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2017-01-05郑笑然

关键词:红山文化英译

摘 要: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英译工作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重要的意义。至今已有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办和赤峰市社科联共4个科研立项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报业新闻红山文化中英文推广现状研究、红山文化英译失误分析、红山文化术语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以及语境视阈下的红山文化英译策略研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苏秉琦;英译

中图分类号:K872;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15-03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英译工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对外宣传及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珍视红山文化遗产,也就是尊重人类的生命和历史;保护红山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根源和发展基础。推广红山文化,就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红山文化英译工作的意义。

关于红山文化的英译研究,至今已有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办科研项目“红山文化英文翻译理论研究与再实践”(2011H079)、“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学术思想英译研究”(2013J147)和赤峰市社科联项目“红山文化中英双语推介工作研究”等共4个科研立项,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报业新闻红山文化中英文推广现状研究、红山文化英译失误分析、红山文化术语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以及语境视阈下的红山文化英译策略研究。

一、报业新闻红山文化中英文推广现状研究

郑笑然研究指出,“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2000年始见于报纸,从06年开始大幅上升,而于2004年在内蒙古赤峰学院召开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研讨会使得红山文化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郑笑然研究了文献出版来源的数据指出,“红山文化的报道更多见于地方报纸,其中以赤峰日报最多,为137篇,其次是朝阳日报,为83篇,再次是内蒙古日报和辽宁日报”。“报道红山文化的报纸以学科分类可见,考古位居第一,有229篇相关文章,文化和旅游居第二和第三,再次是文化经济、体育、档案及博物馆等”。

因红山文化始发现于赤峰一带,延伸至辽宁境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赤峰日报相关报道最多,其次是朝阳日报;以上研究也说明了学者研究的角度以考古为主,而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旅游也受到了充分的关注;中国文物报也有较多文章报道则说明红山文化的文物受到多方关注。在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以前,没有关于红山文化的英译推介工作的研究文章。

二、红山文化的翻译失误分析

多渠道搜集的翻译文本表明,红山文化翻译的失误比较多。赤峰市草原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解大赛中一位参赛者将“红山文化古玉器,朴拙而智慧的艺术造型……无不为世人震惊”一句,译为“The ancient jade articles shock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plain and clumsy artistic style…”译文中将“朴拙”一词翻译成了“plain and clumsy”。任蕾指出,这一翻译显然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汉语中“朴拙”一词的真正含义造成的翻译失误。宋代何薳在《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中著述:“余谓古声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轸,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可见“拙”在这里有“质朴无华”“天然去雕饰”的深层美学意义。而“plain and clumsy”使以英语为母语的阅读者只觉得“平凡、普通并且笨拙、不协调”,这种描述毫无美感,全无红山玉器的质朴之美,如果原译文后面补充“but at the same time beautiful and amazing”就可以体现红山玉器古朴典雅的美学含义了。

辽宁省建平市“建平在线”网站关于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猪龙的介绍中,将“出土文物玉猪龙、玉质光洁,造型奇异”一句译作“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 Yuzhulong, which is bright and clean in its quality and strange in modelling……”(http://www.jpzx.cn/gaik/rw.asp)。任蕾指出,“且不说此处将‘玉猪龙直译为汉语拼音‘yuzhulong会使得外国读者多么的莫名其妙,只将‘奇异译作‘strange,就值得再三推敲”。

三、红山文化术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

早在18世纪,英国翻译家Alexander Fraser Tyler在他的著作Essay on the Priciples of Translation中就明确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英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20世纪80年代,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和“通顺”。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鲁迅先生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文化推介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工作者与文化工作者所做的工作体现的是同一个角色,那就是“推介者”。红山文化距今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外国人通过阅读译文理解我们的文化,专业术语的翻译成为英译中最大的难点,马晶新提出,现有的姓名、地名、职位名等翻译标准都无法满足文物英译的要求,最贴近文物名称英译的官方标准是菜名的翻译,通过研究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她总结在翻译中国菜名时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则:

A.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

B.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配料+with/in+汤汁;

C.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D.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人名(地名)+主料,或者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

据此,马晶新提出红山文化文物英译方法为:

A.材料/修饰语+核心词:比如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龙,它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根据材料/修饰语+核心词的译法,可译为jade dragon。

B.拼音+注释或用()表示附加信息:玉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比如玦在现代汉英词典里被译为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该翻译采用的是修饰语+核心词+(解释)的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译文缺乏完整的文化信息。玦是带有一个小缺口的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饰物,同时,玦有缺口,且玦与绝同音,古人如果将玦赠与他人,则表示决绝。因此,在翻译时应保留玦的原本发音,采用拼音+注释的方法,将玉玦译为jade Jue(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 off)更为妥当。

C.修饰语+核心词+of:of后为器物的形状等,比如玉雕龙面人身像,核心词应为像statue。龙面人身是其雕刻的主体形象,因此应该译为jade statue of dragon face and human body。

D.修饰语+核心词+with:with后加器物的纹饰、装饰物等。

在红山文化英译研究中,对于苏秉琦先生首次提出的术语,例如条、块说、满天星斗、三部曲与三模式、古国和方国等理论术语的翻译缺乏借鉴,如何准确、顺畅、有效地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英文读者,这涉及到语境问题。

四、语境视阈下的策略研究

语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即一系列跟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就构成了语境。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 Nida)曾说翻译即译义,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指出,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段的意义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它们必须处在特定的联系关系即上下文中,同时又受到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的调节,其意义才能变游移为稳定。

离开语境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在红山文化翻译项目中,有的是以科普为目标的,读者是普通人;而有的是学术思想英译工作,读者以学者专家为主,前者我们在语言处理时,力求简洁易懂,引起读者兴趣,因此做了大量的简单句,复合句的使用比较慎重;后者的语言处理则大量使用复杂句型,以使表达学术化。再比如苏秉琦先生首次提出的如条、块说、满天星斗、三部曲与三模式等理论术语,经过和美国专家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所谓条、块、满天等说法,不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因此我们反复斟酌之后,定稿为theory,star theory, trilogy and tri-mode。以上实例表明,翻译是一种双语间的活动,因此,翻译绝不能“就词论词”,与红山文化相关知识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内容也务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关于红山文化的翻译,要想把文化缺失减至最小,原文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全部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术语翻译尤为重要。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陈福康提出翻译名称时应该“详细地理解原意,并反复地考虑汉译名之是否对等”。

郑笑然在红山文化文物翻译过程中,比较了辽宁博物馆的英译版本和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玉器时代》。以马蹄形玉箍为例,博物馆的英文是jade ornament,而出版社提供的英文是Hair tube,对之赋予了功能(束发器)。玉环,博物馆译为ring,而出版社的描述更为细致:flat ring。玉璧,博物馆的音译jade Bi-discs,显然没有出版社翻译的perforated disk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翻译工作者由于个人对文化理解的差异,或者由于翻译单位对功能需求的不同,会导致同一文物有不同的英文名称,由此可见,术语(包括文物)翻译的译名统一问题任重道远。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在原始文化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闻业和翻译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全世界共享红山文化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代表人类远古文明的文化遗产。笔者希望现有的立项英译研究成果能够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红山文化的英译工作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明华.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学术思想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马晶新.文物名称翻译的统一及规范——以红山文化器物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3〕任蕾.红山文化对外推介中的翻译失误分析及对策研究.语文学刊,2012,(12).

〔4〕任振涛.试论红山文化内涵及相关词汇的翻译.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尹诗文.浅析语境与翻译.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郑笑然.红山文化翻译的文物译名统一问题.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7〕郑笑然.报业新闻红山文化推广现状与发展分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Hongshan cultur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ncient culture of northern Chin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lanning Office and Chifeng City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have done four project researche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in print journalism, error analysi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ongsha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Key words: Hongshn culture; Su Bingqi; English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