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
2015-11-29安妮
安妮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
安妮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选择与体育教学主体确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基于传统高校体制教育观的弊端与新型高校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建构主义强调体制教育观与健康教育观的融合;基于教学效能与教育本质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建构主义要求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确立。在建构主义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乃是主客观结合、内外部整合、宏微观融合。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JG2014011190)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引入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不仅能够指引整体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具体学科的教学工作也起到指导作用。在微观层面,建构主义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产生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学理念选择、体育教学主体的确立、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1.1 建构主义在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选择中的价值
建构主义对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与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化意识。建构主义能够为教学增添情境、互动等要素,满足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观的转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内涵,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教学理念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汲取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满足时代与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思想恰好符合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生态化与人文化的相关要求,立足于理智、辩证的原则,在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将体育教学复归生态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最大应用价值。
1.2 建构主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主体确立中的价值
建构主义在理念层面为高校体育教学确立了核心价值导向,从理念中提取相关观点,不能发现其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主体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建构主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重新确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高校教学活动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能力,而这一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需求进行规划,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改变传统的控制教学活动展开的角色。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存在一定差别,其更加强调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讲,体育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促进其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领会体育精神,认识体育活动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教师从中不仅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且是体育精神与理念的引领者,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加彰显,而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必须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两种观念
2.1 传统高校体制教育观的弊端
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应用及思想贯彻等方面依然保留着苏联模式的特点,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具有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但是,就课程选择上看,我国高校仍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将主要教学精力放在了学习体育的技术上,形成了以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我国长期体制教育的影响,其形成的体制教育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深蒂固。传统高校体制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特点,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兴趣因材施教,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与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同时,在传统高校体制教育观的作用下,体育教学考核的标准过于统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对体育教学观念、内容选择的重要性。“学生在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在短时间内,所学习的内容繁杂而浅显,没有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1~2门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更形成不了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1]
2.2 新型高校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随着传统高校体制教育观弊端的不断涌现,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形成符合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观念已迫在眉睫。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场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内,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相连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掌握几种体育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伴随着毕业后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如不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便失去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学校教育加强健康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主张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形成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观,改革传统体制教育的固有思维,将健康理念贯彻到体育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这是保证学生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也关系到民族体魄与国家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掌握一至两种体育技能和终身锻炼方法,是实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从社会价值转向个人价值,多元化转向自主运动能力培养的有效方针。”[2]在高校健康教育观的指导下,需要不断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兴趣,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紧密结合。教师主要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的健身、健美等内容的教育,改变重视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打造高校的健康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体制教育观与健康教育观的融合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对传统体制教育观产生了较大冲击,但两种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观是两者观念的整合,保留体制教育观的优势,同时广泛引入健康教育观的主流思想。在两种教育观的作用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大范围的改革,以课程设置为例,在健康教育观的主导下,高校体育课程要与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并结合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把竞技性与健身性、娱乐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多增设健身体育项目,附之竞技体育项目,制定弹性的选课体制,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终身化的体育锻炼意识为目的,满足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要求。但是,不能一味注重健康教育,而忽视了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不能破坏高校教学的正常秩序,体制教育观能够在这方面给予保障,必须巧妙运用两者观念的优势,发挥其最大功效。实际上,两者教育观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能否成功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能力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认真剖析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明确教学中存在的各个问题,不断树立健康教育观,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转变思维方式,充分理解高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树立新思想的同时,也要辩证的看待传统体制教育观的重要价值,根据实际教育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工作,不能够忽视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确立
3.1 以教学效能论断师生主体关系
教育效能是指检验教育有效性的程度指标,教学效能是教育效能的重要部分,也是对教师实际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检验,通常能够根据这一指标论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发挥程度,也可以以此论断师生之间的主体关系。基于教学效能的研究领域,增进师生之间的主体关系,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重教师的认知性教学行为,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的互动关系。许多学者运用人际关系模型来概括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研究在这一模型下,采用“顺从”与“协同”不同的方式对教学效能产生的影响,检验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程度。实际上,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对教学效能的监控与检测能够改变师生的关系样态,提高教学效能必须转变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地位,提高其引导性价值,并给予学生的情感性关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以教育本质论断师生主体关系
关于师生主体关系的论断,许多教育理论都做过相关的阐述,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分别经历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及双主体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认为教育的本质便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被绝对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例外。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要可以囊括三种类型:其一是过于突出教师身份,以师道尊严支配权力的高压型;其二是过于盲目认识教师角色价值,缺乏对学生管理的责任意识的放任型;其三是利于手中各项权力,事无巨细安排学生各项事宜的管制型。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特定时期的教育本质观影响的,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导致教师难以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随着哲学认识论的深入,对教育本质观的论断产生了变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重视,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学生具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并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绝对性权威被弱化,并逐渐形成了相互理解与宽容的主体性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论更加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也是对教育本质观的全新解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来讲,便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打成一片,既赋予教师一定的主控权,又使学生拥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3.3 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确立
在传统的哲学理念中,教育活动只有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概念并没有被引入。事实上,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被极力重视,教师与学生都在教育活动中都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从不同视角赋予其主体的地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变革的主要趋势,从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讲,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将其视为体育教学活动重要主体,并要遵循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传统哲学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在现代哲学理念的指引下,转变学生的角色定位,由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者、学习者、被教育对象,转变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确立其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进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身体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3]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不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从认识与实践双重角度互相视为主体,从根本上抛弃主客体关系的哲学观,把体育教学活动看作主体间的交流,重新界定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责,形成对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完整认识。
4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策略选择
4.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客观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便是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形成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养成良好的体魄,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主客观因素的结合,即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客观上设计科学的教学制度,加强各项体育设施的投入。“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讲,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技术与技能就足够,没有必要什么项目都接触。”[4]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上看,多数学生受制度的限制,无法完全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只是被动接受体育教学,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与效果。因此,高校要努力实施弹性的选课制度,充分放宽可选择的体育项目范畴,实现多元化体育目标载体,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基础水平、不同的需求自行选择体育项目。高校要针对大学生不具备接收多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对应试体育项目进行改革与调整,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以俱乐部或社团的形式,激发其对体育项目的热爱,高校体育并非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全面的体育项目,而是在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变教学思维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引导学生从主观上热爱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思考与加强的重要方面。
4.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外部整合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便是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内容的调整。建构主义强调要利用情境、协作、互助等教学环境要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教学环境要素的构成是在具备良好的内外部资源基础上实现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部资源是指在教学体系范围内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等人力资源,各种体育设施等硬件资源;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外部资源是指在教学体育范围外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相关制度,以及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等。整合内外部资源符合建构主义的价值理念,根据外部政府的政策,以及高校的具体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设置与之符合的高校体育教学制度,不断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整合教师与学生等人力资源,使其转
4.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宏微观融合
建构主义除了在传统的学习观与师生观上给予一定的启迪,同时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全面视角,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全面贯彻十八大以来,我党关于进一步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政策,适应全民健身的热潮,在体育教学中积极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帮助学生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联系,从宏观层面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其次,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觉悟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对教师的培训是重要的策略。另外对体育教学的相关评价过于固化,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与经验体会都是不同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不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微观层面建立多样化、多维度、立体式的评价系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展开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评价技术与手段,对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与设定的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与价值判断,这一环节是能否保障评价公正性的关键。”[5]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融合,以宏观层面内容为指导,确立改革的方向,以微观层面内容为抓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小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6-139
[2]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105-109
[3] 周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94-96
[4] 赵京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8(6):88-89
[5] 魏胜辉,颜海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与规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5):10-13
Reform Concept, Subject and Strateg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 N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e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Constructivist theory a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hoi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ody established college sports has great value.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new concept of the drawbacks of university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health system, education concept;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essentially judg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body between constructivism establish the nature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bu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hysical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macro and micro integration.
Key words:Teaching; Constructivism; College Sports
作者简介:安妮(1984-),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5)06-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