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艺术初探
2015-11-14车熠姝
车熠姝
摘 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伟大的作品里,莎士比亚以天才真诚的诗人激情,携带着时代的烙印,坚持文艺“反映自然”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使得主人公性格鲜明,感情自然流露,悲剧中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自然对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进程。他以青春的力量,美丽的爱情批判中世纪野蛮而腐朽的道德伦理,揭示封建势力顽固、保守、落后的本性,从伟大、美丽、真挚、纯洁的爱情与残酷、丑恶、流血的私仇之间势不两立的冲突中,赞美了爱情、自由和幸福。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072-02
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1]。他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从对爱的信仰开始的,同时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这部作品里,他高扬新兴阶级追求人生幸福的旗帜,穿越意大利流传的风俗故事,洞察英国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塑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的人文主义青年形象,导演了这部举世瞩目的爱情悲剧。
一、造成悲剧的必然因素
按照20世纪艺术观念,悲剧是一种“人物的自吹自擂”的“悲剧神话”[2]217,但是作为艺术的悲剧伴随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折射着不同时代文明的光辉。罗密欧和朱丽叶带着“爱”的理念走上历史舞台,让人们在“爱”的阳光下生活,体现了新兴阶级所代表的未来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还没有整体走出中世纪的时代,历史的步履艰难而又十分沉重,稚嫩的他们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势力单薄,周围的人中只有年迈且没有势力的乳母和神甫同情帮助他们,而且最终铸成大错。所以,他们的“爱”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纪,却缺乏坚固的现实基础。他们为了“爱”和自由的理想只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悲剧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另外,封建家族的血亲复仇观念也是悲剧的必然因素。剧本开场写到。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3]9。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原因归咎于陈旧的家族之间的仇杀,也符合中世纪的社会现实。这个故事起先流传于意大利,实际上说明了欧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贵族之间的血腥复仇、决斗具有灾难性。这与罗马帝国以武力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的帝国主义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悲剧,就是因为这样的风尚仍然在英国和欧洲流行,诸如《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麦克白》,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玛刻》等剧本中的复仇情节,以致后来司汤达的《红与黑》,艾米丽的《呼啸山庄》等,都能说明欧洲贵族社会这一风气流行的状况。所以,朱丽叶说:“罗密欧,抛下你的名字吧!”罗密欧也说:“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可见青年一代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的贵族社会文化就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他们对贵族社会秉承的血亲复仇传统十分厌恶,但是却不能摆脱它的束缚。所以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的仇恨就是泯灭生命、青春和爱情的强大力量。
二、悲剧进程中的偶然性因素
戏剧的冲突与巧合是作家们惯用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这样,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制造了一系列的冲突与巧合,使得悲剧情节中充斥着许多的偶然性因素。两个家庭充满仇恨而仇人的孩子却互相喜欢;仇人家里举办舞会,罗密欧化装潜入,竟然没有被揭穿,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识,一见倾心,造成了矛盾的纠结,构成了全剧冲突的基础。
舞会结束,罗密欧不肯回家,偷偷地来到朱丽叶卧室的阳台下面,巧合是他意外地听见朱丽叶在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两个人有了彼此表明心迹机会;接下来乳母传信让双方更加确定自己的感情,劳伦斯神甫又帮助两人秘密结成夫妇,加快了情节进展;王子的从轻判决反而让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地分离,使得冲突发生转折并进一步深入。劳伦斯神甫派去传信的朋友恰巧遇到一个需要拯救孩子的父亲,耽搁了行程,而这时表弟班伏里奥恰巧早一步告诉了罗密欧朱丽叶的“死讯”。朱丽叶的父母要女儿嫁给伯爵帕里斯,朱丽叶不敢公开违抗,劳伦斯神甫却帮她出主意,给她一瓶昏迷四十二个小时后会醒过来的药,结果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戏剧的冲突仿佛起于偶然因素,提尔伯特当时在舞会上认出了被姑父拦住的罗密欧,恰巧自己也喜欢表妹,世家的仇恨加上自己的私情,提尔伯特去找罗密欧决斗也在情理之中。罗密欧与朋友偶遇提尔伯特发生冲突,结果十分惨烈。罗密欧的朋友、提尔伯特和帕里斯三个年轻人先后被杀,不仅加剧了戏剧冲突而且预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结局。然而,悲剧中的偶然性与社会现实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是青春与爱情是生命成长中必然选择,而且与个人美好的理想不能分离,“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那是因为它表达的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生命之花。其次是欧洲中世纪爱情婚姻的现实基础首先是家庭、家族的需要,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这必然与爱情发生的偶然姻缘性发生冲突,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恰恰违背了家族的意志和利益,失去了合法的现实基础。再次,按照贵族文化传统,欧洲贵族或者个人私下进行决斗是合法的,决斗双方对于对方的伤残死亡可以不负法律责任。所以,罗密欧与提尔伯特互相斗殴杀死两条人命无人过问,反而在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死去时侍从们就立马登场。这一切在戏剧情节中是一系列的巧合冲突,好像总是阴差阳错,充满偶然性。可是偶然却是由现实世界的必然因素导致的,这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真实性构成的基础和推动情节的高潮艺术。
三、推动悲剧情节的人物性格因素
劳伦斯神甫说道,“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3]280指出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过于顺利,主要人物性格过于急躁推动了悲剧的发展。
一方面是主人公周围的人们过于急躁。首先是劳伦斯神父,他性本善良,但是弄巧成拙,并且过多地介入世俗事务。罗密欧前来求援时,他秘密地为他们二人主持婚礼,并决心帮着朱丽叶与罗密欧私奔;当得知给罗密欧的信未能送到时,他亲自来挖朱丽叶的坟墓,急于讲述主人公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他具有世俗人士般的热情善良,但同时也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其次是悲剧的牺牲品帕里斯,他对朱丽叶十分倾心,早就向朱丽叶父亲凯普莱特表明态度,许下诺言。婚礼成了葬礼后,帕里斯怀疑葬礼的真实性,急迫地到墓地凭吊朱丽叶,却遇到匆匆赶回的罗密欧,并且不听任何解释与劝告,拔剑与罗密欧决斗,最终倒在罗密欧的剑下。再次是朱丽叶父亲操之过急,他未征求女儿的意见,只是按照门当户对和仪表堂堂选择了帕里斯,他甚至在床边怒吼,亲自催促乳母让朱丽叶换装,逼得女儿找神甫求助,直接促成最后的悲剧。
另一方面是悲剧主人公心情急切,幼稚简单。罗密欧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但是直率的性格和残酷的现实逼使他走向极端。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急匆匆举行秘密婚礼,他杀死凯普莱特家族的人,杀死帕里斯,虽然都是忍无可忍,但是他动辄杀人的狂躁的精神状态也略见一斑。听闻朱丽叶死去的噩耗,他就万念俱灰,碰到情敌帕里斯便挥刀杀人,看到朱丽叶死去就毫不犹豫一大口吞下毒药。美丽纯洁的朱丽叶也是如此,她不顾家族仇恨的禁忌,大胆地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可是她每次与罗密欧联系时都心急如焚,被父亲逼迫她就匆匆忙忙选择假死,不考虑假死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死亡”中醒来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殉情,一切重要人生大事在她的面前全都变得非常简单。
至于剧中的人物何以如此简单急躁,恐怕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追求整体和贯穿中心的意义”,“世界却又拒绝提供有意义的语境”[2]222。如:罗密欧、朱丽叶过于年轻,朱丽叶的年龄不足14岁,凭借的只是青春的冲动,而且罗密欧也不成熟,遇到朱丽叶的爱情就抛弃了“深爱着的罗瑟琳”;神甫的行为过于荒唐,他已经意识到“狂暴的快乐会产生狂暴的结局”,却仍然为年轻的恋人秘密举行婚礼;凯普莱特与蒙太古积怨甚深,加上事态迅速扩大,又唯恐女儿的行为铸成大错,便急切地强迫女儿与帕里斯成婚;只有帕里斯“渔翁得利”,急切与不爱自己的女人成婚,利令智昏地与罗密欧拼死拼活。这一切初步可以推断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艺复兴是新型社会在中世纪的母体里孕育的时期,人心不古,社会浮躁,新兴阶级在思想、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还很不成熟,就像年轻的朱丽叶、罗密欧一样,有些浮躁而轻狂。其二是莎士比亚是一个容易爆发激情的诗人,他剧作里的主人公大多都具有感情冲动,狂躁不安,操之过急的性格,特别是四大悲剧里,中心人物感情冲动起来个个近乎疯狂。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他推动悲剧情节进程重要因素。
罗密欧与朱丽叶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有情却最终不能成为夫妻而双双殉情,酿成千古悲剧。他们的不幸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观念的落后腐朽,最后两个世仇之家幡然醒悟,重归于好,让我们看到了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理想的曙光。同时,莎士比亚高超的悲剧艺术,现实主义精神,使得悲剧中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自然对接,他真诚的诗人激情,深深地打印着时代的痕迹,使得主人公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有力地推动着悲剧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901-905.
[2]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