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中牟方言里的儿化

2015-11-10乐2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牟老派韵尾

鲁 冰,常 乐2,

(1.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2.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儿化是音变的一种,它是“一种特定的音义结合体,就是用‘儿’的音跟前一音节的融合使儿化词附含有与‘儿’相关的意义”(钱曾怡1995)。儿化主要存在于官话方言。儿化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在中牟方言中成系统、规模大、范围广,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一、中牟方言的声韵调

(一)声母(22个,包括零声母)

说明:古精见组字在细音前的读音分新派老派,老派分尖团,新派不分尖团。

(二)韵母(40个)

(三)声调:单字调4个

阴平24阳平53上声55去声213

二、中牟方言儿化的语音形式

中牟方言的40个基本韵除了[ər ue]外都可以儿化,大多存在新派老派的两读现象,它们的具体转化规律如下:

从上述新老儿化韵读音可以看出,老派的[iər uər yər]正向新派的[ir ur yr]靠拢,这正好印证了赵元任所提出的“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原则,他在《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提到“如果词根语素的韵母跟卷舌韵尾不是不能共存,那么其发音倾向是凑在一起。例如ar……元音跟卷舌音大部分时间是同时的。ur也是如此,因为,发元音u时舌根抬起,圆唇,但没有规定舌尖的位置,它可以同时处于卷舌状态。”同时,他还说“发i和y这两个元音,舌头是平的,跟卷舌音不能共存,因此必须加进一个卷舌中元音。”但在新派的中牟方言里,[i]和[y]这两个元音可以同时处于卷舌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儿化韵母进一步演化形成的。

从以上基本韵与新老两派的儿化韵对比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三者在演变速度上是不同步的,儿化韵快于基本韵,新派快于老派,比如基本韵母的[a]儿化后成系统地转变成了[ɐ]。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基本韵与儿化韵不在同一时间层面上,所以他们之间也就不是直接稳定的对应关系,他们都是在不断演变之中的,这正是语音渐变性的最好反映。

三、中牟方言儿化的合音方式与语音特点

(一)中牟方言的儿化合音方式

王福堂先生曾按照“儿”尾与前一音节韵母的结合方式把汉语方言的儿化分为两种——拼合型与融合型。在中牟方言中,根据儿化在新派老派儿化语音形式的差异也可分为两种——拼合型与半融合型。

拼合型儿化是指合音以后儿尾要么成为前一音节的韵尾,要么取代前一音节的原韵尾,与韵腹的主要元音相拼,但二者可以区分开来。如:

A.瓜kua24+儿·ər→瓜儿kuɐrl24画xua213+儿·ər→画儿xuɐrl213

B.件 ʦian213+儿·ər→件儿 ʦiɐrl213汤thaŋ24+儿·ər→汤儿thər24

A组中儿尾的卷舌成分成为前一音节的韵尾,B组中,儿尾的卷舌成分取代前一音节的鼻音韵尾,成为新的韵尾,从语音上是可以分辨的。

半融合型儿化是指合音以后儿尾与前一音节的韵母有结合成新的语音形式的趋势,但并未完全演变成为新的语音形式。如:

A.兔thu213+儿·ər→兔儿thuər213月ɕyə24+儿·ər→月儿yɐrl24

B.兔thu213+儿·ər→兔儿thur213月 ɕyə24+儿·ər→月儿yr24

这两组读音在中牟方言中并存,从上例可以看出,A组还没有完全融合,还能看出较为明显的拼合痕迹,但B组例字从发音开始,舌头就处于上翘状态,拼合痕迹已不太明显。从使用年龄上看,A组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为老派;B组多见于年轻人群,为新派。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出,B组语音形式将会慢慢取代A组语音形式。

(二)中牟方言儿化的语音特点

1.“儿”尾对儿化音节声母的影响

a.在中牟方言中,声母[t thl]在儿化音节中常带有闪音色彩。如:

不论在新派老派,“儿”尾与前一音节合音后,处于新音节的韵尾位置,由于逆同化的作用使得卷舌动作提前发生,造成了儿化音节的声母都带上了闪音色彩。

b.在中牟方言中,老派读音中的声母[ʨ ʨhɕ]在儿化音节中常常转化为[ʧʧh∫]。如:

这种特殊的变化只存在于老派方言中,新派方言并不存在。

2.“儿”尾对儿化音节韵母的影响

a.在中牟方言中,老派的“儿”尾与前一音节合音后,韵母中主要元音总是被央元音化,新派中韵母uəu eiəu uaŋuəŋ儿化后的主要元音总是被央元音化。如:

b.在中牟方言中,不论新派老派,“儿”尾与前一音节合音后,儿尾的卷舌成分取代前一音节的鼻音韵尾,导致了前一音节的韵尾脱落。如:

c.在老派的中牟方言里,儿化韵[ɐrʅɐr iɐr uɐr yɐr]在韵尾发音结束时能较为明显地感觉到舌尖顶在上腭处,并伴有轻微的除阻状态,这一现象在新派同样的韵母中却并不存在,因此在音节右上角标注[l]。如:

d.在中牟方言中,庄组生母庚韵字儿化后,老派读音的韵母前会出现韵头[u],新派则没有。如:

3.“儿”尾对儿化音节声调的影响

儿化音变除了可以影响声母和韵母,还有以影响声调的方式来起到儿化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小称变调,在吴语中较为普遍,特别是浙江温岭地区:古平声字变调读高升调35,古仄声字变调读高降调53。这种成系统的小称变调在北方方言中尚未发现,但是在中牟方言中存在局部变调的现象。形容词重叠后再儿化,不论本调,后一儿化音节一律变为阴平。如:

四、中牟方言儿化的语法意义

(一)小称标记

小称音变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汉语方言的一种语法手段,包括儿化、变韵和小称变调,最初作用于名词,表小,后来逐渐扩展到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中牟方言中,小称标记的主要形式是儿化,它与非小称形式存在着意义上的对立。

1.名词儿化

A:盆儿 灯儿 河儿 水滴儿 绳儿 凳儿 瓶儿袋儿 箱儿 鱼儿

B:盆Z灯Z河Z水滴 绳Z凳Z瓶 袋箱Z鱼

(说明:B组例子中右上角上标的Z表示子变韵。)

以上例词在使用基本韵时,不表示大小,只有在儿化了以后才表示比原事物小。

2.量词儿化

A:一块儿 一滴儿 一段儿 一堆儿 一片儿 一句儿 一截儿 一阵儿 一袋儿 一筐儿 一箱儿

B:一块 一滴 一段 一堆 一片 一句 一截 一阵一袋一筐一箱

量词通常是用来表示人、事物的数量单位,这些量词在使用基本韵时,分不出大小,如B组例词;只有在儿化以后才能表示这个单位比一般意义上的小,如A组例词。

3.形容词儿化

中牟方言中的形容词儿化的形式比较复杂,大概有三种儿化形式。第一,单音节形容词儿化(这种形容词儿化是名词标记,将在下小节表述);第二,形容词重叠后儿化;第三,形容词短语整体儿化。

a.形容词本身重叠后儿化

这种形容词重叠儿化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A:慢儿慢儿短儿短儿小儿小儿低儿低儿偷儿偷儿

B:黄黄儿 小小儿 长长儿 咸咸儿 快快儿 潮潮儿 宽宽儿

在中牟方言中,A组概括为“A儿A儿”式,B组概括为“AA式”,两组都表示比原形容词的程度低,在使用中,AB组儿化后一定都要有语气助词“嘞”,“儿”与“嘞”同现,加“嘞”后表示“加重”的附加意义。

b.形容词短语整体儿化

这种儿化形式普遍存在于河南方言的很多地区,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形容词短语的小称儿化》一文就有详细论述。在中牟方言中,也有这种形式。例如:

A:两米高儿 五米深儿 不大儿 镇高儿 冇多多儿 一指长儿

B:两米高 五米深 不大 镇高 冇多多一指长

B组形容词短语不表小称义,只有形容词短语整体儿化后才表小称义,是形容词短语所表示的事物度量方面表小,如A组。以上A组例词中的“高儿”“深儿”“大儿”等在句法层面并不独立,必须与前面表示指示程度或数量意义的成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即整体形容词短语儿化以后才能与原形容词短语构成对立。但是能进入这种小称框架的形容词是有限的,仅有“大、长、短、沉、重、高、低、粗、细、厚、薄、宽、远、深、稠、多”。而表示指示程度或数量意义的成分也只限于“镇/镇们、恁/恁们、冇多、不多、不、多”和数量短语等。

4.副词儿化 在中牟方言中,可以儿化的副词仅限于极少数可以重叠的副词。如:

将将儿 刚刚儿 天天儿常常、经常

(二)名词标记

从儿尾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宋元时还是儿尾,明以后,儿尾与前一音节慢慢结合,儿化韵才逐渐形成。在儿尾向儿化转变的过程中,“儿”的表小意义逐渐磨损,后来儿化只作为一种名词标记成分存在,而其作用范围也从名词、量词扩大到了数词、形容词和动词。

1.数词+儿→名词 这里的数词仅限于基数词“一至十”,数词没有儿化表示一般数目,儿化后用来表示以排行顺序对人称呼的名词。如:

三儿 四儿 五儿 六儿 七儿

2.个体量词+儿→名词

粒儿(米粒儿) 段儿(黄瓜段儿)片儿(纸片儿)块儿(石头块儿)

3.动词+儿→名词

盖+儿→盖儿 印+儿→印儿 塞+儿→塞儿点+儿→点儿 吃+儿→吃儿

4.单音节形容词+儿→名词

好+儿→好儿老王让我给你带个好儿。

亮+儿→亮儿就这个屋还有点亮儿。(这里的亮儿是指灯光。)

(三)类指和泛指标记

1.在中牟方言中,有少数名词儿化后可表示一类事物,是一种类指。如:

钱+儿→钱儿 本+儿→本儿

这里的“钱儿”表类指,不儿化的“钱”只能表示具体数目;“本儿”也表示类指“成本”,不儿化的“本”则表示另外的意义,比如“书本,本子”等。

2.在中牟方言中,有少数量词可用来泛指,表示“每一”事物或情况怎样。如:

回儿回儿每一回遍儿遍儿每一遍样儿样儿每一样根儿根儿每一根条儿条儿每一条

四、结论

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普通话,还广泛地存在于方言中。中牟方言的儿化与普通话相比,语音更加复杂,功能更为丰富。从语音来看,一方面,由于新老派读音并存,导致中牟方言的儿化有两套读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儿化对声韵调的强势影响。从功能来看,中牟方言的儿化不仅是小称标记的典型形式,也是名词标记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可以是词的儿化,也可以是短语的整体儿化。

[1]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4]王福堂.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贺巍.官话方言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乔全生.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0(2):70-74.

[10]胡光斌.遵义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J].方言,2005(1):64-70.

[11]曹瑞芳.山西阳泉方言的儿化[J].语文研究,2006(2):58-62.

[12]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J].厦门大学学报,2002(154):43-50.

[13]蒋平,沈明.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J].方言,2002(4):289-298.

猜你喜欢

中牟老派韵尾
老派的人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
老派的人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光影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中牟 县域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中牟:纠正“变形”的金字塔
“大运河”考古行记——河南中牟段
中牟农业旅游客源市场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