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2015-12-02董洁玉
董洁玉
肌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董洁玉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74例(7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神经生长因子组,2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行丹参注射液扩血管,B族维生素静脉滴注,神经生长因子组予以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复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眼球运动以及斜视度、颞侧15°斜视角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2组少数患者复视情况好转;对照组患眼斜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生长因子组患眼斜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复视和患眼斜视情况。
鼠神经生长因子;糖尿病;急性外展神经麻痹;疗效
急性外展神经麻痹(acute abducensnerve palsy,AAP)是临床上突然出现的眼球外展受限,以复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科急症。因外展神经在颅内行走最长,以至在颅神经中较易受到影响,多种病因可导致此急症的发生,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器质性病变,尚有部分患者由无器质性病变特异性炎症所致,对于此类型的AAP临床常以激素、能量合剂、扩血管药物及B族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且有较显著的疗效。但激素禁忌用于糖尿病患者。本研究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合并AAP患者,观察其疗效,为治疗糖尿病合并AAP寻找可行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住的诊断为糖尿病合并AAP患者74例(76眼),男36例(37眼),女38例(39眼);年龄37~ 85岁,平均(63.45±8.42)岁;发病时间<2周,无颅脑损伤病史,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先天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病变,且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有头晕、恶心、呕吐以及不伴有视力下降的水平复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35例,男17例(18眼),女18例(18眼);年龄37~82岁,平均(64.52±9.64)岁;平均空腹血糖为(8.6±0.8)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为(15.4± 2.3)mmol/L;②神经生长因子组39例,男19例(19眼),女20例(21眼);年龄37~82岁,平均(62.84± 9.53)岁;平均空腹血糖为(8.2±0.7)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为(14.9±2.5)mmol/L。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还给予基础治疗,如丹参注射液扩血管,B组维生素静脉滴注。神经生长因子组再行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 肌注,30μg/d,连续应用4周。
1.2.2 检查方法及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复视症状,检查患者眼球运动功能以及斜视角。①复视变化:检查双眼近距离33 cm处及远距离6m处3个眼位的不同复像分离情况;②眼球运动:测量患者眼球外转不到位的距离(患侧眼向颞侧最大注视,测量患者3点处角膜缘与外眦点的距离);③采用角膜映光法检测第一眼位的斜视度,采用健眼为注视眼,测量第一斜视角;采用同视机I级画片,检侧颞侧15°自觉斜视角。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复视改善情况
单眼发病患者在鼻侧3个眼位无复视,其他6个眼位均有复视,双眼发病患者治疗前9个眼位均有复视。经治疗4周后,对照组有9眼自觉复视好转,神经生长因子组有23例复视好转,但第一眼位上的恢复最好,颞侧次之,鼻侧基本无变化,见表1。2.2 2组治疗前后眼球运动及斜视度,颞侧15°斜视角的变化
治疗4周后,对照组的眼颞侧外转情况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角膜映光法第一眼位斜视度及同视机I级颞侧15°自觉斜视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生长因子组的眼颞侧外转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角膜映光法第一眼位斜视度及同视机I级颞侧15°自觉斜视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好转(P<0.05),见表2。
表1 2组复视改善在不同眼位情况(眼,n)
表2 2组治疗前后眼球运动及斜视度变化(±s)
表2 2组治疗前后眼球运动及斜视度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 眼数 外转不到位/mm 第一眼位/° 颞侧15°自觉斜视角/°对照组 36治疗前 2.32±1.02 13.54±8.75 25.96±10.23治疗后 2.13±1.05 13.23±8.62 25.45±10.06神经生长因子组 40治疗前 2.28±1.15 12.47±7.82 26.12±9.22治疗后 1.45±1.02①② 8.68±6.58①② 20.58±8.54①②
3 讨论
糖尿病可导致全身系统的损害,如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在神经系统中,因糖尿病导致的代谢失衡,继而引起神经系统相应的临床症状[2]。研究认为,糖尿病所致的神经麻痹可能与神经特异性炎症相关,激素冲击疗法理应作为首选,辅以能量合剂、扩血管药物及B族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且有较显著的疗效。但因糖尿病的自身特征,对于此类型的AAP临床禁止使用激素,选择何种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AAP显得极为重要。
mNGF是从小鼠下颌腺提取并纯化的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等活性蛋白[3],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损伤、神经发育异常、神经萎缩变性等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亦表现出较好的疗效[3,4]。NGF能通过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促进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及树突的延长,促进病变的神经纤维愈合,加速髓鞘的修复,而起到修复损伤以及保护免受损伤的双重作用。研究报道外源性mNGF能有效保护效应器神经元及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减少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5-10]。
本研究对糖尿病合并AAP患者予以mNGF治疗,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组的复视情况较治疗前好转,且神经生长因子组经治疗后患眼颞侧外转情况、第一眼位斜视度及同视机I级颞侧15°自觉斜视角较治疗前好转(P<0.05);对照组患眼颞侧外转情况、角膜映光法第一眼位斜视度及同视机I级颞侧15°自觉斜视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表明mNGF能显著改善外展神经,从而有效改善外展神经支配的外直肌的修复作用,增强外直肌的肌肉收缩力,以到达拮抗内直肌的内收内旋作用,达到改善患者复视的情况,继而改善患者的第一眼位斜视度及同视机I级颞侧15°自觉斜视角,以到达改善斜视的目的[11]。
综上可知,mNGF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合并AAP患者外展神经的修复,有效改善复视情况以及斜视的病情,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1]陈志钧,夏博,汪泽.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探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3,21:25-27.
[2]李丹丹.以单侧外展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1739-1739.
[3]上官华英,魏刚,傅碧云.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儿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 18:6-9.
[4]刘群会,朱祖欣.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期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225-226.
[5]梁蓉,卢兵,陈海军,等.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8-9.
[6]孟庆溪,张帆,于朋,等.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的观察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483-1484.
[7]伍凤,陈洁,曾云,等.甲泼尼龙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 11-14.
[8]田宝祎,张永生,宫婷,等.鼠神经生长因子联用高压氧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7-259.
[9]勾晓梅,李雪丽,马新立,等.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289-1290.
[10]徐婷,肖大江,吴四海,等.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735-737.
[11]唐捷.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8:90-91.
(本文编辑:王晶)
R741;R741.05
A DOI 10.3870/sjsscj.2015.06.034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 湖北宜昌443000
2015-03-14
董洁玉 Lucriy@1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