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环境探析
2015-11-28郭帆,吴姗
郭 帆,吴 姗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环境探析
郭帆,吴姗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传统手工圆器制瓷文化是景德镇传统制瓷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景德镇古老手工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项特色文化。为了更好地研究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研究其制瓷环境(廒间、内院、泥房、正间)显得十分必要。
手工圆器;制瓷环境;景德镇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现今唯一遗留下来并还在使用的传统手工圆器制瓷地点是位于景德镇市郊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1号制瓷作坊(见图1)。这座古代制瓷作坊采用的是明代延续下来的环境设施,俗称坯房。
这座古坯房是三座单体建筑构成的庭院,由一正间、一廒间和一泥房组合而成。正间主要用于圆器的制作成型,廒间曾是配制原料的仓库,现在用来存放以博物馆展示为目的的原材料与工具,泥房则是泥料陈腐或踩泥的地方。在这座三合院内,正间与廒间相对,正间坐北朝南,则廒间坐南朝北,南北相对。泥房处在正间与廒间的中间连接位置,坐西朝东,主要将泥料堆放在此间陈腐和踩练。除了三间正房,中心还留有一长方形内院,其余位置都有护墙砌围。在北面的正间,是制坯的生产工场。正间由10间宽约3米,深约6至7米的独立开间组成。其朝向坐北朝南可以尽享夏季的东南风,也可以避免冬季的西北风。夏日,可以避免烈日西晒;冬季,室内却有充足的阳光,对制坯晒坯而言,这样的建筑设计合理。制瓷环境主体结构分上下两种材料,上部为木身结构,下部为砖结构。木身结构采用早在汉代非常成熟的建筑结构——人字形屋顶。护墙墙体的材料均使用一种景德镇特有的古建筑材料——“镇窑”拆换出的窑砖——砌筑而成。墙体内外两侧墙面粉刷上白石灰,不仅增加了坯房内部的光亮感,也对砖体本身起着防腐蚀的作用。
一条过道(俗称坡阶)作为中轴线把圆器制瓷空间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廒间、泥房和内院,主要功能是精制、存放及干燥原料;北区是正间,传统手工圆器制作的各个流程分布在各个单体区间内,紧凑而有衔接的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作业线。
图1 古窑1号制瓷环境圆器作Fig.1 No. 1 production complex of round ware in Ancient Kiln
1 廒 间
廒间(见图2)即仓廒,仓库的意思。传统手工圆器制瓷环境内的廒间是制瓷环境内用以存放制瓷原材料的仓库。面积约为115㎡,占全部制瓷环境面积的14%左右,建在作坊南部靠东边的位置,离坯房东门距离很近,有利于原料的运进和取出,杂工们不需要绕道,减少了搬运的距离。所有的坯釉原料都是以不(dūn)子的形式码堆存放。因坯釉原料品种繁多,就把不子做成砖块的形式,供给圆器流水线使用。把不子做成砖块状既容易干燥、方便运输,也利于摆放。不子在廒间内的摆放方式一般采取层叠式,分层定数,纵横交错地码成方柱状。这样的堆放方式可以把不同种类的不子分开堆放,陶工们习惯用地名称这些不同的不子(如祁门、乐平、星子、三宝等),一个品种一个方柱,不会混淆,也能合理的利用空间。
以前从山上把瓷土矿采掘后,要放入水碓中捣碎,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淘洗后做成方形的块状,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不子。这些瓷土不子经过运输由景德镇的各大土行卖给坯户,再进入坯房的廒间,等待使用。用不同的不子品种按比例要求配好再经过炼泥这一过程,才能精制出陶工们制作手工圆器的精泥。由于现在都采用机械化手段制配原料,这一过程已经被机器替代。现在的传统手工圆器制瓷环境内使用的多半是成品瓷泥。这些瓷泥经过专门的搅拌机、炼泥机、榨泥机处理后,最后被挤压成泥条装堆放在泥房内。
图2 廒间与正间相对,中间为内院Fig.2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torage room opposite the main workshop with the courtyard in between
2 内 院
从坯房东门进入,在主过道的右侧,有一矩形内院(见图2),俗称晒塘架。晒塘架主要是由两个3米深、1米宽、面积大约1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塘组成。水塘与主道平行,筑于地下,总长约16米,常年贮水备用。水塘的四周立有窑砖搭成的柱子,水塘南侧的柱子要比水塘北侧的柱子高,这是为了在柱子上设置木架形成南高北低的斜架,以供晾晒瓷坯之用。晒塘架则是塘与架的合称。晒架与水塘一上一下,巧妙的布局,不仅仅节省了摆放空间,水分的蒸发也能调节坯体的干燥速度,并给予各内间舒适的工作环境。景德镇属亚热带地区,常年雨水充足,塘内贮存天然雨水,陶工们淘泥则就地取水,滤泥后的水又自然返回塘内,形成了水资源二次利用,平时陶工们洗涤工具都用塘内的水,这些返流入塘内的水,经过沉淀,定期取出塘泥,经过处理的塘泥又可生产圆器中的灰可器这类品种。在晒塘架北侧的每排柱子中间,设有三个一组的桶,中间小的俗称“粗桶”,椭圆形,是陈腐泥巴使用,左边的叫贮水桶,右边的叫聚泥桶。三桶一组用来淘泥。在晒塘架的南侧,整齐的排列着大约90个装有泥浆的匣钵桶,淘好的泥浆摆放在匣钵桶内用以滤水,干燥后炼泥使用。在建筑体系上,整个内院的宽度(也就是正间与廒间的距离)刚好与正间的深度相当,这样的间距刚好满足一年四季整个晒塘架有足够的日照时间。
3 泥 房
图3 如今空荡的廒间Fig.3 Currently vacant storage room
泥房(见图4)是用来陈腐泥料,或踩练泥料的半封闭式房间。泥房位于整个制瓷环境的东侧,总面积大约30㎡,占整个制瓷环境面积的5%左右。
泥房东侧与南侧为制瓷坯房的外墙,西侧与北侧由半封闭式围墙砌起。北侧半墙紧靠主道,上留有一门洞,西侧半墙靠近廒间留有一门洞,此两门方便打杂工穿梭于廒间、泥房与正间之间,不仅可以将泥料最短距离地送去揉泥做坯,而且可以避免在炎热的夏季西晒蒸发泥料的水分。半墙用作围栏,可以保持泥房免于受到外界干扰,还可以在半墙上堆放青砖(用以吸收泥料的水分)。
泥房内地面由青石板铺成,低于主道30-40厘米,不仅可以保持泥房地面干净、平整、光滑而不吸水,青石地面能够吸收地下潮气,便于保持泥料的含水量。陶工们进泥房前都要脱鞋,也是为了避免弄脏地面。
4 正 间
正间(见图2)的坯房是制瓷环境的主体,面积约为300 ㎡,占整个制瓷环境的40%左右。整个正间由十个独立的开间所构成,从东侧到西侧按揉泥、做坯、印坯、利坯、刹合坯、剐底等过程依次排序。这些工种的位置不可以随便坐,按照制作工艺的流程依次下来,形成一条标准的生产作业线。第一间用于打杂工揉泥;其次是做坯工、印坯工、利坯工、刹合坯工、画坯工。正间南面紧靠主道,地面略低于主道20厘米。打杂工常穿梭于分工复杂的各个工序,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这种巧妙的建筑结构设计将取存高度降到最低值。正间内设有辘轳车和其他工种的操作台,各工种之间的坯体流转,使用长8尺、宽2寸的杉木料板托承传递。
图4 现今用来堆放废料和成品泥条的泥房Fig.4 Clay treatment room currently used for storing waste materials and ready-made columns
做好的圆器坯体往往都要放置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每道工序之间这些托承坯体的料板需要停放在坯架上。正间的穿透式木构架间的连系杆立于不同的高度,刚好可以存放晾坯的料板。靠近屋檐的最外层的晾坯架称之为檐架(见图5),一般有2-5层;处于正间人字顶下方的架,陶工们俗称倒架(见图6);摆放在辘轳车操作台旁边的架,称平架(见图7);内塘上的晒坯架,称晒架(见图8)。所有的坯架都是每道工序之间的承坯料板暂时停放的码头。
在正间的屋檐下有一条贯穿坯房东西方向的主道,主道两方向各有一门。这条利用率最高的走道宽1.3米,俗称坡阶。坡阶即使在下雨天也无需用到雨具,方便杂工正常工作。高出地坪的坡阶,在取放晾坯料板的时候,突出了外高内低的优势,陶工们能很顺利地将料板放上檐架,或者料板从檐架到晒架上的往返,都无需动步,晒收轻松。
图5 檐架Fig.5 Eave shelves
图6 倒架Fig.6 Shifting shelves
图7 平架Fig.7 Horizontal shelves
图8 晒架Fig.8 Air-dry shelves
综上所述,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环境,其建筑结构环境本身是由于从古至今制瓷原料的特殊性和制瓷工艺的复杂性而形成的。淘泥做坯往往都是在潮湿多水的状态下作业的,所以内院当中设有内塘,晒泥晒坯既需要自然干燥的日照条件,又不允许有其他的杂质掺入,所以采用封闭式四合院防止风沙侵入。庭院式的结构,南北相对的正间与廒间,连接处的泥房,都有利于从原料淘洗到精泥送入泥房,再到晒坯,这一整套的工艺流程只需要在一个矩形内院中进行。总之,这种独特的建筑环境结构,南来北往,东成西就的简便,使劳动间距达到最小化,正是降低工匠们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完美设计。
[1] 方李莉. 景德镇民窑[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 方李莉. 传统与变迁: 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3] 田鸿喜. 走过千年: 回眸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3.
[4] 周荣林. 景德镇陶瓷习俗[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Production Environment for Jingdezhen Traditional Handmade Round Ware
GUO Fan, WU Sha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1, Jiangxi, China)
Traditional round ware fabricating craft, a compon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is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features of the time-honored Jingdezhen handicraft.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storage room, the courtyard, the clay treating shop and the main workshop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aft of Jingdezhen traditional round ware.
handmade round ware; porcelai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date: 2015-03-12.Revised date: 2015-03-15.
TQ174.8
A
1006-2874(2015)03-0031-04
10.13958/j.cnki.ztcg.2015.03.007
2015-03-12。
2015-03-15。
通信联系人:郭 帆,女,硕士生。
Correspondent author:GUO Fan, female, Master.
E-mail:227516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