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尽的国企改革
2015-11-02财经评论人
文 齐 岳(财经评论人)
走不尽的国企改革
文 齐岳(财经评论人)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有全然不同的生长,日积月累就会彻底改观。国企改革也是如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地国企不断在微观市场环境中日新月异,如今回头来看与当初已经是天壤之别。但企业生长、制度创新之路是走不尽的。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三期叠加”的背景之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显然要解决更为严峻的问题。
顶层设计于九月结出果实。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作为破题,这两个文件定义了国企变化的目标、速度、底线和方向,从而为之后的“N”份落地政策搭建了基本框架。
此次改革仍然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市场化精神”。国企改革从利税起步,变上缴利润为企业所得税,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分成,带来第一次激活。外贸、内需的急剧扩张推动国企同步成长,很快现代化治理结构成为必要,促使国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再进一步,股市承担起为国企融资和“健身”的功能,推动国企大面积转化为股份制企业。如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再次前行,成为本轮改革的重要亮点。可以看出,国资从一家独大到不断后让,如今要和民资、外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国企所有权版图上,凸显出不断优化效率的主线。
在诸多竞争性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具有非常强的含义。有鉴于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刺激政策力量极大,且后果纷繁,所以政府在调控此轮增长下行时多少力不从心。国企作为政府把控经济冷暖的重要抓手,不再像重投资时代那样对经济景气具有决定性力量。引入民间资本到公路、铁路、市政工程、电力、航运等“花钱如流水”的行业里,可以在不扩张财政的前提下实现提振增长的效果,同时优化经济中的国民结构。属于一举两得的好事。
民营资本如何能够在国企地盘上顺利收获投资收益,是决定国企改革成败的问题。本轮改革当中诸多亮点与此有关,包括政府以“管资本”形式来参与企业运作,利用“优先股”、“黄金股”等工具来把控企业战略决策,进一步放开对小股东和经营层的压制。这意味着民资能够有更多的决策权。另外,后续文件会更清晰界定出民资所能够进入的领域,将“商场”边界琢磨得更清楚,减少企业家“越轨”的风险。
至今,国内民营资本在政府权力面前处于弱势。作为解决方案,这种制衡力量有望来自于国企内部的广大职工。如果能够通过员工持股、分红制度、经理跟投、加强工会等形式将国企员工组织起来,那么来自大股东的不良决策以至于贪腐行为都有望得到根本解决。这实际上是更为彻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分散化的个人通过类股权的形式凝结在企业周围。这样,民营资本的运营空间实质上会因影响力多元化而变大。
这样彻底的改革即便打折也是伤筋动骨的,至少当前几乎所有国企在位者都会受到负面冲击,因此反抗力之大也可想而知。 “日日新,又日新”的健康状态应当是“微撕裂”,刺激制度肌肉的再生长。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动荡频仍的今天,我认为这种步伐的控制实际上成为此次改革容易忽视、但至关重要的亮点。
责任编辑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