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教学规范的冲突及原因
2015-11-13陈刚
陈刚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导致教学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存在很大的区别和冲突。这些区别和冲突在教学实践过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教师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而导致这些冲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何合理地协调化解这些冲突和矛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教学规范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50
Conflict and Reason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Norms
CHEN Gang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ince many different coopera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purposes, teaching values, and so,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and lead to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conflict norms. These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mainly in terms of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and examination system, student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he causes of these conflicts are also diverse. How to properly coordinate to resolve thes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are research SFCRS.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eaching norms; teaching practice
教学规范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主体为实现教学目的,应该遵守的标准或规则。教学规范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创设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主体、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等任何一个不同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规范。中外高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教学规范必然存在区别和差异。一旦中外高校开始进行合作办学,这样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
1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规范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凸显的问题
1.1 学期时间设定不同
中外高校在学期时间设定上存在区别,我国高校一般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其时间设定一般为2月底至7月初和9月至次年1月。而外国高校的学期时间设定则不相同,例如:新加坡高校虽然每年上半年的学期时间和我国相似,但下半年的学期时间为8月初至11月底。学期时间的差异造成合作办学项目学期时间设定上的冲突,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外国高校往往要求在每年圣诞节以前就需要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并将考核成绩提交给外方学校的教务系统,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而对于我国高校,这段时间离学期完结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是完全按照外方高校的学期时间,还是以我为主,要求按我国的学期时间进行调整?如果按照外方高校的学期时间,学期剩下的时间该如何处理?是我国高校每年都要面对的问题。
1.2 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同
中外高校在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门数和课时占比都明显高于外国高校,很多公共基础课程国外不开设或者所占比例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外国高校在专业课程和学生实习时间的设置和课时占比上远高于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门数更多,分类更加细致,可选择性更强;学生实习时间长,所占课时多。按照笔者所在学校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新加坡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时占比分别为25%、45%和30%,而我国高校为36%、41%和23%;而新加坡该专业的实习时间也超过我国20%以上。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该如何综合考虑中外高校两方的课程安排,以某一方为主,还是合二为一,择优选择?也是合作双方需要面对的问题。
1.3 实践授课多寡不同
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中外双方在教学条件和要求上也不一致。拿实践课程来说,外国高校的大部分课程都包括实践环节,实践的方式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环境模拟等。有很多课程属于全程实践教学。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的要求明显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我校包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足全部课程的10%,而全程实践教学的课程根本没有;而新加坡相同专业的全程实践课程4门,80%以上的课程包含实践教学内容。对于中外合作项目而言,是按照外国实践授课的方式对教学进行改造,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需要考虑的。
1.4 课堂教学语言和教材使用不统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该使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不同的合作项目有不同的要求,究竟应该采用哪种语言一直没有定论。一方面,使用外国语言进行教学和考核更符合外国高校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获得外国高校的认可,也有利于学生的海外留学生活;另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同时也有利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建设。教材问题也困扰着合作项目的师生,使用全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更贴合课程考核的要求;使用中文教材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领悟,教学内容更加宽泛自由。该如何适当选择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endprint
1.5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差异
同一专业的同一课程,中外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不同,尤其突出表现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拿数学来说,中国高校的数学教学内容要远远超过外国高校,我国高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一般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而国外高校大部分专业一般将线性代数作为研究生课程,本科根本不涉及。国内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国内的专升本和研究生考试的要求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在国内进一步深造;而国外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节省教学时间和学习压力,有利于留学学生的课程衔接和海外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该如何选择呢?
1.6 课堂教学管理及教学方式存在不同
中外高校在课程教学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关于课堂秩序的管理,中国高校强调纪律性,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而外国高校往往强调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方便教学双方迅速沟通和气氛融洽。其次,外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更为丰富,比如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团队任务等;而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教师讲授,其它教学方式鲜有涉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更为适合,合作项目应该加以适当选择。
1.7 学生考核和学籍管理体系差异明显
学生的考核和学籍管理体系是中外高校教学规范冲突最为明显的领域。在教学考核问题上,中外高校规定差异较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必须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不能超过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不少于3项,而考勤率指标不能占比超过20%。而新加坡相同课程的考核要求则比较多样,有的课程没有期末考试,考勤率也由授课老师自由调控,最多可高达总成绩的20%。又如,澳大利亚部分高校采用课程总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双达标的考核标准,增加了课程通过的难度。另外,在学籍管理上,外国高校明显严于我国高校,以笔者所在的合作项目而言,新加坡高校要求学生每学期的学分获取率不低于30%,否则直接要求退学;不及格课程必须重修,重修不及格的学生直接要求退学。而中方的要求仅仅为不及格课程达到24个学分。难易程度显而易见。中外合作项目应该如何考核和进行学籍管理,从严还是从众,需要考虑。
2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规范冲突形成的原因
2.1不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中外国家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是导致学期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作为各自最为重大的节日,西方的圣诞节和我国春节时间间隔较大,固定的假期安排使两地在下半年学期时间必然发生冲突。此外,中外双方在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也使中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2 中外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比较传统的“宽专业,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种知识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我国完全不同,他们的培养模式是“窄专业,薄基础”,学习的内容更偏重于专业,强调的是专业分工和团队合作。这恰好是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应该贴近实际应用,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服务。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则表现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2.3 中外合作双方实际目的不同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关于教学语言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态度,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家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补充,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合作项目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培养兼容中外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因此应该以我为主,教学语言以汉语汉字为主。但在实际合作办学中,外国合作方的目的则不尽相同,外方高校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合作项目和后续留学深造获取实际收益,另一方面是希望传播该国文化,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才为该国服务。为了保证留学学生和引入人才的质量和实用性,很多外方合作高校要求专业课程必须全程外语教学,这和我国的法律要求相悖。不同的目的使中外合作双方在教学语言以及教材选用问题上的冲突显得尤其突出。
2.4 教学软硬件环境不同
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地点都在国内,而国内高校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国外存在较大的不同。现阶段国内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差异比较大,大部分高校的硬件环境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高校,但在软件方面则较为欠缺。这些方面包括制度规范、语言环境、教工素质、教学配套等。而这些方面的欠缺有可能改变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小结
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不同的合作形式教学层次、合作方式、专业类别等因素都会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规范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无法在文章中全部涵盖,因此文章仅仅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共同存在的规范冲突,分析了造成这些冲突的主要原因,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坚.论教学规范的习俗化[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0-72.
[2] 陈梦稀.高校教学规范的冲突与选择教学规范的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88-89.
[3] 于浩淼.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3(8):86-87.
[4] 董新汉,刘振修.专业学院教学规范保障的思考与时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10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