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的合理运用
2015-11-12杨单女
杨单女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认为,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应超越文本类型和阅读目的,参与到各种理解过程及相应策略中,以获得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思考的是如何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建构文本的意义,提升阅读素养。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我们反思自己,思考如何走进文本,设计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理解和发现,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学习关注文本,提取信息,训练概括推断。
一、 聚焦文本信息,逐步读懂理解
聚焦文本首先要经历把文本读懂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谈不上重构文本的第二过程,谈不上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所以阅读课首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理解课文写了什么。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民间传奇故事,解读教材,教师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文中的神奇之处,感受到文成公主的神采光环。在文成公主的身上不仅看到了神性,也看到了她的人性,她在人们心中是一位圣人。但是学生能够理解得这么深刻吗?该怎样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再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来建构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要抓住哪些方面来进行课文教学内容的设置?鲍道宏教授说过:“阅读教学应该是从下至上,让学生在自我的阅读中学习发现体会,而不是从上而下,这样就免不了灌输的教学。”所以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笔者整合成三个问题: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文成公主进藏的内容?你能否试着说一说?2.你从哪里发现了民间故事的神奇?3.在文成公主身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自己先学习,再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先是让学生根据第一个问题读懂课文,能够聚焦文本信息,读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来聚焦文本信息,读懂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最后还是聚焦文本信息,建构学生自己读文本的发现,教师再引导到自己的解读体会中,去体会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人性和圣性。
所以,笔者觉得教学的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再层层递进,不断培养学习语文言语中的各种智慧。
二、 提取文本信息,学会归纳概括
课程标准中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文本的归纳概括就是聚焦文本,抓住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它是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读懂和理解文本的一种途径,它能反映出学生的一种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自我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并学习概括。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乡下人家》一文,在初读课文,大家初谈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围绕最后一句话谈体会,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分段默读,各找到一个词概括写到的景物。很快,学生就可以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并试着概括成一个词语,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成三个字的、四个字的、五个字的小标题。请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展示,大家互相探究,慢慢就把不同字数的小标题展示出来:“瓜满藤、鲜花绽、鸡觅食、鸭嬉戏、晚餐乐、虫鸣唱”;“瓜藤满架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虫鸣梦乡图”。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慢慢体验到如何根据文本信息来概括小标题,提高语文概括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是一个不断培养训练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提取信息进行概括。
三、 关注文本信息,进行直接推论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除了读懂理解,学习归纳概括外,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是没有明确关联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学生要在文本中联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更多的信息内容,进行推论,让这样没有直接表述或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呈现出完整的意思。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中彩那天》,在学生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后,让他们找出父亲中彩之后的表现,学生提取信息,交流讨论就可以找到父亲中彩之后的异样表现:“神情严肃,没有喜悦之感”,然后学生就自然而然找到因为他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等学生会这样关注文本中的这一点信息后,还要引导他们进行推论:此时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还车或者留车,难在哪里?这些信息散落在课文的很多段落里的,没有很明确的关联信息,所以要让学生进行推论,找到所有信息并且综合、串连起来,训练直接推论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学习,找到信息,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补充,最后展示出来的是:还车难在“生活拮据,梦寐以求,这是崭新奔驰,而且彩票是父亲独自捎带,用的是铅笔记号,不认真看是看不出来的,并且库伯很有钱”,所以是个难题。教学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就把散落在文本中的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串联起来了,让学生在文中进行直接推论。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整篇课文的阅读中不断思考、发现、提取,训练直接推断的能力。
四、 整合文本信息,提高阐释评价
学生会整合文本信息,并且能够对文本进行阐释评价,这样的阅读能力就是我们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对于不同的文本,教师在解读和设计问题时要下足功夫,让学生在聚焦文本信息,提取信息概括,关注文本直接推论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整合信息,对文本阐释和评价,真正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和引导学生阅读,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一步让学生谈课题的发现和自己预习后的感受。第二步是谈谈从课题中发现了什么。第三步让学生聚焦文本,找到文中写到的“钓鱼的启示”,自我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教师相机指出文中的“道德的是”指的是什么?(放鱼)“道德的非”指的是什么?(留鱼),判断简单,为什么实践很难?第四步学生关注文本信息,开始找到“实践道德很难”的相关信息推论,进行整合阐释。通过学生的自我推论和小组交流补充,全班展示完善为:1.鱼是好不容易钓到的;2.真是一条漂亮的大鱼;3.距离开放的时间很短了;4.周围没有人,神不知鬼不觉;5.儿子的乞求;6.父亲自己的欣赏。”这样就整合了课文的所有信息,把它们串联起来了,深入理解道德实践起来很难;第五步,让学生找找为什么还要写三十年后的启示,当年钓鱼放鱼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写这样的启示?让学生思考,自我体会,感受这样写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对于文本的整合阐释。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表述的信息中能够聚焦文本,提高理解概括能力、直接推断的能力、整合阐释的能力,甚至进行评价,不断提高阅读素养,建构文本阅读意义。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