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文化中的蛙崇拜看人类早期的生殖崇拜
2015-11-12辛学飞
辛学飞
摘 要:红山文化中的“蛙神像”是红山文化早期人类对神的意向的最简单表述。兴隆洼时期的石人像及后期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和鱼的崇拜,无疑都是生殖崇拜。考古发现数量众多说明当时各地区的生殖崇拜现象非常突出。
关键词:红山文化;巫;蛙图腾;生殖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06-03
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部落,最早出现的分工大概就是男女间的分工了。妇女不必出去狩猎打鱼,在家从事种植或饲养活动,这就使她们完全有余暇来从事一些祭祀活动。或乞求男人们平安,或者乞求子孙繁衍,这就是所谓的“家为巫史”。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都是女性。
从很多红山文化遗存下来的神像以及神面不难看出,对生殖的崇拜在红山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繁衍子孙,他们把生殖的崇拜看作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那时的人们由于不了解生殖原因,每当看到新生命从妇女腹中生出,便认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在部族中,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兴衰,所以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一定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如果妇女在分娩过程中死去,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般的葬礼。
传说契是商族的祖先[1],“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商族的祖先契,他的母亲是接受了苍天的旨意,吞下了玄鸟蛋才生下他。周人的祖先后谡,他母亲姜源外出时舔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后生下了他,这是生殖崇拜早期的记载。两个传说中的玄鸟、巨人在先民的眼中是有灵的,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有灵观念,而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产生了祖先崇拜,并逐渐出现原始的宗教观念和一些祭祀和礼拜仪式,各种巫术、禁忌、神话传说也随之产生。
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神像的数量很少,可见红山人对神是十分重视的,也是非常严肃的。
图1中的神像为青黄色玉质,为红山文化玉器典型玉材。此器呈站立的姿势,头部向上昂起,眼睛突出,鼻吻前伸,作仰望天空之状。嘴巴和眼睛都极似青蛙,这里我们权且称之为“蛙神”。蛙神为立体圆雕,双手向上举起,胸前浮雕半椭圆形的圈饰,掌心和手臂也浮雕弯曲状的带状物,大腿两侧是凸起的螺旋状的凸起物,双脚踩在圆棍之上,看上去非常强悍[2]。雕像通体布满工艺,线条圆润流畅,雕刻的手法复杂、明快。虽然神像动感不突出,但是在平稳沉静中却散发出一种慑人的力量。这应该是一尊红山文化早期的蛙神像,也可能是蛙崇拜物证。对蛙的崇拜并非在红山文化才有。在內蒙古阴山的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都有“蛙形人”图案,在北美和阿尔及利亚以及南美州的澳大利亚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蛙形人”岩画。这些都足以证明,人类崇拜“蛙”是具有广泛性的。
蛙是一种神秘的两栖动物,它既能在水里游动,又能在陆地自由跳跃,这种超出人的本领是不是被红山先民们崇拜的原因呢?由于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存活率也极为低下,而蛙却恰恰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这是不是被红山人所崇拜的第二个原因呢?再有,从红山文化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时期开始,红山先民就已经定居,农耕成为其生活来源之一,而青蛙能捕捉害虫,保护禾苗,这也许是蛙图腾产生的缘由之一。女娲被视为人类的始祖母,在中国神话中有很多她的传说,据说女娲这个称谓就是从蛙图腾演变而来的。有人认为“娲”和“蛙”同音,女娲在当时应该就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也有人认为“女”和“雌”意思相同,“女娲”也有“雌蛙”之意。“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娲声,古蛙切”[3]。可见,我们传说中所讲的“女娲”,可能就是由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是比较常见的。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曾经出土多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壶(见图2),上面的蛙纹形象和现代的蛙类十分相似,头部是圆形的,腹部也是圆心形状的,上面还点缀着黑色的格纹,四条腿呈弯曲爬行状。
1956年在河南陕县的庙底沟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片,上面也绘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出现有蛙纹图案。图3是在甘肃天水马家窑出土的一件蛙纹陶,这个蛙圆头大眼,四肢向外伸展,这样,把下面阴部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露出了一个女性生殖器。这可以证明,在当时,蛙应该具有生殖崇拜的作用。可见,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半坡期的碳十四测定结果为:公元前4770±u65297X35—4290±u65298X00年之间。图1这尊蛙神像如果是蛙的话,那么从它的网格纹饰上看,应该是红山文化早期的(大约7000年左右),与南方的蛙纹相差了2000多年。可见,红山人应该是蛙图腾崇拜最早的部族[4]。
红山文化中的“蛙神像”很明确地表达了红山人对神的意向。看来,红山人对神的崇拜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非常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合一”当作一种理想境界来追求,表明他们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依附自然,广泛地接触自然,并把人自身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自然合为一体。像“蛙神”,正是“天人合一”的佐证。
“生殖之事造化生生不已的大德,原始的人很早就认识,是原始文明所崇拜的最大一个原则:原始人为了表示这崇拜的心里,设有种种象征,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生殖器官本身。”[5]看来,对生殖崇拜应该是红山人最为常见的一种宗教活动了,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人的身体或是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膜拜。比如在母系氏族社会,他们崇拜女性,或是崇拜女性的生殖器官;父系氏族社会则对男性的生殖器进行膜拜。同为生殖崇拜,但性质是有差异的。
红山文化时期女性阴型器是祭祀活动中的神器,是红山人根据当时的宗教观念,把方圆形玉璧进行创新和改造,在玉璧的中间磨琢呈竖状的沟槽,槽内的深处镂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女性生殖器。而阴型器出现说明红山人在敬天崇地的祭祀活动中,把生殖与敬天、尊地等同,说明生殖崇拜在当时地位的重要。在翁牛特旗就曾出土一件女阴玉器,薄片状,长35厘米,宽21厘米,一面凿成人脸,另一面雕琢成女阴状,顶端钻有一孔,可以悬挂。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史前最大的一件女阴型器[6]。
郭沫若先生指出:“殷墟卜辞中的祖妣二字,分别象男根、女阴之形。其本义为牡、为牝,引申为男女的标志,并进而成为男女祖先的代称。上古社会的祖妣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女阴和男根的崇拜。”[7]而图4就是一件集女性和男性生殖器于一体的组合器。该器为青碧色玉质,局部有白色沁,此器造型极为特殊,呈薄片状。从整体外型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男性的生殖器,而在其身上又刻出一沟槽,槽内镂空,又呈现女性生殖器的特征,这正是红山文化时期对生殖崇拜的体现,表达了一种阴阳合一的观念。该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阴阳合一题材的器形[8]。
女性崇拜所表达的是人类对人口增长的渴求,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种的繁衍”。原因主要是原始社会人的死亡率非常高,有学者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墓葬进行了研究,母系社会婴儿的死亡率近50%,成人也只能活到40多岁,能活到50岁就算高龄了,因此希望女人能多生孩子。红山文化晚期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米。平面略呈“亞”字形,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通过发掘发现大量的女性神像,均为泥质雕塑,裸体,立像,与真人大小一般。均为孕妇,腹部突出,肥大,乳房夸张地丰满。这些女神像是典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
兴隆洼文化时期这样的神像有很多。对1984年8月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两尊石雕人像进行研究发现:“从石雕人像上反映出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与动物崇拜并行的原始崇拜现象。”[9]图5这尊红山文化早期的神像造型,突出的意义就是对生育繁殖的一种崇拜,其表达的意义类似送子观音,都是为了保佑人丁兴旺和子嗣平安。神像应该是红山文化早期的器物,石像取材于当地,雕刻手法浑朴简略,风格自然古朴粗犷。石像腹部隆起,双眼大而深陷,眼与嘴磨刻成凹坑,使人感到其身体健壮,且生育能力很强[10]。类似的石像在克什克腾旗宇宙地红山文化遗址和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均有出土。这种圆雕的女神像,出土时位于室内中央火塘近旁(图6),其实是神灵的人格化形象,它被赋予部落或家族的生殖女神、火神、家族守护神、灶神等多重神格。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出土了两件孕妇的塑像,器型不大,为裸体立像,臀部硕大,腹部凸起,左臂弯曲,左手护在腹部之上,阴部突出[11]。
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在一些其它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反映生殖崇拜的文物,在河北滦平后台子遗址先后出土了6尊石雕女神像,这些神像面部模糊,乳房硕大,臀部突出,阴部张开,是孕妇临产之状。还有仰韶文化的鱼纹(图7),根据学者研究,鱼纹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器。代表生殖崇拜的雕像有很多,而蛙也属于这种,全国各地这方面的考古发现都有,乃至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说明当时人类生殖崇拜现象都非常突出。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神的观念也就是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反映在人们思想中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红山文化时期造神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红山文化中宗教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
——————————
参考文献:
〔1〕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2〕吴棠海.红山玉器[M].震旦艺术博物馆,2007.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4〕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及发展[J].考古,1979,(4).
〔5〕霭理士.性心理学[M].三联书店,1988.
〔6〕孙国军,康建国.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宗教历史与文化[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7〕郭沫若.释祖妣[A].甲骨文字研究[M].1952.
〔8〕戴炜,侯文海.红山遗韵[M].故宫出版社,2013.
〔9〕王刚.从兴隆洼石雕人像看原始崇拜[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3).
〔11〕戴炜,侯文海.红山遗韵[M].故宫出版社,2013.
〔12〕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View the of Reproduction Worship of Early Humans from the Hongshan Culture about the Adore of Frog
Xin Xuefei
(Seminar of Hongshan Culture in ChiFeng,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Frog-face God in Hongshan culture is the simplest expression of god's intention for the Hongshan culture early humans. Xinghongwan period's stone man and contra pose of worship the male or female's genitals and fish, is undoubtedly reproduction worship. Archaeological finds the number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reproduction worship phenomenon is very prominent.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Witch; Frog Totem; Reproduction W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