.
[4]段丽梅.明清晋商对山西优秀拳种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1,05:60-65.
[5]李冉冉.晋中形意拳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6]王如镇.形意拳劲力发放的定量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7]穆琦镇.太谷县形意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山西大学,2012.
[8]朱东,赵光圣,姚颂平,张胜年.武术劲力探秘:形意拳崩拳动作分析及效果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9-94.
[9]权黎明. 近代形意拳传播的特征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02:69-71.
[10]朱清华. 关于“形意拳”进入中小学武术课的研究[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48-51.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and Inheritance of Xingyi Quan
MAO Xuejiao
(Suqian College, Suqian 223800, Jiangsu, China)
毛学娇(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