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参照框架与时间表征的主观性
2015-11-14肖燕
肖 燕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
1.引言
在传统意义上,语言的功能是客观表达命题(沈家煊,2001),但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其客观性背后的主观性:由于客观性的判断涉及感知经历,决定了语言中具有最小限度的客观性(Peacocke,2009)。语言的主观性存在于所有自然语言结构中,没有主观性就无法解释语言(Lyons,1995:341)。主观性在认知语言学的讨论中涉及诸多议题,如词汇语义变迁(Traugott,1989;Vartiainen,2013)、语法化(Langacker,2006;Breban,2006)、概念识解(Langacker,1990,2006)等。
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决定大脑的经历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内在直觉形式”(Klein,2009:8),因此,时间的经历和对时间概念的识解及其表征都有较强的主观性。时间的概念隐喻通过本体分析(Lakoff,1990;McGlone&Harding ,1998;Gentner et al.,2002)和心理学实验观察(Boroditsky,2000;Boroditsky & Ramscar,2002;Casasanto&Boroditsky,2008)详述了时间表征中的空间思维,这种从空间到时间范畴隐喻映射的结果是空间参照框架被连续转移到时间范畴(Tenbrink,2011),形成了指示性和非指示性两种类型的参照框架。时间的语言表征借助参照框架,参照中心点是说话人或者另一个时间或事件,说话人一般从自己的视角选择一个最佳视点描述时间或事件。本文主要根据时间表征中参照框架使用讨论时间认知及其语言表征的主观性特征。
2.时间参照框架与时间表征中的观察者视角
根据Talmy(2000)关于空间关系表征中的图形、背景原理,空间中两个相关物体的空间关系是一种参照关系,其中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是参照物体(背景),另一个物体的位置不确定,需要确定方位的物体是凸显的物体(图形),借助参照框架进行定位才能确定。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参照框架体系(Levinson ,1996、2008;Levinson et al,2006)是表征空间关系的依据,并通过类比形成了指示性和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体系。指示性和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的雏形在McTaggart(1908)提出的A系列(A-series)和B系列(B-series)两种构想时间和区分时间的语境方式中实际上已经初步显现。A系列时间是指示性时间,依赖观察者视角或位置,B系列为非指示性时间,不依赖观察者,是两个并列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Tenbrink,2011)。
2.1 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中的自我参照点
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包括移动的自我和移动的时间两种时间的自我中心模型(Lakoff& Johnson,1999;Evans,2005:60)。在时间认知及其语言表征中,时间方位的表达一定涉及另一个时间,这是一个参照时间(Smith&Erbaugh,2005)。话语中的现在是时间的参照点,用来确定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概念,这个参照点可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时间参照点被想象为空间中一条可视水平线上的一个点,前后方向根据观察者视域决定,它把时间轴线分为三个部分,言语行为发生前、言语行为发生时和言语行为之后的时间分别与观察者身后、当前和前面位置对应(如图1),因此,以说话人或观察者为中心时间参照框架把自我的位置作为参照点,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概念与观察者关联起来,也是观察者为中心的指示性参照框架(Friedman,1975;Kranjec & McDonough,2011)。
图1 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上的观察者视角
时间的线性特征赋予了它方向性,时间线上的观察者以现在所处的方位为中心,可以看着现在和未来从身边经过,变成过去,也可以自己走过现在和未来,它们同样变成过去。时间的描述包含现在和将来的概念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过去。说话人在谈论事件是否发生时总是以自己当时的位置为参照点,描述事件正在发生(现在)、已经发生(过去)或将要发生(将来)(肖燕,2012)。例如:
(1)“好啦,现在情况不同了。那一段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对中国进行疯狂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CCL语料库)
例(1)的时间表征使用了运动时间和运动自我两种类型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分别描述时间的运动(“情况不同了、那一段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对中国进行疯狂侵略”)和自我的运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从说话人视角出发,自我是参照点,前者把时间构想为运动的实体,后者把包括说话人自己的这个群体构想成了运动的实体。
由于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所描述的A系列时间把时间的概念分为过去、现在、将来,时间运动有先后顺序,事件的状态和过程的连续与时间一起持续发生变化,从观察者现在所在位置视角看,明天变成今天,接着变成昨天,时间是“有时的(tensed)”(McTaggart,1908;Klein,2009:8),构想时间的方式、参照框架的使用和语言表现形式都取决于说话人,描述方法还有明显的空间性特征。例如:
(2)a.Summer is coming this year and I really want to learn.(BNC)
b.I turned and said:“I will come and find you,sir,just as soon as I have what is required.”(BNC)
(2)a中,时间(summer)被隐喻为空间中的实体朝观察者(自我中心点)运动,(2)b是观察者作为实体的运动。在两个时间事件中,时间是一系列可以移动和变化的事件,事件存在的状态随着实体的运动不断变化,事件没有发生时在将来,发生时位于现在,一旦发生就势必属于过去,是A系列构想和表征时间的方式。以说话人为中心,时间的动或静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说话人构想时间的方式,时间由流动事件组成,从将来流到现在再到过去,时间和事件都有一个依次出现的顺序(图2)。
图2 时间运动的顺序
2.2 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中的观察者视角
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与空间的绝对参照框架类似,是一种他物中心定位方法,有非自我和非指示性特征:时间是先前(precedence)、同时(simultaneity)和后来(following),是构想时间“无时(tenseless)”法(McTaggart,1908),事件状态是一种从不改变客观存在,时间是事件之间先后顺序关系的纽带,这种关系表征中不直接体现说话人或观察者的存在。例如:
(3)……2001年“9·11”事件 之前 ,美国应急管理主要依据“联邦应急预案”。(CCL语料库)
(3)所描述的美国依据“联邦应急预案”进行应急管理与“9·11”事件是两个有先后顺序的时间性事件,两个事件出现和存在的时间有本体真实性,不会根据说话人的认知视角发生变化,无论什么时候谈论二者之间的逻辑顺序,依据“联邦应急预案”进行应急管理的事实都先于“9·11”事件,说话人只能描述而无法改变事件的状态。
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用来确定两个时间(事件)的固定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先后顺序关系,也是一种内在时间关系(Kranjec&McDonough,2011),借助非指示性的参照点可以表征已经过去的两个时间,也可以表征未来的两个时间,Evans(2013)称之为时间顺序参照框架。用B系列的“有时”看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中心是描述事件的时间顺序,其中的概念被看作是静态的,中文的“前”“后”和英文的before/after有相同的功能。时间的顺序性表明:如果A事件在B事件之前,在某个瞬间时间,A一定是处于过去,而B处于现在,即使B事件也变成了过去,A事件仍然先于B事件:一旦“先于”,就永远先于(Baker,2010:28)。
尽管非指示性时间参照框架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参照,事件本身的顺序不发生变化,事件也不涉及说话人或观察者,但总有一个最佳视点来观察和表征时间,这个视点即此刻(现在),从这个视点去观察事件,它与观察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会依次发生变化。例如:
(4)a.Christmas Day is before New Year’s Day.
b.New Year’s Day is after Christmas Day.
(5)a.今年的中秋节在国庆节之前。
b.今年的国庆节在中秋节之后。
(4)a和(4)b、(5)a和(5)b分别描述了两个相同的时间事件,词序也是事件概念的空间方位顺序,虽然使用的是非指示性参照框架,但“语言表达的概念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观察者相关”(Tenbrink,2011):这两组概念的语言表征也反映了说话人的最佳视点(如图3)。从视点A观察,最佳视点先看到的是Christmas Day和中秋节,它们与说话人心理距离更近;从视点B观察,最佳视点先看到的是New Year’s Day和国庆节,说话人或多或少地把自己与场景联系起来,虽然不是场景中的焦点,但隐于场景的背景中,决定场景中语义达成,在这种语境中,“意义更加基于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相信状态或态度”(Traugott,1989)。因此,在很多叙事情景中,叙述的方法不一定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展开,说话人为了突出某些东西,会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例如倒叙、前后穿插等方法,让事件的再现变得更有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参照框架,用合适的语言表征时间或时间顺序,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说话人或观察者的主观心理过程和状态。
图3 观察者的最佳视点
3.时间构想与时间表征中的主体存在
时间关系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时间概念的识解者和语言描述者是一个主观性客体。哲学、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同在时间与世界的关系中,是人通过对时间的体验,把时间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肖燕、文旭,2012)。由于“语言中的主观性是读者或作者在话语中的自我实现”(Whitt,2011),编码或解码中都涉及作者或读者的参与,时间概念的语言表征总会体现说话人存在。
3.1 时间构想的主观性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时间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范畴(Gissberg,2012)。时间的感知是一种带有个体情感的主观经历,这种经历虽然是真实的,但对时间事件的感知是不同的。Evans(2013)认为,时间的真实经历包括时间延长和时间压缩,那些令人厌烦和接近死亡的时间过得很慢,做日常熟悉的工作的时间过得很快,这些都有现象上的真实性。Lambrechts(2011)等的实验证明,时距的感知极大地依赖情感内容,在不舒服的环境中,个体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时距变长,对愉快事物感知的时距判断偏短,而对不愉快事物感知的时距判断偏长,语言的使用可以表现不同的场景:
(6)a.子离家有年,深恐他违约另娶,常惴惴不安。江冬秀更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终于抑郁成疾,卧床不起,直到胡适回国后探视她并答应病愈结婚……(CCL语料库)
b.他刚一落地,他妈就不认他。谢天谢地,这一晚终于熬过去了。但是,第二天克里夫敦·劳伦斯的这些丢丑的事,全城就该尽人皆知了……(CCL语料库)
c.如同“甜美的梦撒开了轻纱的网”。可是,幸福和甜美真是像梦一样短暂,现实距徐志摩的理想越来越远。(CCL语料库)
d.在这不知疲倦的学习中,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六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又到了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关头了。(CCL语料库)
在这些时间描述中,主体在不同环境因为痛苦或幸福而感觉时距更长或更短,因此,“度日如年”“熬过去”“一晃”“短暂”等都是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时距本身并没有变长或变短,语言描述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语境中主体的存在。
时间的一维性、方向性、连续性、运动性等特征也是人把现实经历中物体和现象与时间联想的结果。我们无法看到这些特征,只能通过隐喻的方式把它们投射到其他物体或映射到其他事件上理解和描述这些特征。Campbell(1997)认为,对所感知到东西内部视觉的再现一方面引起对这个事物的个人主观再现,另一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逻辑思考和新的个人理解。事实上,人经历的是持续、无方向的变化,其标记是物体和事件的出现与消失(Boroditsky,2001),但空间中运动物体投射到时间范畴后,时间被构想成了时间轴线上的实体,与观察者产生联系时,它获得了方向性。由于物体的顺序是一维、线性的,运动也是连续、一维的,观察者构想的时间经过也是连续、一维的(Lakoff,1990)。因此,人类相似的时间构想和经历方式能够让说话人和听话感知和理解“光阴似箭”所表达的时间方向与运动,“历史的长河”所表达的时间的一维、连续、不可逆性等特征。
3.2 时间表征的主观性
在表达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时,不同语言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词汇、语法和语境是实现概念表征的最直接手段。例如,英语中通过助词、曲折变化标记“时”“体”,表达时间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文没有曲折变化形式,但仍然有一些词汇的使用作为标记,表达过去、将来和现在的概念,另外,交际者还能够从语境中正确判断时间所指。时间与空间一样,需要一个定位点来确定位置,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就是这个中心点,时间中心点就是“现在”(Smith& Erbaugh,2005)。因此,时间表征的主观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汇语法使用的主观性,二是参照框架的使用对说话人的中心地位的突出。
时体的概念在语言中是通过词汇语法实现的,每一种的语言都有体现时间的方法和手段。如英语中除了now、today、tomorrow、yesterday、past、future等这类专门的词汇,还使用强制时间标记,通过限定动词的曲折变化表示“时(tense)”,这样,话语不仅能够描述某个事件、过程或状态,同时,说话人都是从自己当前的视角,把话语情景放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位置。例如:
(7)a.Mary see the teacher.(中性时间)
b.Mary sees the teacher.(现在)
c.Mary saw the teacher yesterday.(过去)
d.Mary will see the teacher tomorrow.(将来)
除了a句,其余三个句子都是描述说话人所理解、感知的与自己现实状态相联系的时间,a句描述的中性时间只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在描述事件时,事件所涉及的时间状态不是中性的,而是指示我们是否已经经历过、正在经历或者还没有经历(肖燕,2012)。中文虽然没有强制时间标记,动词无需标记时间性,但仍然有丰富的时间表达手段。如时间词汇:今天、上周、去年、今后、刚才、着、了、过等,还有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共同语境认知渠道,说话人在表达时间和事件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由此可知,中英文在描述事件“时”的特性时,都体现了一种自我中心视角。
指示性参照框架的使用也突出了说话人的中心地位。指示性参照框架的自我中心定位法使说话人永远处于话语或情景的焦点,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表征都围绕说话人的位置进行,时间(事件)或说话人的运动都不会影响这个中心参照点。另外,时间具有的瞬时性也被认为是一种主观感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运动,它包括时距、时序和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感觉的异向性(Evans,2013)。这种不同的时间感觉通过使用指示性参照框架定位现在而想象前面的未来事件和身后的过去事件,对时间的概念化能力也赋予我们记忆过去事件和构想未来事件的能力,这种构想时间的方式被 Tulving(2002)、Viard et al(2011)、Stocker(2012)称为“心理时间旅行”。
由于时间是持续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表征时间时只能锁定现在的自我中心点,对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表征由心理时间旅行实现。时间表征中使用的指示性参照框架总是以说话人目前的位置(现在)为参照点,时间参照来自说话人的当前经验,自然使用经验性时间表征策略(Evans,2013)。以话语的参照点为中心,任何事件(时间)都连续经历临近、同时、已经发生三个特征。像(8)中,圣诞节的即将来临、来临、过去三个概念的表征都是从观察者现在的自我位置描述的:
(8)a.Christmas is approaching.(Imminence)
b.Christmas has arrived.(Synchronicity)
c.Christmas has gone.(Occurrence)
(Evans,2013)
在Christmas还没有到来之前,对时间描述是情景的想象,当Christmas已经过去,时间描述是一种情景记忆唤起。因此,Tulving(2002)、Stocker(2012)认为,在记忆过去的事件、想象未来的时间(事件)时,我们把自己投射到了主观过去或未来,并不能真正地进行时间穿越,而是在进行心理时间旅行。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如果没有主观时间,就没有心理时间旅行的可能。主观时间的存在使人产生对自己存在和身份的自动意识,记忆体系中的零碎记忆使个体能够从心理上在主观时间中进行过去或未来的游走 (Viard et al,2011),而参照框架的使用帮助我们再现了这种心理时间的旅行。
4.结语
时间范畴的抽象性决定了时间认知和时间表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文从时间参照框架体系的特征和时间表征中参照框架的使用讨论了时间的主观性。时间的构想源自主观的现实经历,谈论时间时使用哪种类型的参照框架表现了说话人对话语情景的不同参与度,也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性。主观性时间是人类特有的时间意识,虽然自我只存在于当下,但能够想象并分清楚什么事情发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因此可以构想时间存在的方位,“可以随时间穿行,并通过语言表征出来”(Stocker,2012)。尽管如此,时间的概念内容和我们观察到的时间仍然不乏客观性。时间客观性核心内容包括时间性事物如时间顺序、时间间隔和相应的时间变化频率(Peacocke,2009),因此,时间概念内容的客观性仍然是今后探讨时间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1]Baker,L.R.Temporal Reality[M] //J.K.Kampbell et al.Time and Identit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0.
[2]Boroditsky,L.Metaphoric Structuring: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J].Cognition,2000,75(1).
[3]Boroditsky,L.,& M.Ramscar.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AbstractThough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2).
[4]Bredan,T.Grammatic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of the English Adhectives of General Comparison.[M] //A.Athanasiadou etal.Subjectification:VariousPathsto Subjectivity.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
[5]Casasanto,D.&.L.Boroditsky.Time in the Mind:Using Space to Think about Time[J].Cognition,2008,106(2).
[6]Campbell,P.Subjectivity,Objectivity and the Insights They Bring[J].Nature,1997,389.
[7]Evans,V.The Structure of Time:Language,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M].Ams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8]Evans,V.Temporal Frames of Reference[J].Cognitive Linguistics,2013,24(3).
[9]Friedman,L.A.Space,Time,and Person Reference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J].Language,1975,51(4).
[10]Gentner,D.et al.As Time Goes by: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 Time Metaphors[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2,17(5).
[11]Gissberg,K.S.Temporal Subjectivities—Time and Difference in Hegel’s Thought[D].Tennessee:Doctorate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2012.
[12]Klein,W.Concept of Time[M]//W.Klein& P.Li.The Expression of Time.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13]Kranjec,A.& L.McDonough.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Embodiment of Time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3).
[14]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Abstract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1)4.
[15]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1999.
[16]Lambrechts,A.et al.Subjectivity of Time Perception[J].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2011.
[17]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
[18]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Grammaticization,and Conceptual Archetypes[M] //A.Athanasiadou et al.Subjectification:Various Paths to Subjectivity.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
[19]Levinson,S.C.Frames of Reference and Molyneux’s Question:Crosslinguistic Evidence[M] //P.Bloom,M.A Peterson et al.Language and Space.Cambridge,MA,MIT Press.1996.
[20]Levinson,S.C.& D.P.Wilkins.Grammars of Space: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1]Levinson,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2]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McGlone,M.S.& J.L.Harding.Back(or forward?)to the Future:The Role of Perspective in Tempor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8(24).
[24]McTaggart,J.E.The Unreality of Time [J].Mind,1908,17(4).
[25]Peacocke,C.Objectivity[J].Mind,2009,118(471).
[26]Smith,C.S.& M.S.Erbaugh.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2005,43(4).
[27]Stocker,K.The Time Machine in Our Mind [J].Cognitive Science,2012,36.
[28]Talmy,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2: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29]Tenbrink,T.Reference Frames of Space and Time in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3).
[30]Traugott,E.C.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1989,65(1).
[31]Tulving,E.Episodic Memory:From Mind to Brain[J].Annu.Rev.Psychol,2002,(53).
[32]Viard,A.et al.Mental Time Travel into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Healthy Aged Adults:An fMRI Study [J].Brain and Cognition,2011,(75).
[33]Vartiainen,T.Subjectivity,Indefiniteness and Semantic change[J].Engl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3,17(1).
[34]Whitt,R.J.(Inter)Subjectivity and Evidential Percep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German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
[3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36]肖燕,文旭.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J].外国语,2012,35(3).
[37]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