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涵光与京城诗坛

2015-11-14白一瑾

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遗民诗坛京城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2491(2015)03-001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初京城诗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2CZW038。

*作者简介:白一瑾(1980- ),女,四川都江堰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在清初京城诗坛上,申涵光无疑是个极特殊的人物。他是一位义不仕清的遗民,却频繁活跃于“天子脚下”的京城,与诸多清廷大僚交游往来,不拘形迹。他并非京籍文士,却在京城诗坛上诗名卓著,甚至使得他所领军的遗民文学社团“河朔诗派”,亦藉由他的关系而在京城扬名。这位诗人在京城的交游活动,和文学声望的建立,颇有值得研究之处。

一 申涵光在京城的文学活动

1.顺治十年入京请恤:

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又作孚盟、孚孟、凫盟,又号聪山,直隶永年人。明右仆寺丞申佳胤子。明诸生,入清不仕。其诗学杜,一以沉郁顿挫为宗。著有《聪山集》诗集八卷、文集三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文苑传》、申涵煜等《申凫盟先生年谱》。

申涵光在入清以后,有十年隐居在永年故里,“事亲课弟,足迹绝城市”(《清史稿》本传)。他在入清后的首次入京,是在顺治十年,为甲申殉节的父亲申佳胤申请赠谥。顺治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顺治帝下诏“访甲申死难诸臣”。王崇简、魏裔介等上疏,内列申父佳胤之名。但礼部经过讨论之后,于顺治十年将申佳胤从赠谥的名单中除去。其原因相当复杂,或因赠谥人数太多而名额有限,“或以数多,置九人不录,先君遗焉”;或因各上疏中关于申佳胤死因的描述不同,“顾流传错互,闻见异辞,或误列太仆为自缢” [1](P490)。申涵光得知这一消息后,倍感悲愤,决意入京为父辩白。《诗集自序》云:“予闻之,愤扼呕血,谋扣阍。”这一记载,足可以窥见申涵光当时的心态:他本人是义不仕清的遗民,其父又是甲申之变中以死殉明的节烈之臣,对清人给予的所谓“赠谥”,本来并不如何看重;但清廷竟将已经列入“甲申死难诸臣”赠谥名单的申佳胤剔除,等于是公开否认申佳胤的殉国行为,这当然令申涵光无法容忍。这才是他得悉消息以后“愤扼呕血”并且决心入京为亡父争个公道的真正原因。

申涵光以顺治十年闰六月从家乡启程,适逢京畿洪灾,路途艰难,一路挣扎入京。《年谱》对此记载颇详:

仪部覆殉难疏,遗九人,端愍公与焉,公遂有都门之役。时大霖雨,道无行人者月余,携两童子跨驴行泥淖中,雨不绝。至淖沱水涨,守四月乃渡。至新乐,水倍阔,留旅社月余。改道无极,行水中百余里,遇深水处,募人扶掖,两足凌空,气咽肉颤。至方顺桥偶病,覆被昼卧,屋坏急起,枕击碎,伤踝。次早行,足陷泥中,胶不可上,跌行伤足,雨至衣湿,寒栗无人色。踏泥行田禾中,豪佃执白棒虎视,时遭捶挞。又六日抵都,人皆惊为飞渡也。徒跣号于燕市,诸正人皆大不平。给谏周公体观复上书言之,部议仍执前说。时公卿能诗者皆充分与交,公亦以布衣自待,名噪长安。 [1](P560-561)

值得注意的是,申涵光的入京请恤,绝不是一时激愤的贸然之举,而是申氏家族经过各种考量和筹备之后,有意识选择的策略。目的正是要以申涵光的道德身份和文学成就,在京城激起尽量大的反响,以期有助于事情的解决。所以,整个请恤过程并非申涵光一人的孤军奋战,而是申氏兄弟的群策群力。不仅申涵光本人徒跣入京,而其弟申涵煜等,也在京城多方奔走,以申佳胤殉国事为题材组织吟咏活动,扩大影响,为请恤造势。丁耀亢《题永平申太仆殉难册》注云:“公以奉差在外,闻寇至入都赴井。仲子涵煜征诗。” [2](P168)其文系于顺治九年,足以说明早在申涵光入京之前,申氏家族已经在京城为申佳胤的“殉难”大力制造舆论,获取关注。

从实际效果来看,申氏兄弟的舆论造势行为,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申涵光以甲申殉难者的遗孤孝子,和守节不仕的布衣遗民双重身份入京请恤,兼之他入京途中遍历各种艰难险阻、苦难崎岖的传奇经历,在京城文化圈特别是仕清大僚中必然会引起极大轰动。后来方文在《赠申凫盟处士》中写道:“君家节愍公,竭忠事先皇。所痛甲申变,致命同沅湘。君能守其训,不复蹈名场。自称老布衣,戢影南山冈。此义尤可钦,岂止诗人行。” [3](P714)申涵光作为明季殉难诸臣的后代,一直坚守气节、义不仕清,过着清苦自守、远离名利场的遗民生活,本次出于不得已才涉足城市,重趼入京为父请恤,这种身为“忠臣孝子”的道德意义,和他的诗歌成就相辅相成,使得他入京以后很快就被京城文化圈所普遍接受和认可。

实际上,在申涵光入京之前,他的忠臣遗孤身份,和他的诗歌成就,已经在当时有较大的名气;但由于他一直隐居乡里,过着严格的遗民生活,所以时人辗转求其诗而不得。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申涵光一旦出山,马上就能在京城造成极大影响。正如傅维鳞《申凫盟诗序》所言:“申子皭然于尘埃之外,然从山中来者,未尝不称申子诗,而申子诗名遂噪海内。海内士大夫君子欲见申子而不可得,相与转求邮寄,杀青几遍天下。予亦只获见申子诗,而其人杳然不可见。……时国朝扬忠节,申子始徒步走京师,为吁圣天子节愍年伯首列旌表京师。缙绅先生因申子之诗,欲识申子之人,既而服其人,而其诗益重。……千百世后申子当列孝义传,又不徒以诗名重矣。”[4](P759)

考查当时京城文化圈的情形,可以看到,申涵光入京请恤,在顺治十年的京城已经成为相当知名的文化事件,而在京之仕清官员,也颇有藉由申涵光请恤事件,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赋诗吟咏,抒发明亡之恸者。当时在京城任职的宋琬,即有《申素园先生挽词》,注云:“甲申之难先生死焉,申公凫盟时方叩阙请恤。”其诗云:“乾坤何事竟沧桑,野草磷磷碧血光。浩气自能昭日月,忠魂原不计蒸尝。定为精卫填东海,时驾文螭览大荒。况有遗孤嵇绍在,彩毫五色倍琳琅。” [5](P65)

由于顺治十年的入京请恤之举,申涵光在京城文化圈中收获了大量人望,在京仕清文人中,颇有因申涵光之忠臣孝子身份,而与其结交推挽者。考申涵光顺治十年在京城交往之仕宦诗人、文士名流,较值得注意者,有如下数人:

杨思圣。

他与申涵光的交往早在明朝未亡之时。崇祯十七年二月,甲申国变之际,申涵光送母入都,因病隐居西山,依殷岳兄弟,遂与杨思圣订交。申涵光《且亭诗序》:“方天下未乱时,予与殷伯岩兄弟锄茅广羊绝顶,椓地负薪,有终焉之志。已而犹龙来,相得益欢。” [1](P477)杨思圣《秋怀》诗,亦提到当年与申涵光、殷岳隐居广羊之事:“可怜数子追随地,不见于今已十年。”注云“一时同志者有申凫盟殷伯岩兄弟。” [6](P690)后来,杨思圣还曾对魏裔介提及此事,魏裔介《申凫盟诗序》:“犹龙曰:是未足尽之也。曩者天运板荡,沧海横流,余与凫盟及殷子伯岩诛茅广羊之间,登高长啸,时人莫测,俨然杜陵野老与高李二子气酬吹台时也。” [7](P115)

其后,就是申涵光本次以父恤典事再入京城,再一次见到杨思圣,并为其诗集作序:“今岁来京师,冲泥千里,面垢不袜。犹龙顾予萧寺,班荆道故,退然若布衣,因叹息泣下。” [1](P477)杨思圣因此作有《喜申凫盟至都门》诗:“意外劳相访,秋风人正闲。喜深无一语,惊定始开颜。欵欵悲霜鬓,迟迟话故山。长安非昔日,莫畏鹤书还。”“不堪今夕会,重忆乱离初。人老干戈里,交存生死余。山川几命驾,涕泪共裁书。十载还耕约,相看愧鬓疏。” [6](P650)

申涵光在京期间,杨思圣是他来往最为频繁的京城仕宦诗人之一。也正是杨思圣将他推荐到了京城仕宦诗人的圈子里,让他得以结识魏裔介等人。申涵光后来在《将访犹龙于晋臬途中作歌》中回忆道:“昔岁来寻燕市酒,醉向君堂十有九。有时雪暗泥深昼掩扉,仆子持书瓶在肘。” [1](P428)顺治十年九月重阳,申涵光即系在杨思圣寓所度过,杨思圣有《九日申凫盟小集敝斋》,以诗中“连宵风雨暗金台” [6](P691)句,可知系申涵光在京期间所作。申涵光离开京城之时,杨思圣先后作有《乔文衣申凫盟观仲社集敝斋时凫盟将归里》 [6](P651)、《送申凫盟并呈殷伯岩》 [6](P652)、《再送申凫盟》 [6](P691)等诗作相送。

魏裔介。

他与申涵光相识的时间,或有争议。按其《申凫盟诗序》记载:“癸巳夏,大雨数旬,燕赵皆为泽国。申子重趼千里,访余燕邸,剧谈今昔,得以闻所未闻。” [7](P115)则在申涵光入京的顺治十年,二人已经见面。然而他又在《申随叔制艺序》提到,申涵光最早是与魏裔介之弟订交的,而魏裔介本人与申涵光的交往,则迟至顺治十一年:“申子凫盟与余弟辨若定交已久,而余于甲午始识之,盖以余有褒录幽忠一疏,为太仆端愍公再三申论,凫盟始至长安一谒。匪是,则长安声利之地,欲觅凫盟之迹,岂可得哉!” [7](P201)不过,《申随叔制艺序》中所提及之《褒录幽忠旷典疏》系作于顺治九年,申涵光的“始至长安一谒”明显应是在顺治十年,魏裔介此处或对两人定交时间记忆有误。申魏两人初次订交,仍应系于顺治十年夏申涵光入京以后不久。

魏裔介与申涵光相识的具体过程,系源于杨思圣的介绍。魏裔介《申凫盟诗序》:“余闻申子凫盟有年矣,未及一握手也。数过犹龙案头,得读凫盟诗数篇,为之击节。犹龙曰:是未足尽之也。曩者天运板荡,沧海横流,余与凫盟及殷子伯岩诛茅广羊之间,登高长啸,时人莫测,俨然杜陵野老与高李二子气酬吹台时也。今余珥笔秘省,而凫盟方闭户著书,不问人间事,吾不能测其学之所涯际矣。余又不禁心折。” [7](P115)杨思圣与申涵光交期笃厚,相当了解他的为人与创作,他对申涵光的赞赏,正为申涵光访魏裔介时两人“剧谈今昔”的投契情形,做了铺垫。

杨思圣与魏裔介皆系顺治时代京城士林名流,颇有提携后进士人的能力。申涵光在《杨方伯传》中记载:“公与今冢宰魏公裔介同年友善,……天下称曰‘杨魏’。士之自负才能,来阙下者,必携卷轴谒两公,得其一言以为荣。两公亦勤勤汲引,一艺之长,延誉恐后,盖因而成名者多矣。” [6](P622-623)而申涵光在京城的一举成名,也正是与杨思圣、魏裔介二人的推介密切相关。魏裔介《荆园小语序》:“申凫盟困守菰芦中,至长安,与余晤复,与杨犹龙魏环极诸子游,无胫而走,不翼而飞,诗名遂噪海内。”[7](P148)

魏象枢。

他也是在申涵光于顺治十年入京时,出于对其忠孝品格的景仰,而与之订交的。魏象枢《书申凫盟遗笔后》:“余交凫盟垂三十年,初以端愍公奉旨咨察旌表,时凫盟从淫霖涨水中,徒步入都,志在伏阙上书,以明殉难始末。余知其为孝子也,遂定交。” [8](P608)

王崇简。

他与申涵光订交的时间不详,但仍然可觅蛛丝马迹。顺治八年初,王崇简有《寄赠申凫盟》寄申涵光,并且提及申父甲申殉难之事:“秣陵云扰后,寤寐忆君多。吾道存薇蕨,风尘乱薜萝。暇心栖大麓,清梦越漳河。何日偕瓢笠,幽岩听浩歌。” [9](P120)王崇简与申涵光皆曾在崇祯十七年甲申国变后南下避难,“秣陵云扰后”句,很可能指两人在崇祯十七年至顺治二年期间,在南京曾会面并有过交往。申涵光归里之时,王崇简并有《送申凫盟归里》诗:“前子来国门,岂欲曳长裾?谁将先贤节,胪列为上书?持兹励世意,岂为阿私欤?相向说微尚,揽涕为欷歔。夏秋滞京华,酒歌杯暂舒。” [9](P134)

梁清标。

两人订交的时间不详,但此前并无有所交往的记载,很可能是在申涵光顺治十年入京后结识。顺治十年冬,申涵光归里,梁清标有《送申凫盟还广平》:“骑驴来阙下,怜尔放歌余。避世身甘隐,终天恨未舒。从容殉国日,珍重易名书。吾道沧洲贵,无烦更卜居。” [10](P66)对申涵光的忠义传家、遗民气节,以及诗文成就,均有极高评价。

龚鼎孳。

申涵光离京时,有《出都前一日韩圣秋纪伯紫徐德蜚张青琱邓叔奇社集龚孝升先生龙松馆分韵得真字》:“十载垂竿愧隐沦,暂来京国益酸辛。人情渐觉悲歌少,酒客依然意气真。塞外霜高回雁影,松间月小照龙鳞。明朝匹马燕南路,冰雪将无念远人。” [1](P454)后来龚鼎孳在《燕市四子诗序》中,回忆自己在顺治十年与申涵光的这段交往:“凫盟乃今招魂魄于铜驼落日石麟秋雨之间,其声激越而竅寥,即远踰西台,呼朱鸟竹如意,击石俱碎时,韦杜尺五,固王褒伤心泪也。” [11](卷四)

宋琬。

宋琬《申素园先生挽词》小注云“甲申之难,先生死焉。长公凫盟,时方叩阙请恤。” [5](P65)可知当时宋琬亦知道并关注申涵光为父请恤一事。其后,宋琬于顺治十年冬备兵秦州,申涵光有《送宋玉叔吏部备兵陇右》送之:“我初入都时,君方罢藤署。倾心纵谭谑,恐我先归去。君今官赴秦,画戟双朱轮。念我胡留滞,翻作送归人。” [1](P420)

申涵光入京后的“徒跣号燕市中”,在京城广泛进行文学活动,扩大影响,使得“诸正人皆大不平”,时任户科给事中的周体观又一次上疏,但“部仪仍执前说”,第一次行动并未获得成功。于是,他遂在当年冬返回永年故里。王崇简《送申凫盟归里》一诗在《青箱堂诗集》中系于顺治十年,即是明证。申涵光本人《归途抒怀》更明言“今夏多霪雨,北征望燕丘。跋涉洪涛中,骑驴如操舟。……我无希世心,胡为久淹留?霜雪催归人,征鞍及岁周。” [1](P420)足见他返乡是在“跋涉洪涛”入京的当年。

虽然本次申涵光入京为父请恤的行为未能成功,但他已经将自身的忠臣孝子兼遗民诗人的形象,广泛流布到京城文化圈中。而他在京城藉由文学活动所结交的各类清廷大僚、士林名流,更为请恤行动的最终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以后的顺治十二年,正是申涵光在京城结交的仕宦友人之一的魏裔介,以兵科都给事中的身份再次上疏:“惟是死难情真,而未经褒录者,独遗太仆寺寺丞申佳胤一人。……未可以自缢之参差,遂使忠魂烈节,郁郁于塞泉之下也。伏乞皇上敕下该部再加察访,一体褒恤。” [7](P24)是年礼部终于准许赠恤:“随于顺治十二年八月十六日行文直隶督抚学院,详察申佳胤死难缘由去后,又于十月二十三日行催。今于十一月十二日准直隶总督李荫祖咨开,看得永年县乡宦、原任太仆寺寺丞申佳胤,守义殉难捐躯,允宜褒恤。”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具有实际权力和话语权的清廷官员友人的鼎力相助,申涵光以永年一介布衣寒士的身份,是不可能为父亲请恤成功的。

2.申涵光顺治十年后在京的文学交际活动:

为了对魏裔介在请恤事件中的鼎力相助表示感谢,申涵光于顺治十三年春,再入京城,并接受魏裔介之请,为校《观始集》。这是他入清以后的第二次入京。本次申涵光在京城停留时间相当短,不久即启程前往太原,访友人杨思圣,是年四月已经回到永年故里,是以在京城并未开展大规模的文化交际活动。较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次入京期间结识了陈祚明。陈系顺治时代京城著名文学团体“燕台七子”中唯一的布衣诗人,顺治十二年方到京城。《稽留山人集》卷一有《慈仁寺海棠下固庵招同岱观方涟凫盟右舟翼苍颢亭雅集漫赋》一诗,系于顺治十三年春。此外,顺治十三年冬,申涵光还有一次短暂的入京,王崇简有《米吉士申凫盟小饮》 [9](P158),系于顺治十三年。

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元年期间,申涵光曾数次入京,但都没有开展如顺治十年那样大规模的唱和聚会。先是顺治十八年春,申涵光以春贡入国学,到京后谢病不赴。是年秋,其弟申涵盼成进士,选庶吉士,迎养申母入京,申涵光一路相送至京师。然次年春,申母即在京去世,申涵光复奔丧入京。这期间,申涵光一方面家事繁杂,另一方面或也有不愿赴国子监,不希望惹人注意的因素,是以并未在京城进行多少文学活动。其中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为王崇简之《青箱堂诗集》作序。《青箱堂诗序》云:“王敬哉先生诗集既有刻,行世久矣。辛丑谢病,上大宗伯印。林居清暇,乃汇丙申以后六年之诗,将续前刻。缄书千里走一介谓光曰:‘为我删定之。’千秋之业,非他世态可比,幸以古道自处也。” [1](P476)

进入康熙时代以后,由于其弟申涵盼在京作庶吉士,申涵光在广平故里和京城之间的来往也就愈加频繁。其中可考者包括:康熙三年夏,申涵光送季弟涵盼入京师,通过临清以水路入京,八月归里。其后,康熙五年春、六年秋、八年春,申涵光皆有入京视弟之行。以魏裔介所作长诗《申子凫盟永年人学道工诗余之好友也别后或数年而一遇或一年而一遇遇则必相倾倒今岁春杪至都谈深浮白醉后竟不自知踏月而去端阳后复欲归里余既久宦倦翼思还则望申子结庐于洺水之侧以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凌霄汉而出宇宙勿使禽尚笑人于千载之上耳于其行也作此赠之》 [7](P488)即可知申涵光在京城往来之频繁。

不过,申涵光虽然经常来往于京城且交接清廷大僚,但其遗民之志却始终不改。康熙七年,清廷访求隐逸,魏裔介欲举荐申涵光,申遂作书婉拒。而他对自己已然出仕的弟弟申涵盼,态度也颇为复杂。他在《家诫示舍弟观仲随叔》中写道:“升沉各异志,鸟兽各异群。君行乘华车,我行犹负薪。下车感高义,自顾非等伦。草野难与居,在远犹可钦。相思无终斁,吾其东海滨。” [1](P424)《守岁三弟宅诸甥侄毕在》更云:“一室娱心看老幼,百年称意各行藏。” [1](P458)他并未因三弟仕清而心有芥蒂,不再与之来往,且尊重弟弟的选择;但他本人仍然坚持遗民的身份和生存方式。《拟古》一诗,更说明他至死不肯出仕,以遗民身份终老;却肯于往来京城繁华场中,与诸多清廷大僚皆为挚友的原因:

高楼临广陌,中有千金姝。

采兰朝结带,裁荷晚作襦。

葳蕤闭重关,自乐笙与竽。

使君驱五马,楼前立踟蹰。

岂无媒妁言,未敢明区区。

独居竞高节,令名冰雪俱。

惜乏山水幽,当此大道衢。 [1](P421)

诗中的佳人,显然是申涵光的自喻。虽然在这位佳人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使君驱五马,楼前立踟蹰”的情形,但她却仍然能恪守名节。申涵光认为:“惜乏山水幽,当此大道衢”,他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完全与清廷大僚们毫无往来,他也不纠结于此,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守住自己的大节。

二 入京对申涵光文学声望的影响

申涵光在顺康时代京城诗坛上的频繁活动,对他本人乃至他所属之“河朔诗派”的扬名和扩大影响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申涵光在诗坛上成名,并不始于顺治十年。按魏裔介《申凫盟传》记载:“(申涵光)为诗多且久,自秘惜不以示人。有好事者传之,遂名噪于坛坫。人争录写,一时纸贵。” [7](P299)不过,申涵光虽然诗歌成就斐然,但他作为遗民,入清后一直困守永年故里,“闭户著书,不问人间事” [7](P115),生活方式相当封闭,因而在诗坛上的名声,并不甚显赫。除了杨思圣等寥寥几位旧友以外,诗坛上对他所知甚少。他在京城仕宦诗人中将影响力扩展开来,正是从顺治十年入京为父请恤开始的:“自是诗文相往来无虚日,长安士夫高才博学,蜚声艺苑者,莫不求识面,愿结邻,巷中之车满矣。” [7](P299)

比较申涵光在顺治十年前后的诗坛名气变化,一个实例是:黄传祖纂于顺治八年之《扶轮续集》中,并未收录任何申涵光作品。而纂于顺治十一年之《扶轮广集》,不仅在凡例中对申涵光大加称许,乃至将他视为直隶诗坛的代表性人物:“畿辅首善地,近日倡兴古学,……诸生申凫盟,秀掩王孟,遂空冀群。”且在集中选申涵光五古3首、七古2首、五律5首、七律3首、五言排律1首、五绝1首,七绝更达12首之多,在当时畿辅诗人中首屈一指。如此明显的前后变化,显然是申涵光在顺治十年入京请恤,扬名京城以后的结果。

顺治十年以后的申涵光,虽然并未在京定居,却已被视为京城文化圈内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而且是立足于京城文化圈的年轻后辈诗人结交和景仰的对象。

王士祯结交申涵光的过程,足以看出申涵光在顺治后期京城诗坛上的声望。顺治十五年,甫中进士的王士祯,即作书申涵光,申明结交之意。其书在今所流传的王氏诗文集中不载,但以申涵光《王贻上书来》一诗来看:“交道今谁继?升沉异所亲。圣君新及第,遣札问垂纶。兄弟知名旧,文章作合真。异时谋把臂,烟海幸比邻。” [1](P442)足可知王士祯是在中进士不久,即有意识地主动作书结交申涵光。后来到了顺治十八年,王士祯尚于淮安作《岁暮怀人绝句》六十首,其一即写申涵光:“广平申大今词杰,未识容颜眼便青。”另一位与王士祯兄弟颇有交往,在名气上也可颉颃的年轻后进文人汪琬,更提到他在顺治时代,与王士禄在京时讽咏欣赏申涵光作品的经历:“申和孟五七言诗,气体极高老。予尤爱其七言绝句,暇日与王六讽咏数首,叹谓:含蓄凄淡,使置唐人诗选中,未知可与谁比。” [12](P6192)足见当时申涵光其人其诗,在京城文化圈中的名气之大,流传之广。

甫入京城文化圈不久的王士祯,不仅对申涵光视为前辈,后来甚至还有藉由申涵光结交河朔诗派其他人物的行为。康熙二年十一月冬至,王士祯在扬州任推官,即有诗寄申涵光,兼及河朔诗派另一诗人张盖。《至日怀申凫盟兼寄张覆舆》:“晚雪融长至,春风到广羊。有书来远道,知汝卧清漳。久客谙吴语,行歌忆楚狂。如闻岩壑里,慢世得琴张。” [13](P379)张盖与同邑申涵光、鸡泽殷岳并称畿南三才子,均系河朔诗派重要人物。明亡后忧愤成狂,自闭村外土室中,岁时一出拜母,虽妻子不得见。诗作亦极少外传,唯身后由申涵光辑其遗诗百余篇纂成集。显然,如果没有顺治十年申涵光入京后在京城文化圈的扬名,作为新科进士、诗坛晚辈的王士祯,是很难想到要主动去结交这位隐居不仕清的“广平词杰”申涵光,更不会想到去结交那位自闭于土室之中的遗民张盖。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八年,申涵光还得到了一位身为京城仕宦文人的弟子田雯。《蒙斋年谱》:“己酉,三十五岁,从申凫盟先生学诗,官舍人时始学为诗,与先生上下议论,乃得源流溯源,分门启腑。” [14](P351)田雯更记载两人学诗时问答交流的情形:“余问聪山,老杜望岳诗‘夫如何’‘青未了’六字,毕竟作何解?曰:‘子美一生,唯中年诸诗静练有神,晚则颓放,此则少时有意造奇,非其至者。’” [15](P362)田雯作为新晋进士,又是康熙时代京城著名文学团体“金台十子”成员,而能师从于申涵光这位遗民人士,足以证明,申涵光作为清初京城诗坛的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诗风和诗学主张,已能在京城诗坛的仕宦诗人圈子里开花结果。

申涵光不仅自身诗学成就卓著,而且他是清初北方重要的遗民诗学流派“河朔诗派”的领军人物。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提及申涵光和河朔诗派,明白指出河朔诗派作为遗民文学社团的性质:“申凫盟涵光称诗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舆、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 [13](P4801)除了申涵光以外,这个诗派的成员还包括张盖、殷岳、刘逢源、赵湛等,其中除了殷岳曾一度仕清以外,其余皆系入清不仕的遗民。这是清初京畿地区相当少见的遗民诗学团体。

在申涵光所处的顺治时代至康熙前期,京畿直隶诗坛相当兴盛,名家辈出。“先生没后,河朔之诗大振,滹沱钜鹿,燕山瀛海,高阳鄗城之间,作者林立。” [11](卷一)这个京畿直隶诗人的创作高潮,有一大部分是由遗民带动的。“吾观河朔之士,风气淳固,铲华务根,先民典型,衣被海内,不独近今。高邑吴桥诸君子,风流标映,蔚为物宗也。上谷簇仁砥义,衽忠席孝,睢阳血碧,常山舌奋。士生其间,率多燕赵慷慨,鲁卫奇节之风。” [11](卷二)而申涵光正是清初燕赵诗人中的佼佼者之一。“近时燕赵间多诗人,其在邢洺之间者,杨犹龙申凫盟殷伯岩为最著。” [11](卷六)

作为清初京畿遗民诗人,申涵光有很大的代表性,他不但成就最高,且是河朔诗派能对外产生最大影响力的招牌式人物:

国初直隶多诗人,永平张盖命士、申涵光凫盟、鸡泽殷岳宗山,称畿南三才子,三人皆遗民。盖阳狂自废,尝独游楚豫齐晋间,归则闭土室,湛醉歌哭。善行草,五言高简,力诣古人。涵光,明忠臣佳允子,潜心理学,晚益名高,着有聪山集、荆园小语诸书。岳,前举人,顺治初除知睢阳,甫至任,即投劾归。诗宗魏晋,不喜作律诗,所作古体莽莽然,肖其为人。三人行谊,自以涵光为得中,而逸民贞操,均非尘壒所有,宜河朔人士,至今称道不衰也。 [16](P107)

以河朔诗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畿南三才子”来看,张盖入清后自闭于土室,不与外人交接,故他在京城几乎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力。殷岳入清后任职地方官,不久弃官归里,与京城诗坛往来也不多。其中可考者只有顺治十五年的一次入京,而且时间极短,来去匆匆,几乎没有在京城诗坛引发任何影响:“伯岩……游五岳名山,能诗,戊戍秋至都即旋。” [7](P512)

而申涵光的情形,与河朔诗派其他成员不同。他在顺治十年为父请恤入京,即以忠臣孝子诗人的身份在京城文化圈内激起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时公卿名士多与交接。其后更是频繁来往于京城,与当事大老交接唱和,在京城文化圈中影响力极大。《红豆树馆诗话》甚至认为,申涵光对清初京畿诗风的引领作用,达到了“畿南诗教,自君大振”的效果:

凫盟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同时钜公,皆以古独行见推。而凫盟遂得于泉石余闲,研求声律,畿南诗教,自君大振。 [17](P129)

猜你喜欢

遗民诗坛京城
清初遗民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杨剑兵《清初遗民小说研究》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2019京城维修店发现之旅——华北车圈京城探秘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