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夕阳箫鼓》结构分析

2015-12-01闫璇璇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八度织体乐段

李 虻 闫璇璇

钢琴曲《夕阳箫鼓》结构分析

《夕阳箫鼓》最初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因旋律流畅优美、形象鲜明生动而广为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种器乐曲和不同的名称,如《浔阳月夜》《浔阳曲》,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江南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

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在吸收原曲精华的基础上,既着力发掘钢琴清亮音色和华丽技巧的表现力,又通过演奏技巧的模仿,将琵琶、箫、鼓、筝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响惟妙惟肖地融于钢琴音色的全景展示中,赋予这首清淡雅致的古曲以全新的意境。

作品保持了原曲情节展开和段落结构的特征,各乐段按主题情节展开,旋律与原曲基本对应,为民乐中最常见的变奏多段体,由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等11个段落构成,每个乐段都以四句式为基础变奏、展衍或缩减。乐曲建立在降G宫系统上,基本主题调性在降D徵调式与降a商调式之间转换,四个乐句的结音分别为商音、羽音、徵音和商调式的主音。

钢琴曲《夕阳箫鼓》分析图式

主题与各个乐段主要是换头合尾的关系,前半部分是主题音调的展衍、派生,后半部分则是主题的完全重复、不完全重复或变奏重复。这种变化与速度、力度、音区、演奏方法的改变互相衬托、互相影响,将变化与统一融为一体,仿佛游走在不同民族乐器的演奏之中。

谱例1:核心动机与每段结束的固定句式

⑴《引子》(1~7)是散板,中间以虚线间隔划分小节,演奏中根据对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和音色的模仿,自由地掌握速度的快慢和每个音时值的长短,由此形成民族乐器模仿自然景色,钢琴模仿民族乐器的双层模仿效果。第1小节以同音重复的三音动机模仿了琵琶“轮指”,模仿了筝花音的快速连续倚音与四五度叠置和弦。这个音由弱至强、由虚至实、由疏至密、由慢到快,反复且变换地出现,好似暮色江边的鼓声、钟声和水声。

谱例2:第1小节,散板

⑵《江楼钟鼓》(8~20)是主题段,选自原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旋律发展运用了中国特色的“顶真格”(“顶真格”是指乐句结尾的最后一个音,作为下一个乐句的开始音,如此循环)的结构原则。该段落也是后面九段变奏的基础。

主题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句式间衔尾相连。起句由两个2+2的乐节组成,从羽音开始:8~9小节主题动机,10~11小节按照五声调式下行模进,结音模仿古筝的琶音音型,分别结束于徵音和角音。承句呈向上弧线形,落于徵音。转句仅有两小节,呼应了起句的后乐节,向降a商调式过渡。合句旋律分别在高音部和次中音部陈述,既与承句合头,又是全曲各段结束的固定句式,落于商音。

谱例3:钢琴曲《江楼钟鼓》8~20小节旋律,分句示意

⑶《月上东山》(21~34)是变奏一,取原曲旋律精华,描写了月洒江面、清风微拂、波光粼粼的景致。前两句是主题上行四度模进,织体变奏;最后一句扩展一小节。起句从上行四度的商音开始,同宫系统模进。承句旋律八度加厚,变切分节奏为强位休止。转句旋律为原主题八度叠加。合句结束后扩展一小节,与变奏二紧密衔接。

谱例4:《月上东山》21~22小节

⑷《风回曲水》(35~56)是变奏二,各声部层次分明:高音旋律富有歌唱性,中间运用中国调式风格的分解和弦,低音模仿古筝刮奏效果点缀。三个声部随音乐发展时而加厚,时而消隐,相互交织。起句37~38小节保留了主题起句的基本动机,通过模进手法进行了剧烈的扩展,下行模进四次。承句旋律音程化,低音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转句旋律清晰、完整,在与其他变奏统一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合句是主题相应部分的缩减再现,省略了次中音部的呼应结束。

⑸《花影层叠》(57~70)是变奏三,从主题上行四度模进开始,形象地表现出标题所指的意境与形象。起句用虚线代替了小节线,突出了散板的弹性节奏,旋律是主题起句的变奏,两小节的动机,变化模进三次,模仿了琵琶独奏的音效;“tr”技巧的使用,将钢琴持续的“点状”演奏变成类似“长音”的“线状”效果。承句通过高音八度叠加、低音空三度和弦加厚,渐快、渐强。转句渐慢中渐强,一串琶音将音乐推向高潮点的自由延长音。合句以上下声部八度叠加的方式变奏主题。

⑹《水深云际》(71~99)是变奏四,是主题的自由变奏。四句式乐段因起句改变音区变奏一次而形成五句规模。起始音开始即转入直降三个八度的商音,旋律也在中、低音区徘徊,各句之间句读较为模糊,结构较为松散;左手五度叠置和弦模仿寺庙飘出来的隐隐钟声,空灵而沉稳,与前面各段的写法和意境形成对比。该句变奏时采用八度叠加的单旋律。第三句先由“徵-羽-角-羽”四音构成短小动机,变奏、压缩成2+2+1+1结构后进入结束定式,落于徵音。后两句合尾变奏。

⑺《渔舟唱晚》(100~134)是变奏五,在主题动机基础上展衍派生的音调,通过对笛、箫的模仿,渲染了江面上悠扬的歌声。开始20小节在短小的五音动机基础上,通过分裂、展衍形成方整性的4小节模进动机;再按五声音阶顺序,分别在降d、降b、降a、降g音上开始,先后模进了四次。120~131小节是承句的变奏,结束时合尾;130~132小节是转句的变奏,最后的合句以侵入终止的方式插入后面的片段。

⑻《回澜拍岸》(135~154)是变奏六。前面15小节模仿琵琶弹奏,从商音开始,速度由舒缓至渐快、演奏果断有力,描绘了江中摇橹的动荡感;最后5小节是主题后两句的合并缩减,仍然统一于主题段结束的旋律。

⑼《桡鸣远濑》(155~192)是变奏七,织体与旋律以对位形式组合。旋律从角音开始,含两个变奏重复的乐段,均为四句式结构,各乐句间衔尾相接,向下层次递降。两个变奏重复的乐段的织体变化与旋律中乐段、乐句的划分并不一致,以三种织体描绘了船声与水声:第一种织体10小节,左手的琶音与右手的颤音,描绘了单桨划过水面,推动着小船前行;第二种织体8小节,左手和弦轻轻地衬托在右手的分解和弦之下,描绘着船推浪涌;第三种织体20小节,双手分别向两侧分解和弦,描绘渔家用双手交替划船的情景,主题旋律就隐伏在这三种描绘不同意境的织体中,并重复一次。

⑽《欸乃归舟》(193~253)是变奏八,总体结构具有换头合尾的特征。变奏的起句长达48小节,分为三个小片段:开始两小节以八分音符对四音动机进行装饰,变化反复形成14小节的片段;随后升高八度模进(207~220),转为中板;再次模进时扩展变化(221~240),转为急板。动机的起伏变化,主题的重复展衍,节奏的紧凑贯穿,表现了江水的波澜起伏,描绘了渔舟晚归的热烈气氛。承句低音四分音符的保持音,似有力地划桨,均匀而有规律;旋律三十二分音符的五连音、九连音增加了音乐的不规则流动性,似船桨荡起的一层层涟漪,相互交叠,向外荡漾。转句与合句情绪渐渐平复,回到了主题结束的句式。

谱例5:《欸乃归舟》193~194小节

⑾《临江晚眺》是全曲的尾声,旋律转至低音部演奏,更显得深沉、凝重;一串串琶音模仿古筝在高音区清亮的刮奏,犹如夜色中熠熠生辉的星光,与引子呼应。

两点说明:⑴本文分段标题与江南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一致,第二段为《钟楼江鼓》,是全曲的主题段。11个段落标号中,1与11没有采用四句式结构,散板,符合引子与尾声写作特征。⑵钢琴曲《夕阳箫鼓》主要有两个流传版本,本文分析选择的版本注明了分段标号,全曲267小节;另有魏廷格版(《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没有注明分段标号,210小节。

[1]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185-189.

[2]李民雄.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35-145.

[3]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中国钢琴作品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64-73.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八度织体乐段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