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应博采众长
2015-11-02林佑辉
文 林佑辉
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应博采众长
文 林佑辉
北京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价值文化、方法文化和艺术文化,是一座充满了知识、思想和智慧的宝库;是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的底色和基石。
摄影 迟玉洁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即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2012年1月,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作出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自那个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北京应该是怎样一个都市。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许多国际都市。我强烈地感觉到,保护城市文化特色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努力维护着城市自身的特色。在希腊,为了保持雅典古城的特色,国家实施了严格的高度控制,市区内不允许新建高层建筑以避免历史风貌受到伤害。在西班牙,政府早在1859年就对巴塞罗那的城市特色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新的城市建设要完全避开历史城区的思路和措施。150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到巴塞罗那历史城区的文化特色依旧美观而协调,成为欧洲最具中世纪风格的特色城市之一。在意大利,经过长期努力,罗马整座城市呈现出以古代遗址为基本特征的“古罗马”、以历史街区为主要特征的“老罗马”和以现代建筑为鲜明特征的“新罗马”,形成三种风格并存的独特城市文化景观。
北京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价值文化、方法文化和艺术文化,是一座充满了知识、思想和智慧的宝库;是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的底色和基石。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建设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协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实施北京城市整体规划(2004-2020)目标进程中,保存和凸显历史文化名城浓厚的文化底蕴。一座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对其中个别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在于对整个城市的空间特征、街道肌理、局部环境以至城市精神等方面的保护。
那年,我到德国访问,不论走到哪里,我看到的都是风光旖旎的美景,闻到的是泥土花草的芬芳,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走过的公路沿线,看到的都是一片片树林和草地,绿树成荫,碧草似毯,大小城镇除了各式建筑就是公园、草地、树林和原野,参天大树和百年老树随处可见。城市里遍布大小不一的公园。在柏林市,万亩以上的公园就有4个,公园里随处可见野生天鹅、水鸭等在湖中悠闲戏水。
进入新时期,北京城市建设渐进佳境,旧城保护、文化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大拆大建”之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的城市“水泥森林”、“玻璃幕墙”,使北京在“灰色”的空气中,如是“灰头灰脸”的“边塞城市”。有感于此,我提出“关于拆一片城区,还一片绿地,拓建城市森林生态园林”和“恢复北京城中水系,引入生态河流入城,圆城水相依美丽梦”等提案,建议在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还北京绿地、绿林、绿色,使北京的皇宫王府、胡同、四合院和现代化建筑群,沐浴在蓝天绿野中,展示北京首善之都的风韵。呼吁拆一片城区,还一片绿林;开发一片新区,建设一片生态林。北京的绿化要在现基础上,拓建城市森林、生态园林。建设具有中国园林、水墨化意境的现代化都市,建设“城市有林、林中建城”的美丽北京。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拓展开放兼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有之义。发挥北京的全国首都地位优势,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所提供的广阔空间,更开放兼容地开展强势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北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鲜明独特的文化形象,跻身世界知名城市之列。
德国的法兰克福努力保持举办国际展览和会议的文化城市特色,每年至少有5万个会议在那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60万人涌入各类会场,成为欧洲大陆最繁忙的会议中心。正是悠久的历史和今天的努力使法兰克福成为全球闻名的文化城市之一。北京是一座开放度高、国际交流频繁的城市,众多的各国使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海外媒体,云集于此,北京应充分利用各国驻京机构众多,会展业务发达的独特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赋予北京文化时代的气息。北京和众多国际都市建立了友城关系,友城是北京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北京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要充分运用友城平台的独特作用,每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友城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国外文化资源进入国内文化市场。通过在北京每年举办国际艺术博览会,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合唱节、国际舞蹈节、国际芭蕾舞节等文化节会,吸引国内外优秀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北京演出、展出、亮相、交流,构筑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保持城市文化特色
随着北京市属行政机构的搬迁,北京行政区划或迎来调整。目前,已执行1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正在修改。要深入研究和发掘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内涵,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体系。重点保护全国、市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文化遗迹,有效保护和整合古城中轴文化史迹线,结合城市环境“大变”工程,规划和建设新的文化景观线,主动地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风貌和空间环境。
法国巴黎保留有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以来各个阶段的文化遗产与城市肌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由于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使城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充分展示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该市在新世纪推出“大巴黎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的扩建将现有的“博物馆城市”打造为世界之都。根据规划,大巴黎的文化版图将以塞纳河为轴向四面扩张。在中心区域,有法国国家图书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布朗利博物馆、大皇宫、建筑遗产城和一个坐落在东京宫的崭新的现代艺术机构。在西部,有位于布洛尼森林的路易威登创意基金会以及正在规划中的赛甘岛。在东部,围绕着法国国家视听学院、努阿兹勒格朗市的歌布兰学院以及玛尔纳拉瓦雷市和克雷泰伊市的多个大学城将形成一个影像和多媒体中心。在北部,除了吕克·贝松的电影城, 在布尔日还将建成一个文化科技中心。在南部,地处维特利的MAC VAL博物馆是推广现代艺术的前沿阵地。“大巴黎计划”一旦顺利实施,法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之都的文化版图将日趋丰盈。法国的“大巴黎计划”值得北京在规划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过程中借鉴。
北京历史文化是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的底色和基石
传承文化、创意节日
推进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重视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保护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扶持民间艺术活动,继承和发展具有北京文化特色、北京地方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按照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构建城市博物馆体系,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是我正在调研和思考的两个课题。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绚丽、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节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承载中华文明、民族情感,历经历史长河,中国的春节,更是被许多国家认识和吸纳,成为世界文明及多元化的组成,蔚然成景。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好的形象大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都,既集中华文明瑰宝于一身,更有融节庆文化之中,独具特色的京韵京味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北京在建设文化之都中,应精心包装自己的节庆文化(尤其是春节),打造“到北京、过中国春节”的城市名片和世界著名城市旅游品牌,让中华文化辉耀美丽北京的星空。
为此建议:政府正确引导,积极营造节庆氛围,支持和发挥社区组织自治功能,倡导群众参与,百姓节日,百姓营造,使节庆成为群众自觉参与,自娱自乐的节庆。烘托节日气氛,交给寻常百姓、家家户户,鼓励老百姓自家灯笼自家挂,自家对联自家贴,门神门画、年画剪纸入户入室,用生动的民俗文化把节日环境装饰得花团锦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小年始至元宵,由政府规划、协调、组织节庆活动,如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的圣诞节等等,使之成为中国的狂欢节,中国人的群众狂欢。如:政府在节庆期间,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开辟数几条、十几条街道,让中国式的狂欢从庙会的围墙“走出来”:组织集中燃放烟花,取代群众放鞭炮。可参照香港、澳门的做法,由政府向社会募集公益性的赞助,举办北京艺术月,集中向世人展示中国各流派、各剧种艺术;使北京节庆成为展示北京地方民俗文化,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的舞台;弘扬中华文化,营造节庆温情。祭祖先、崇自然,体现慎终追远的中国道德;送冷暖、问虚寒,体现忠孝仁义的中国美德。节庆之际,要在全社会培育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鳏寡孤儿、敬老爱幼、和谐和睦的社会风尚。使北京节庆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载体,传承传播中华美德、外国朋友领会中国精神的窗口。
作者林佑辉在缅甸“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上致辞
发挥博物馆故居的作用
国家之争与民族之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之争。中华民族若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守、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尺和历史影像,博物馆的多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这座城市文明于现代化水准的标尺,也是鉴定城市管理者文化与智商的砝码。北京拥有为数众多的各类博物馆、名人故居,如璀璨珍珠镶嵌在京城大地,应使之成为建设人文北京的重要内涵。
为此建议:要让博物馆“活起来”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北京众多博物馆融入市民生活应是文物保护的必要途径,应成为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的“第二课堂”,应面向社会开设正规的课堂,改进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方式,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度,普及公众教育的广度,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引领作用,应把在博物馆上课纳入北京的教育体系,凸显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校外课堂,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市民继读书之外,从小养成的“第二爱好”,要鼓励北京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吸取知识和养分,在博物馆实现美丽转身,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社会教育是名人故居的灵魂,要盘活名人故居藏品、资源,挖掘名人故居本身的文化理念,给名人故居注入更多功能,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小而精”的文化交流的平台;北京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首都,要通过博物馆、名人故居向世人展示我国的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可借鉴台北博物馆的经验,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使北京众多博物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想去爱去的文化场所。将北京博物馆、名人故居旅游纳入北京旅游的整体规划与线路,推出“北京博物馆主题旅游”线路、“北京博物馆之夜”等。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务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涛