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中心:在传承中发展

2015-11-02万建中

北京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中心

文 万建中

文化中心:在传承中发展

文 万建中

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则不同,并非首都的专有的核心功能。所以其发展需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中长期规划,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摄影 迟玉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了北京的核心功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政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人们讨论的并不多,这两个中心的发展似乎只有体现在中央层面。政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有一共通性,都是首都必有的功能,即只要是首都所在地,必然具备这样两个功能。

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则不同,并非首都的专有的核心功能。所以其发展需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中长期规划,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了客观规律,制定的规划不符合北京市的历史与现实,就可能失去这样两个中心的地位。那么,在北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就文化中心而言,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呢?如何才能保持文化中心的地位呢?

首先应该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是历史给予的,元明清三代,北京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再往前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如果说,辽南京揭开了北京首都地位的序幕的话,那么,金中都则是北京首都地位发展的真正开端。辽南京燕国当时还只是一个封国,不能称其为全国性政权,而辽的陪都有很多,北京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有到了金,北京才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尽管金中都只存在了60余年,却成为北京建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是辽金时代确立了北京都城的崇高地位,北京的历史文化才开始真正得到史学家们的关注和书写,在中国文化史上取得了应有的位置。

其次应该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并不在于其文化有多么优越,而是因为北京的文化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汇集的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并且兼具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特色。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皇室贵族、官僚绅士、大户人家云集,加之北京作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会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的人士聚居于此,他们也将各自的地方文化带到了北京。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外延与内涵。多元发展,兼容并蓄,铸就了北京文化的博大与深远。

基于上面两点的认识,北京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传承,或者说是传承中的发展。因为从整体而言,不论上层的精英文化,还是下层的民间文化,直至今日仍然延绵不绝。就民间文化而言,民间工艺、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间口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说唱等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毋庸讳言,北京正处于城市建设快速进程当中。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发展阶段。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资产,城市的魅力和发展动力来自于文化的积淀。长期以来,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利用”的问题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实际上,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目的。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弘扬是最深刻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全社会都在强调文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利用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是一条必由之路。科技需要创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改革模式需要创新,这是肯定的。文化的管理需要创新,文化发展的模式需要创新,文化体制需要创新,比如文化进入市场,这就是体制的创新,但是文化本身的发展主要不在于创新,而是在继承,在弘扬。实际上,文化本身是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刻意创造和求新。文化需要继承,继承是文化最大的特点。应该继承和弘扬北京已有的历史文化。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方面,发展并不是去破坏和改变已有的文化积淀,发展同样包含继承、弘扬,继承、弘扬就是发展。

在北京,文化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教训很多,文化需要大繁荣大发展,但应警惕过犹不及。文化的发展建设与其他方面的建设是不一样的。北京原本就有文化,每个区县乃至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根基。我们很有文化,问题是我们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程中千万不要过度开发,有些古村落、古建筑,本来是原汁原味的,但是为了吸引游客,为了开发利用而过度包装,搞得不伦不类,反而破坏了原有文化生态;更不要阻止文化的传承,比如早些年禁止过年期间燃放鞭炮,强行剥夺了广大市民抒发美好愿望的权利。这样的教训非常多。

前些年,“危改”成了北京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危房改造”成了帮助老百姓改善居住环境最动听的一个词,但它却是以把祖辈居住在这里的人“赶”出市中心为代价,而将新建起来的“四合院”拱手卖给那些有钱人,城市建设似乎只剩下拆迁一种模式。就文化建设而言,实际上一些旧的比新的更有价值。文化的过度开发,必然导致对文化生态的破坏,这种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比如说,一座古寺庙被拆了,就再也没有了,即便依原样复制,那也是伪造的。

过去,特别强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的,比如一座古建筑被拆了,人们会觉得可惜。还有大量的属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民间口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说唱等等。由于是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之下,这些文化形态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他们生存处境更加艰难。就民间口头语言而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是最基础的文化。北京的方言已岌岌可危,现在北京小孩有多少会讲北京方言呢?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在强调普通话的同时不应矫枉过正,应该强调方言教育。以后的北京的小孩不会讲北京话了,一律说纯正的普通话,这样,文化多样性就很可能不复存在。所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面,应该更强调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遗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利用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是一条必由之路

文化建设和发展经济不一样,与发展科技也不一样。经济和科技可以试验,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失败了可以重来,而且也允许失败。可是,文化的发展一旦走弯路,其损失是无可估量的,也是无法挽回的。在文化发展方面,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以科技的模式,或者经济发展的模式发展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以科技的经验、经济发展的经验移植到文化发展方面,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一些政府官员既搞经济也在讲文化,搞科技也谈论文化,然而,实际上文化建设一定要以内行为主导,外行主导的文化建设可能导致文化的破坏。

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何强化一个城市及周边村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格个性是最重要的。如今,人们都在感叹每个城市建设都走向趋同,即便不是搞文化的人都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文化是多元的,是差异的,多元的文化、有差异性的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所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是要保持地区文化的特点、个性。怎么样才有个性呢?个性就在传统文化里面。因为个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北京有北京的个性,上海有上海的个性。保持这种个性和风格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以后城市和城市的竞争,地方和地方的竞争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文化个性的竞争。所以保持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关键。北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思考其发展方向是什么?发展的特点是什么?风格是什么?在“十三五”规划中,需要进行文化定位。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张涛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遗产中心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与文化遗产相遇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