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问题研究
2015-11-13李燕红
李燕红
摘 要 1959年至今,新疆高校民族预科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其间,从摸索、借鉴到改革、发展,预科教育在不断进步,但一些问题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文章列举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新疆高校 民族预科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08
Problems of Xinjiang College Ethnic Preparatory Education
——Tak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an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 Since 1959 until now, the university has gone through Xinjiang ethnic preparatory fifty years of history. In the meantime, from exploration, learn to reform, development and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progress, but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cited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has discover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Xinjiang colleges; ethic preparatory; problem; suggestion
面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两大历史任务,新疆高校民族预科作为排头兵,任重而道远,要对预科生严把关、高要求,将其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汉语水平过关和专业基础达标的准大学生。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转变对汉语的认识
很多预科生意识不到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简单地将其看成是预科出科和大学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种狭隘的观点非常不可取。如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前景堪忧,这不是因为社会没有为其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恰恰相反,新疆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然而汉语水平不过关、汉语运用能力差使得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学校应该在预科新生一入校时就为其举办就业讲座,邀请那些刚刚经过求职洗礼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为其现身说法,让其产生危机感,从而端正其学习汉语的态度。因为预科阶段的汉语学习很关键,而且对汉语的学习不应该随着预科的结束而终止,应该在预科汉语的基础上逐渐深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保持汉语学习的连贯性、递进性和专业性。
2 做好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既是预科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相比,预科生的养成教育更为基础,主要是改正其过去的不良习惯,使其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其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绝大多数预科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良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如: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做随堂笔记、不及时订正听写错误、做作业应付差事不走心、背诵课文囫囵吞枣等,除非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或以平时成绩作助推力。因此,预科教师应在预科初期下大力气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恩威并举,首先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要下对药、下猛药。
3 民汉合宿
我院进行了小规模的民汉合宿,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1)水还是水,油还是油。民汉学生虽同住一室,但几乎无交集,仍旧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宿舍仅是其休息的地方而已。(2)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这主要是针对内地生源的孩子,其初来新疆,没接触过新疆的少数民族,不了解穆斯林的文化风俗,难免与少数民族学生发生冲突,从而心生嫌隙。再者,当汉族学生之间用家乡方言交流时,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无异于听天书,遑论提高汉语听力。
鉴于此,笔者建议:预科期间,少数民族学生和学习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学生同住,因各自对语言的需求,故能各取所需,互惠共赢;出科以后,可以和同专业的汉族学生同住,进一步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也兼顾了专业学习。
4 保持一定的淘汰率
在预科期间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机制来优胜劣汰,这样学生之间才有竞争,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可以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出科,而不是耗上一年时间就能离开这样简单;让学生适度紧张和焦虑,激发其潜能;督促学生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避免盲目学习并克服学习惰性;经过预科筛选,为专业班输送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淘汰掉其中浑水摸鱼的,替专业班把好第一关、打好基础。
然而,在新疆并不是每一个高校都有留级制,滥竽充数的不乏其人,这样预科就达不到设置初衷,也起不到过滤的作用了,反而映衬得预科就是一个摆设,少数民族学生上预科就是走过场。笔者建议:新疆各高校不但要设留级制,而且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定动态的留级标准,过高或过低均不可取。此外,留级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建设等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因为二次留级甚至多次留级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希望辅以以上调整使留级生通过比应届预科生多一年的汉语学习来达到出科目标,而不是惯性留级。
5 克服学习疲倦,寻找学习激情
预科生在预科期间大致会经历以下阶段:新鲜、适应、努力、懈怠和蹉跎。
预科第一学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认真努力的,但学习的目的也是单一的、功利的,即在MHK中达到学校规定的出科分数线。当年11月份的MHK结束到学期末,因为MHK成绩还没有出来、学生未适应考核机制和担心期末考试挂科等原因,这种努力会持续。
然而,从第二学期开学起则会出现两极分化:MHK成绩已达出科标准的学生明显懈怠,满足现有成绩,不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开始蹉跎岁月;而MHK成绩未达标的学生则压力倍增,因为在5月份的MHK中不成功便留级。其中一些汉语底子薄弱的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越挫越勇,反而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一副听天由命的架势。无论哪一种,都是对汉语疲倦的表现,失去了学习汉语的激情。
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引导,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懂得: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学校应制定多种考核机制,以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眼光应放得长远些,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因为一般高校的毕业标准要高于预科出科标准,如果能在预科期间达到毕业标准则再好不过,这样能为将来的专业学习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6 重视汉语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经过预科一年高强度的汉语学习以及围绕MHK展开的一系列专项训练,学生掌握了针对MHK的应试技巧,在MHK中能够取得好成绩、高等级,这不完全是依靠对内容真正的理解,应试技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汉语言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汉语交际、汉语运用和汉语积淀等都远远优于预科生,然而MHK的应试能力却不如预科生。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汉语言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过级率不及预科生的。
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MHK等级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在将来的工作当中,能否站稳脚跟,还是得看对汉语的运用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汉语的好坏丝毫做不了假,想要用MHK等级证书来掩盖根本不可能。用人单位既要看学生MHK所取得的等级,更要看其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勇敢地表达,使其能够学以致用。预科生应该克服羞涩,克服自卑,克服心理障碍,珍惜学校和城市这样好的汉语语言环境,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说、去练、去提高。
7 找准难点,有的放矢
在MHK中拿高分并不是预科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MHK的确是检测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手段,MHK中增加了对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考查,这在加大了测试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汉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MHK的四个部分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所必须的听、说、读、写,各单项分数可以反映出学生汉语学习的强弱项,以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对于民考民的学生来说,口语和书面表达是其需要突破的瓶颈。一部分学生是不敢说,怕说错;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说什么,没有思路,前后没有逻辑;而大部分学生是受母语的影响,出现偏误,如“我今天迟到精读课了。”“除非你亲自道歉她,她才会原谅你。”“昨天他发烧了,所以不来上课。”“你不要生气我。”“我不希望你见面他。”“我和他已经三年认识了。”等偏误句子常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口语、句型练习和文章写作中。
预科生是成年人,第二语言学习不会像孩子那样依靠模仿。要想改变其固有的错误,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对偏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每天课上抽出五分钟做有针对性的训练,然后教师反复强调,让学生张口说,且反复说,以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下次若遇到同样的错误,学生自己就能发现。
8 注重和专业的衔接,避免脱节
预科生出科后往往有这样的困扰:预科学习和专业学习不是连贯的,而是跳跃的、毫无关联的。此外,据很多理科生反映,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其所学数理化知识已经模糊了,不如高考前那般清晰、深刻。这主要是因为:(1)和内地高校的民族预科相比,新疆高校的预科教育以传授汉语言知识为主,不传授或少传授其它文化基础知识,像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和政治等。(2)针对民考民学生,内地实行的是两年制预科,而新疆高校则为一年制,加上新疆高校的预科生生源分数普遍低于内地高校,那么想在一年内既提高其汉语水平,又巩固加强其文化基础知识,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不允许的。
笔者建议:综合预科生的高考汉语成绩和刚入高校时的汉语摸底成绩,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合理分配汉语课程和其它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保证预科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连贯性,实现这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
确切地说,预科教育不是基础教育,而是对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要想取得预科教育的成功,则必须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全过程教育。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应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有个好的未来,更关系到新疆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 何修文.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 马宗正.试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预科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2007(1).
[4] 吉克跃林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J].民族学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